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結果對中國沒有影響。路透社報導,美國將不分黨派繼續遏制中國。中國也是有備而來,過去擔心力有不逮,還在猶疑的華為,已經扚起心肝,計劃在上海自建芯片廠,實現不用美國技術。
華為上海芯片廠初步試驗生產低端的45nm芯片,目標是2021年底生產為「物聯網」而設的28nm芯片,到2022年為5G電信設備生產20nm芯片。雖然20nm芯片對於智能手機是遠遠不夠,用在電信設備是綽綽有餘。華為核心通訊業務得以保存,就有翻身機會。另一方面,美國絕不放鬆封殺行動,美國出現了「斯普特尼克時刻」(Sputnik Moment),對中國的恐懼,超過上次冷戰率先成功發射Sputnik衛星的蘇聯。
為了更極限地遏制中國,有智庫研究員向美國商務部提議,建立一個半導體出口聯盟,拉攏日本、荷蘭、韓國、台灣等加入,控制全球2/3半導體產品技術,這不單只可封殺華為智能手機與5G通訊業務,就連《中國製造2025》所提出,中國芯片自給率2025年達70%的目標,也將被擾亂。然而,美國的構思是一廂情願而已。
首先,市場不許可。美國半導體業協會(SIA)CEO 紐弗(John Neuffer)早前在IC China 2020峰會表示,中國是美國芯片製造商最大的市場, 2019年中國佔美國公司收入的36%,沒有第二個國家可以替代中國。紐弗指出,「如果美國全面禁制半導體對華出口,美國半導體公司全球份額下滑到大約30%,結果只有一個︰美國將把全球半導體領導地位拱手讓予韓國或中國。」
再者,技術時不予我。美國目前控制的半導體技術是源於「摩爾定律」(芯片容納電晶體數量18個月增加2倍),以「微細化」的集成工藝提升功能,不過,這方面技術已經無以為繼。《日經新聞》報導,新技術是「立體化」,通過將電晶體縱向安裝,或使電路層本身實現多層堆疊,以此增加每塊芯片的元件數量,而不需要將芯片的電路線寬盡可能的「微細化」。
以上發展對中國有利,轉向「立體化」是國產半導體可行方案,再不必強求追趕台積電、三星的5nm尖端工藝。中國專家胡偉武表示,14nm、28nm已經可以滿足90.9%的應用,不要急於研發5nm,中國半導體應該往系統優化方向發展。
半導體技術迭代更替,美國將失去過往控制權,紐弗對美國半導體加快衰落的擔心正逐漸實現。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今年3月財報發佈會上,提及對抗美國限制強化的舉措,表示要加強與韓國、日本、歐洲、台灣芯片製造商的合作,其中提到日本,表示日本企業參推動中國半導體製造能力的可能性很大。中美同時拉攏半導體技術伙伴,你估那邊夠吸引?當然是最有市場價值的中國佔優。
《日經》上月報導稱︰「為了確立中國的DRAM製造體制,紫光集團2019年秋季聘請了前日本半導體廠商爾必達社長阪本幸雄出任高級副總裁。」這是中日聯手合作模式,進程順利,加快中國技術自主步伐,阪本透露︰「中方企業高管欣喜地表示,多虧了特朗普,中國才下定了自主開發技術的決心。」
原來特朗普一直對中國科技提供動力,還不惜以美國衰落換取中國成功,說起來,他稱得上是China's Angel。
深藍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