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是完美的,但是我們都會盡量向外界展示最美的一面,盡可能掩飾瑕疵,愛美是天性嘛!我們都會盡量在衣著、妝容上花工夫,當然拍照時也會三七二八臉來遮遮掩掩。
其實懂得遮掩缺陷,不只今時今日,古代也如是,就算是千古流芳的「四大美人」,也會利用各種方法來遮遮掩掩。
西施浣紗 (網上圖片)
1. 西施 - 戴金耳環慢性改容
西施在中國長久以來,都是美的化身和美女的代名詞。據了解,西施一出生就擁有一對又圓又小的耳朵,與她號稱「沉魚」的美麗面客很不相稱,為了彌補,西施讓人打製了一副又大又沉的金耳環,漸漸拉長了西施的耳朵,也令她的瓜子口臉更加楚楚動人。
貂蟬畫像 (網上圖片)
2. 貂嬋 - 戴項鍊及塗香水遮醜
相傳貂嬋出身貧寒,生下來瘦弱可憐,其母擔心無法養活她,想勒死她,勒到一半心軟,貂嬋最終沒死,但頸上留了一條細痕,她不到十歲就被賣了,不過就越大越靚,但美中不足的當然是那條頸痕,另外還有一股難聞體氣。貂嬋就讓人特製一條帶墜的粗項鍊,墜子裡裝滿了龍涎香,結果頸痕及體臭表面上都沒有了。
楊貴妃畫像 (網上圖片)
3. 楊貴妃 - 佩帶飾物分散注意力
楊貴妃楊玉環身體超級豐滿,又貪吃荔枝,令她牙痛口臭,走路姿勢又極難看。有傳後來一位大臣為她獻上一對一紅一綠的小玉雕魚,讓她含在嘴裡,治好了她的牙痛口臭。楊貴妃又在裙帶上掛了許多小金鈴和玉佩,走路時玉佩金鈴相撞,發出清脆悅耳聲音,分散了令人覺得她走路
笨拙的注意力。
王昭君畫像 (網上圖片)
4. 王昭君 - 長裙玉佩掩人耳目
王昭君有「落雁」之容,但擁有一對大腳板,漢代沒有纏足紮腳,但認為大腳板不好看,於是她請裁縫做了一件套裙,裙下鑲滿玉佩飾,由於長裙拖地掩蓋大腳板,行起路來,玉佩碰地叮叮噹噹,更顯得婀娜多姿。
趣味史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