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吳尊友:新冠病毒不可能變成流感一樣

博客文章

吳尊友:新冠病毒不可能變成流感一樣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吳尊友:新冠病毒不可能變成流感一樣

2022年01月22日 11:49 最後更新:11:52

Omicron(奧密克戎毒株)大流行,外國有人話奧密克戎會令新冠變成流感,會令大流行終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接受新京報訪問,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

吳尊友認為,奧密克戎毒株的傳染性強,強在「通吃」。就是不管接沒接種疫苗,奧密克戎毒株都可以感染。接種疫苗對於預防(奧密克戎毒株)感染效果非常有限,雖然可以預防重症。它突破了疫苗的保護作用。

他認為,防疫策略的進一步調整、完善是必要的,但是什麼時候調整,怎麼調整,現在不清楚,因為現在還沒有「一招制敵」的好方法。

吳尊友認為,新冠病毒不可能變成流感一樣。流感是上呼吸道疾病,它主要感染咽喉部位;冠狀病毒是下呼吸道疾病,主要感染肺部,也有可能感染人的其它器官。更大問題是感染新冠病毒的病死率,即使是病死率較低的奧密克戎毒株,也比流感高。

自2021年11月底內蒙古滿洲里出現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以來,從東北到西北、華東,再到華北、中原,國內形成了一波持續達近兩個月的新疫情,多數時間單日確診病例超過百例。在天津等地的確診病例中,還出現了更具傳染性的變異的新冠病毒奧密克戎毒株。

美國、英國和法國等國的疫情形勢更嚴峻。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2021年12月23日,英國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突破10萬例,刷新了2021年1月創造的單日確診6.8萬例的紀錄;進入2022年後,繼續再創新高,於1月5日達到單日新增確診病例的峰值,21.83萬例。

同樣刷新紀錄的還有美國。1月12日,美國新增確診病例突破100萬例,達133.67萬例,刷新疫情暴發以來該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的最高紀錄。由於這些國家的確診病例大幅增加,全球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數也形成了一個新的峰值,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數超300萬例。

吳尊友表示,歐美國家在面對奧密克戎毒株時沒有採取有力的防控措施,進一步導致了全球的擴散。這不僅使得其本國疫情形勢變得更嚴峻,也造成了疫情進一步向更多國家傳播擴散。中國目前的境外輸入病例主要來源於歐美國家,尤其是美國。

以下是新京智庫採訪了吳尊友的全文。

新京智庫:2021年11月底以來,從內蒙古滿洲里,到陝西西安,再到天津,一個地方接著一個地方發生疫情。為什麼會形成這樣一波持續這麼長時間,又不在同一個地方的疫情?

內地密集進行檢測。

內地密集進行檢測。

吳尊友:應該說,這一波疫情和2020年冬天的情況很像。主要有幾個因素,首先是天氣寒冷以後,呼吸道傳染病更易傳播。這波疫情有的是獨立發生,比如廣東深圳、雲南的疫情是獨立由境外輸入導致本土散發;有的是關聯的,由一個地方的病例溢出導致在下一個地方形成本土疫情,比如從內蒙古、天津溢出(天津的病例溢出導致河南安陽形成新冠疫情)。

為什麼冬季容易形成疫情呢?它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全球疫情形勢在冬季更加嚴峻,導致境外疫情傳入我國的形勢也變得嚴峻。我國現在的疫情基本都是輸入性病例導致本土傳播,境外病例多了,外防輸入的難度就大,風險就多了。二是冬季人們容易聚集在通風不好的室內,這導致呼吸道疾病容易形成傳播。

其次,對於國內來說,由於疫情防控的形勢總體來說相對較好,大家都有所松懈,導致常態化防控措施的落實,特別是個人防護措施的落實還是存在不到位現象。特別是一些感染者,由於其有了症狀以後的警惕性不高,還在繼續活動。這進而造成了家庭或社區(朋友、鄰居)傳播。

再次,儘管國內疫苗接種率已經很高,但有些接種了疫苗的人感染以後,由於其症狀比較輕,或者根本沒症狀,導致了隱匿性感染。等到再被傳染的人出現重症去醫院就診時,已經傳染了一片。

此外,有些城市因為其防控能力不足和指揮落實不到位所致。就像2021年1月,北方某省發生的疫情一樣,我們去了以後就直接到一線指揮。雖然經歷了兩年的疫情,看到人家(防控工作)做起來很簡單,但有些城市沒有經歷,沒有積累相應的抗疫經驗,一旦遇到疫情出現了手忙腳亂現象。

深圳和北京的疫情懷疑由外地郵件傳入。

深圳和北京的疫情懷疑由外地郵件傳入。

新京智庫:國內這一波疫情還是以德爾塔為主,與國際上的形勢不太一樣。就這波疫情,你覺得有沒有給我們的防控工作帶來什麼啓示?

吳尊友:面對新冠的各種變異,現在的常態化防控措施還都是有效的。現在面臨最大的問題是,不斷變異的毒株,像奧密克戎毒株,人感染後的症狀輕了,對於個體來說是好事,但對於群體防控的難度更大了;同時,奧密克戎毒株突破病例比較多,這使得疫苗防控策略還需要進一步調整。目前的辦法就只有打加強針。

新京智庫:2021年12月中下旬以來,歐美多個國家以及南非等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數幾乎都有破紀錄現象。你認為是什麼原因所致?

吳尊友:最重要原因是他們抗疫不力,當奧密克戎毒株造成傳播後,美國、英國等沒有採取任何有效防禦措施,反而放鬆了防禦:該隔離的時候不隔離,或者隔離的時間縮短了。可以說,他們是在任由奧密克戎毒株傳播。這使得其本國疫情更加嚴峻。

同時,也對世界各國的疫情產生了較大影響。因為美國、英國等的出境旅行並沒有限制。美國一天確診100多萬例,這其實無形中就大大提高了向世界各地擴散疫情的風險。中國的輸入性病例主要就來自美國,包括奧密克戎毒株病例在內,主要是來自美國。雖然南非是奧密克戎毒株最早發現的國家,但在向世界範圍內傳播擴散(奧密克戎毒株)中真正起核心或放大器作用的是美國、英國等。

新京智庫:天津也出現了接種疫苗而被感染的病例。與德爾塔相比,是否說明奧密克戎毒株更厲害?

吳尊友:我們目前對奧密克戎毒株的認識還非常有限,但現在確實有對它形成新的認識。我們原來認為它的傳染性強,是根據實驗室研究得出的結果,現實世界的數據非常有限。現在我們認識到奧密克戎毒株的傳染性強,強在「通吃」。什麼叫通吃?就是不管接沒接種疫苗,奧密克戎毒株都可以感染。

像美國一天確診100多萬例,英國一天確診一二十萬例,法國一天確診二三十萬例,這些都有受奧密克戎毒株影響。比如,2022年1月12日天津公佈的107例病例,僅1例未接種過疫苗,其餘均接種過,甚至有32例完成了加強針接種。

這就是說,接種疫苗對於預防(奧密克戎毒株)感染效果非常有限,雖然可以預防重症。這種傳染性增強和我們平時講的傳染性增強的意義還不一樣,它是突破了疫苗的保護作用。

新京智庫:儘管奧密克戎毒株的傳染性增強了,但帶來的危害性是否可能沒有那麼嚴重?

吳尊友:這就看怎麼說。以同是冠狀病毒的新冠病毒、2003年的非典(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來比較。三個病毒中,病死率(即每百例感染者中死亡的比率)最高的是中東呼吸綜合徵,大概在34%,非典是10%左右,新冠病毒約2%(根據WHO公佈數據計算,約為1.7%)。

但是,新冠病毒造成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損失卻是最大的,造成的死亡也最多。為什麼?因為感染新冠病毒病例的基數大,雖然病死率相對低,但死亡的病例絕對數也就相應會多。同理,奧密克戎毒株由於其隱匿性傳播,造成感染的人數更多了,雖然病死率不高,但死亡的絕對數還是會更大一些。

以美國為例,原來一天確診病例數是五、六萬,現在最多時100多萬,基數一下擴大了一二十倍。這就可能衝擊醫療系統,如果醫療系統一旦不堪重負,更多病人得不到及時治療,一些輕症可能變成重症,重症變成危症,最後死亡。因此,感染的基數如果更大,病死的絕對數也會相應更大。

新京智庫:有一些病毒學家認為奧密克戎毒株是新冠病毒的終結者,症狀輕危害性沒那麼大。那是否可以理解為新冠病毒在奧密克戎毒株影響下,可能變成流感一樣?

吳尊友:可能性很小。因為流感是上呼吸道疾病,它主要感染咽喉部位;冠狀病毒是下呼吸道疾病,主要感染肺部,也有可能感染人的其它器官。病毒感染的部位不一樣,出現的症狀就不一樣,肺部感染容易引起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就很少引起肺炎。感染新冠病毒的病死率,即使是病死率較低的奧密克戎毒株,也比流感高。

此外,從免疫力角度來說,流感疫苗的保護效力比新冠疫苗要長,流感疫苗的保護效力時長能維持一年,新冠疫苗也就3-6個月。因此,很難把新冠當作流感一樣來看待。

新京智庫:歐美國家的一些學者認為,2022年春季以後,疫情管控可能就要放開了。你對此怎麼看?

吳尊友:這種可能性比較大,對於歐美國家來說,放開與不放開,對其本國疫情基本沒有多大影響。歐美國家之間完全放開後,對中國構成的壓力會比較大。中國怎麼應對這種變化,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新京智庫:除了日常防護,疫苗是有效措施。從全球角度來說,中國的疫苗接種率是最高的國家之一(80%以上)。在2021年新京智庫春季峰會上,你說「誰最先把疫苗接種率提高上去達到群體免疫率了,誰就可以最先打開國門」。你覺得2022年我們能否打開國門?

吳尊友:這個問題現在就變得複雜了。原來我們根據歷史經驗判斷,只要疫苗接種率達到某個臨界值,就能形成群體免疫,即使有病例傳入,也不會造成流行,這樣就可以打開國門。這是根據歷史的經驗和我們對醫學生物學方面的理解得出的結論。

但是奧密克戎毒株出現以後,使得我們的認知又被刷新了。特別是像美國和英國等的疫情,以及我國近期天津的疫情,都說明我們現在的疫苗還抵擋不住奧密克戎毒株的感染。那疫苗的有效性也就在於減輕感染後的症狀,減少死亡,而在預防傳播,控制疫情擴散方面的效果可能不像我們原先想象的這麼好。

對於歐美國家來說,由於他們對疫情的認識以及寬容度更高,我之前說「誰的疫苗接種率高,誰就可以先打開國門」還是成立的。對中國來說,現在還不好判斷。由於中國現在採取的政策和世界大多數國家不一樣。所以,疫苗接種到一定程度後,能不能打開國門,什麼時候打開國門,怎麼打開國門,都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和分析。

新京智庫:新冠病毒肆虐兩年多了,你是否覺得我們的防疫策略需要適時做出調整?

吳尊友:進一步調整、完善是必要的,但是什麼時候調整,怎麼調整,現在不清楚,因為現在還沒有「一招制敵」的好方法。所謂「一招制敵」就是,比如用疫苗或藥物能一下就把新冠疫情控制住了。如果有這樣的措施,上級領導也會很容易採納。現在只有採取綜合措施才能取得防控效果,單一的措施或者「1+2」的措施都還不能完全控制住疫情。

新京智庫:進入2022年,有國外研究人員聲稱發現一種德爾塔與奧密克戎的重組新冠毒株,並將其命名為「德爾塔克戎」。這說明新冠病毒的一個什麼特徵?

吳尊友:實際上,這個事情,病毒學專家和世界衛生組織都已經澄清了,這是因為實驗室被污染了所得到的一個錯誤基因測序結果。但未來出現更多的變異毒株,的確是有可能的。這種新變異毒株具有奧密克戎和德爾塔的變異特性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這告訴我們,應對新冠病毒人們習慣於用簡單的生物學方法,以為接種了疫苗就沒事了,或者藥物一吃就沒事了。實際上,我們還是要採取社會防控或者公共衛生防護措施,這與生物學防控結合起來應用,效果會更好。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比較一下英國、美國和中國的新冠疫情防控效果就不難發現,中國的醫療能力和水平都不如英國、美國,但中國新冠疫情防控的效果遠遠勝於他們。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英國確診

在中美因關稅問題關係持續緊張之際,75歲的共和黨人珀杜(David Perdue)正式獲美國參議院以67票贊成、29票反對,確認為新任美國駐華大使。

美媒報道,珀杜在本月初的確認聽證會上將中美關係稱為「21世紀最關鍵的外交挑戰」,承諾以「細致、跨黨派且具戰略性」的方式應對。然而,作為特朗普的長期盟友,珀杜強調對特朗普的「忠誠」,並採取強硬對華立場,無端指責中國對世界秩序構成威脅,聲稱中國在與美國進行「新型戰爭」。他還重覆特朗普政府在芬太尼問題上的甩鍋說法,稱限制中國前體化學品出口是他上任後的首要任務之一。盡管言辭強硬,珀杜也表示希望尋找中美「利益契合點」,構建「更良好、更安全的合作關係」。

珀杜。AP圖片

珀杜。AP圖片

珀杜擁有40年國際商業經驗,曾在香港和新加坡生活多年。2024年12月5日,特朗普宣布提名珀杜擔任新一屆美國政府的駐華大使,稱其亞洲經驗將有助於「維護地區和平」並與中國建立「富有成效的關係」。

與前任職業外交官伯恩斯不同,珀杜的職業生涯主要在商界,曾在莎莉集團、銳步和達樂等企業擔任高管。2014年,他首次進入政界,當選佐治亞州參議員,2015年至2021年任職,2022年競選州長失敗。珀杜長期支持特朗普,甚至推廣所謂2020年選舉舞弊的說法。據美聯社,他曾因將工作外包至中國而受批評,但如今他積極擁護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強調保護美國安全與經濟利益。

珀杜的立場轉變引人注目。《政客新聞網》分析,他早年作為參議員時支持改善對華貿易關係,曾被視為「親華派」,但近期轉為鷹派,與特朗普的強硬路線一致。《國會山報》指出,在特朗普首個總統任期內,珀杜還對中國處理香港事務表示理解,同時呼籲更精準的關稅措施。

分析人士對珀杜緩和中美關係的前景表示懷疑。清華大學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周波對《政客新聞網》表示,在當前激烈對抗下,珀杜的任務「極為艱難」。奧巴馬時期的駐華大使鮑卡斯建議,珀杜需展現對中國的尊重,同時堅定表明美國不會被「欺負」。路透社援引分析稱,特朗普政府的對華外交事務主要由他本人及財長、商務部長等高層主導,珀杜的影響力可能有限。

然而,華盛頓智庫史汀生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孫韻則認為,在關稅戰背景下,珀杜上任剛好有利於建立「可靠的溝通渠道」。

結論就是珀杜需要在特朗普政府的強硬政策框架下,平衡對華鷹派立場與尋求合作的可能性,因此難度不小,而且他能否在緩和中美關係中扮演重要角色亦很成疑問。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