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時事評論員林沛理寫出香港的死因值得細讀!

博客文章

時事評論員林沛理寫出香港的死因值得細讀!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時事評論員林沛理寫出香港的死因值得細讀!

2019年09月29日 17:09 最後更新:17:17

香港暴力示威未止,雖未蓋棺,已可定論。時事評論員林沛理,在《亞洲週刊》寫出香港的死因。林沛理曾任牛津大學出版社總編輯,現為顧問公司負責人《Exposed》主編。有關文章如下:

香港的死因研究

看來香港的衰退和淪落(the fall of Hong Kong)不但無可避免,也將難以復元(inevitable and irreversible)。沒有人可以阻止港人繼續走他們的自毀之路,一如沒有人可以阻止花兒凋謝和太陽下山。這不是絕望,而是面對現實。

也許是時候想想怎樣為香港寫墓誌銘。墓誌銘是死者最後要說的話,可以是對自己一生的總結(我痛過但活過——I had grieved but lived),也可以是對世人的忠告和勸勉(不要像我那樣過活——Don't try my life)。

一生為自由奮鬥但活得不算自由的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的墓誌銘只有三個字——「Free at last 」(終獲自由)。自由跟香港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它曾是地球上最自由的華人城市,香港人以他們享有的自由為榮,但濫用自由最終令香港陷入絕境。既是這樣,香港的墓誌銘四字足矣,也是香港給世人的贈言——「善用自由」,英文是「If you have freedom, use it wisely」。

為香港寫墓誌銘不難,難的是剖析它的「死因」。香港落得今日的田地,原因複雜,但持分者(stakeholder)在政治上的天真(political naivety)肯定難辭其咎。

開口「光復」,閉口「革命」,排隊到美國大使館請願和聯合國人權小組作證,又請求美國總統與國會議員幫忙向中國施壓,以為這樣可以重寫歷史,改變香港屬於中國的事實。這些人與現實脫節,所患的政治幼稚病已經病入膏肓。

另一方面,北京以為被殖民一百五十五年的港人服了「一國兩制」這靈丹妙藥就會搖身一變成為愛國者。因此對香港境內一切戀殖、反共和仇華勢力通通視而不見,結果教育、傳媒、司法、宗教和多個專業界別失守,保護香港不做反中基地的把關工作徹底失敗,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政治幼稚病?

另一罪魁禍首是只顧自身利益的特區政府官僚系統(bureaucratic self-interest)。自回歸以來,即使在最有利的情況下(under the best circumstances),特區政府也沒有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和善待市民的政治決心(political will)。善待市民,就是讓他們「幼有所依、少有所為、老有所養」,活得有尊嚴和有希望。這一點,坐擁全球最豐厚外匯儲備的特區政府做得到嗎?有興趣做嗎?那豐厚的儲備用來支付退休公務員的長俸至二零四六年,可說是綽綽有餘,也似乎已成它的最大用途。

到今日兵臨城下、四面楚歌,林鄭月娥領導的特區政府仍然死抱小修小補的「漸進主義」(incrementalism)不放,拒絕動大手術和提出大刀闊斧的改革。漸進主義試圖透過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對現行政策作輕微、局部的調整。林鄭最近成立「對話辦公室」與各界溝通,正是漸進主義常用的手段。在目前如此嚴峻的形勢下,聲稱要顧全大局(don't rock the boat)的漸進主義只會令政府輸掉全局。可以預期,政府經過溝通和對話後推出的改革只會被譏為「too little too late」(少得可憐,也來得太晚)。

然而「反修例之亂」揭露出最令人痛心的真相,是香港作為一個港人共同體的失敗(community failure)。它採取的手段、釋放的仇恨、製造的對立和得到的支持,反映了香港這個社會缺乏凝聚力,在此生活的人也缺乏彼此共享的價值(shared values)。「獅子山精神」原來只是令香港人自我感覺良好的空談,「香港是我家」也只是宣傳口號。一個開放、包容社會的核心價值根本沒有在香港生根,難怪一場完美的政治風暴可以把它吹到東歪西倒,叫外面的人驚奇,裏面的人難堪。




小鯊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香港記者協會新任主席鄭嘉如被所屬的《華爾街日報》辭退,她透露,《華爾街日報》高層事前曾要求她退選記協執委,今日則以「重組架構」為由辭退她。

記協發表聲明稱,《華爾街日報》曾向鄭施壓,要求她不要參選記協主席並要求她辭任記協理事,鄭嘉如當時已拒絕有關要求。到今日(7月17日)原本駐倫敦的國際新聞主編親自到香港辭退她,指因為她的職位已被減省。

記協譴責《華爾街日報》無理解僱鄭嘉如,對有關決定感到失望及憤怒,表示記協及鄭嘉如目前正尋求法律意見,考慮對《華爾街日報》有可能違反香港《基本法》及《僱傭條例》有關保障員工參與工會及免於受到阻嚇及解僱的權利,作出申訴。

記協聲明續指,《華爾街日報》有多篇關於香港新聞自由狀況的報道。在今年5月,該報編輯室曾撰文表達對香港新聞自由惡化的憂虑。但是,《華爾街日報》卻給予壓力其員工不要參選提倡新聞自由及保護業界的工會主席一職,稱「《華爾街日報》的決定加劇香港新聞自由惡化。」

記協又提到,《華爾街日報》並非採取此立場的唯一媒體,在記協選舉前夕,有當選理事亦被其他僱主施壓下提出請辭;亦有同業反映,香港外國記者會、駐華外國記協會執委選舉後,亦收到僱主要求不要參選,否則可能失去工作。

政界高人同小鯊講,睇到記協讉責經常批評中國的《華爾街日報》,真係好諷刺。事件可以簡單總結,據鄭主席的版本,佢俾僱主《華爾街日報》要求辭去記協主席,佢唔肯,《華爾街日報》就解僱咗佢(據鄭主席引述華爾街日報的說法係減省職位)。事件用簡單邏輯去解讀,假設鄭主席所說的被解僱理由為真,又說明了一個情況,記協唔係單純工會,而係一個政治組織,以《華爾街日報》這樣一間立場反華的美國媒體,都覺得唔妥,由此可見,如果唔係心懷不軌政治企圖諗住「做世界」嘅傳媒工作者,千祈唔好盲舂舂加入呢個組織。

高人認為,美國媒體當然係以自己核心為依歸,記協聲明提到鄭主席2022年起於《華爾街日報》工作。自2021年,鄭就擔任記協執委會成員。當選主席前,她曾擔任名秘書及理事職位,當時《華雨街日報》未有干預,甚至明知她係記協執委都請她,兩年後轉態叫她不要參選,自然有報社自己的考慮,你不聽話,即時採取行動,唔同你講什麼新聞理想啦。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