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相信不必多介紹,從『聽風的歌』、『挪威的森林』開始,他寫出了一代人的青春殘酷物語,步入中年後,他作品流露出的寂寞情懷多了一重雲淡風輕的人生哲理。
在我欣賞的小說家中,村上的散文同樣讓我愛不釋卷,他很坦率地在散文、演講、對談中將自己對人生的想法說出來,而且主題都很輕鬆,如跑步、爵士樂,可讀性很高。雖然他對人生許多問題都泰然面對,例如之前在這裏為大家介紹過的『村上先生的地方』,他回答讀者提問可以說是無所不談,不過關於他三十五年的職業寫作生涯、作為小說家的契機和過程、創作的思路與寫作方法等,有系統地整理成書,目前就只有他的最新散文集 --『身為職業小說家』(職業としての小説家)
這本自傳式散文集收錄了村上春樹在日本著名文學翻譯家柴田元幸編輯的雜誌『MONKEY』中連載的多篇文章,共十二回,包括討論小說家是否寬容的人、他成為小說家的契機、對文學獎與學校的看法等等,是深入認識村上春樹作為『小說家』最完整的資料庫。
(聖誕期間朋友從日本給我帶回來日文原著,掙扎許久,終於勉強看完,上週在台北看到中文翻譯版 -- 當然是賴明珠女士執筆 -- 翻看幾頁,賴女士的文筆確是令人佩服,甚得村上春樹簡潔流麗之風。我真是要多加把勁了!)
村上春樹簡潔的文筆、坦誠的性格貫穿全書,第一篇談及小說家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他開宗明義地說小說家基本上是自我中心、心高氣傲而且喜歡競爭的人,所以大部分小說家都無法與同行成為好朋友;關於文學賞,他表示對作家來說最重要的是『個人資格』,文學賞極其量只是這個『資格』的側面成果,它的價值完全是因人而異;對學校與教育制度,村上說他唯一的期望就是學校不要扼殺兒童的想像力。
我個人最感興趣的部份是村上春樹對如何練就成小說家的看法和他寫作過程的敘述。在第五回中,他說不少年輕朋友問他要成為小說家的話,需要什麼訓練。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大量看書,而且必須對養成對周圍事物細心觀察的習慣,但不必急於下結論,要儲存在自己腦海裡的資料庫內,累積成豐富的資產。他舉了一個有趣的比喻:電影『ET外星人』中有一幕ET在寄居的人類家庭裡就地取材,用雨傘、電器等道具做成一個可以和外星球聯絡的通信機。他看到這一幕時十分感動,所謂優秀的小說也是這樣創作出來的 -- 日常生活裡的素材,簡單易明的言語,變成一種魔術/魔力。
小說的『靈魂』是人物,村上春樹筆下的人物有沒有根據實際的人物創作出來?這也是他經常被問及的問題,答案呢,兩種都有。大部分情況下,在他小說登場的人物都是在對白中自然形成的,一邊寫,不同人物自然形成一個軸心,然後各種的細節就會逐漸出現,有類似磁石與鐵片的相互關係。他又提到自己的作品從創作初期的主角是以『我』的第一人稱出現,這個寫法沿用了二十多年,直到2000年左右才改以第三人稱寫作,感覺更加開放。更有趣的是他描述筆下的人物如何有『生命』地脫離作家的手而『自立』地行動。
他以最新的長篇小說『沒有色彩的多崎作與他巡禮之年』中登場的女性人物木元沙羅為例子。本來這個故事他只打算以六十張原稿紙左右的篇幅寫成短篇(關於男主角多崎在三十六歲時回憶與高中時代同學的幾段關係),故事發展到多崎向木元沙羅提及自己高中時代的故事與遺憾,沙羅考量了一下,向他建議何不回到故鄉名古屋找出當年事情的真相,村上於是順勢把故事改寫。
這句對白出現的一瞬間,小說原本的方向、性格、規模與構造一下子改變了,村上自己也覺得驚訝,他回想,當時沙羅說的這番話,其實並不是向多崎說的,而是對身為作者的自己說的。作家與筆下人物在瞬間的微妙交會,我想,就是村上所說的魔術吧!
無論你是否村上春樹迷,只要你喜歡看書、看小說,或是對寫作有興趣、有熱情,看看這本『身為職業小說家』吧!作者沒有給我們任何成功的秘訣,甚至沒有具體地鼓勵我們,可是,對任何正在探索自己生活方式和生命意義的人來說,村上用他獨有的筆觸與感觸,字裡行間,總會給我們一點暗示、一點安慰、一點生存下去的勇氣。
おもてなし!!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