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楊家將三代同堂 鎮守邊防捍衛北宋國土

史空穿梭

楊家將三代同堂 鎮守邊防捍衛北宋國土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楊家將三代同堂 鎮守邊防捍衛北宋國土

2020年03月12日 10:00

「楊家將」是北宋年代,三位抗擊外族的主要名將,分別是楊業、楊延昭和楊文廣。他們三代人戍守北疆,寫下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楊業,初名重貴,第一代楊家將第一代傳人,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抗遼名將。他原是五代十國時北漢名將,以驍勇聞名,屢立戰功,被人稱為「楊無敵」。

楊業 (網上圖片)

楊業 (網上圖片)

北漢英武皇帝劉繼元向宋投降後,楊業原本不肯屈服,後來接受劉繼元的命令,向宋朝降服。宋太宗很賞識他,命他擔任北邊守將。遼軍屢次來犯,都被他打敗。雍熙三年,宋太宗希望收復燕雲十六州,於是出兵北伐遼國。可惜,在陳家谷戰役中,楊業被伏軍打敗被俘,其後不屈絕食而死。

楊家將 (網上圖片)

楊家將 (網上圖片)

至於楊延昭則為楊業的兒子,在邊防鎮守長達二十餘年,在真宗咸平二年,在遂城以水灌城牆,使其結冰,最後遼軍不敢攻城退兵,被時人稱為鐵遂城。澶淵之盟後,調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其後再授予莫州防禦使、高陽關副都部署,直至1014年,他病卒為止,年五十七。

楊家將 (網上圖片)

楊家將 (網上圖片)

楊文廣是為楊延昭之子,長期在接壤西夏、遼國邊境任職,官至興州防禦使、秦鳳路馬步軍副都總管,由於他在任時有不少戰功,曾收到詔書褒獎,並受賜封衣、金帶、銀鞍勒馬。

後來,楊家將三代人的故事,成為歷史小說及戲曲劇作的原型藍本。經過漫長的發展,原本載於史實上北宋楊家三代主要三位將領,被鋪寫成了五代數十位男女英雄,更將原本只是男兒的鐵血沙場,融入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英雄,成了家傳戶曉的人物。

往下看更多文章

公孫衍遊走秦魏兩國 「枉尺直尋」不能成功

2024年06月28日 20:00

戰國時代的長度單位有別於今天,如「尋」是指八尺的長度,所以有「枉尺直尋」這成語,形容彎曲的時候只有一尺,但伸長的時候便達到八尺之多。該成語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

在孟子處身的戰國時代,各國之間為了戰勝他國,可謂不擇手段,其中以縱橫家最為有名。他們為求做官可以沒有原則,今天可以為秦國辦事,明天可以反過來為魏國辦事,除了有名的蘇秦及張儀外,公孫衍也可以當中的代表人物。

《大秦帝國之縱橫》中的公孫衍 (網上圖片)

《大秦帝國之縱橫》中的公孫衍 (網上圖片)

公孫衍是魏國人,最初在魏國當官,但不久後便到秦國為將軍,更曾領兵兩次戰勝魏國,使魏國被迫割地求和,獲封為「大良造」。

但故事並未完結。魏王在割地求和後,派人重金賄賂公孫衍。於是公孫衍向秦惠王提出,趁秦魏暫時和好之機,進攻別的國家。這時張儀剛好來到了秦國。他告訴秦惠王,魏國四面受敵,正是伐魏的良機,而公孫衍顧私利而忘公義,實屬誤國之舉。秦惠王覺得張儀的話有道理,最終任命張儀為宰相,這使到公孫衍非常不滿,一怒之下投奔魏國,準備反過來進攻秦國。

古代用於軍事和外交等方面的信物「虎節」。(網上圖片)

古代用於軍事和外交等方面的信物「虎節」。(網上圖片)

在魏國待了一段時間後,公孫衍終於取得魏國宰相,實行合縱抗秦。公元前318年,公孫衍說服諸侯,組織起魏、趙、韓、燕、楚五個國家的兵馬,聯合出兵攻打秦國,也是歷史上有名的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

然而,由於各國利害不同,各國君主各有打算,實際出兵的只有韓、趙、魏三國。聯軍氣勢洶洶攻到函谷關,遭到秦國出兵反擊,結果竟不堪一擊,一戰而潰。魏國遭受損失較大,轉而向秦國請求講和,於是五國紛紛退兵。秦國乘勝追擊,攻打沒有求和的趙國。齊國也落井下石,趁機進攻趙國。趙國連遭慘敗,大將幾乎喪盡,損兵8萬多人。「五國伐秦」宣告失敗。

清代铜镀金折叠矩尺 (網上圖片)

清代铜镀金折叠矩尺 (網上圖片)

雖然公孫衍未能成功合縱抗秦,但他在當時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如《孟子》一書中,景春曾對孟子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不過孟子認為公孫衍做事沒有原則,所以不能成功。後世以「枉尺直尋」比喻損失小部分以求大範圍的收穫,屬於貶義詞。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