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成語典故出自元朝康進之的《李逵負棘》第二折:「則為你兩頭白麵搬興廢,轉背言詞說是非,這廝敢狗行狼心,虎頭蛇尾。」
清朝末年,官場污濁腐敗,受賄現象猖獗,大部分官員的職位不是用錢買來,就是靠關係弄回來的,以致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鑒於情況嚴重,京城一位元都老爺便向皇帝上奏摺,要求整頓吏治,甄別賢愚,重用有真才實學之人。
網上圖片
於是,朝廷下令各省總督和巡撫考核官員,讓好的留任,壞的革職。湖南巡撫對這件事特別認真,除了組織手下的文武百官進行考試外,還在考試當天親自到試場監考,並聲言對請人代考的人和替考者斬立決。
考試開始不久,兩個監考官員就抓到一個冒名頂替來考試的人,巡撫馬上說:「按照考試規矩,冒名頂替者是要即場斬首的。」於是,巡撫的下屬就傳令說:「撫台大人今天要殺人了!」眾官吏一聽說要殺人,都跑來觀看。
網上圖片
誰知道人們等了半天,連一點動靜也沒有。有一個官員就去打聽消息,然後回來對大家說,原來,那個冒名頂替的人是知府大人請來的,而知府大人卻是撫台大人的親戚,「看來,撫台大人是不會處決那個頂替的人了。」
這件事就這樣不了了之。由於虎頭很大,蛇尾柔細。所以,人們就說這件事落得「虎頭蛇尾」的下場了。
網上圖片
「虎頭蛇尾」這個成語就是用來比喻做事開始時聲勢很大,但後來卻鬆懈下來,以致有始無終;也常指做事馬虎不認真。
自1937年至1941年,日本入侵中國陷入膠著狀態,耗費了大量資源之下,但幾乎無所寸進,各殖民地經濟也不見得好,所以日本就開始尋求其他地方的資源,去維持持久戰爭。日本為了截斷中國重慶政府與中南半島的國外軍援補給線,奪取更多戰略物資,於是日本便向緬甸和馬來半島進軍。
網上圖片
事實上日本很早已經了解到,英美荷三國在東南亞都有殖民地,一旦進軍中南半島,美國一定有所反應。1941年7月,美國先後要求日本撤出中南半島與中國的軍隊、禁止對日本出口包括石油及鋼等多項戰略資源、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於是日本也考慮到與英美荷開戰的可能性。結果,日本海軍聯合艦隊,主動出擊美國太平洋的前線基地珍珠港。最終「逼使」美國宣戰。
「偷襲珍珠港」中被擊沉的「亞利桑那」號 (網上圖片)
對於東方的日本,很遙遠,美國不太了解。美國宣戰之後,與日本長達四年的太平洋戰爭,促使美國人,急切地要很快地快速了解對這個東方敵人。期間,不少傳媒都製作不少短片及圖文等,好讓大家深刻了解日本。當時太平洋作戰地區,主要有日本及中國,一個是敵一個是友,如何分辨中國及日本人,對美國來說不能不認識。美國的《LIFE》雜誌,於1942年12月發表了一篇文章,圖文並茂去教美國人,如何從面相、身高等一些外觀方面,去判辨中國及日本人。
網上圖片
從上圖中顯示這一名是中國公務員,他代表了典型的中國北方人群。長長瘦瘦的面孔,少少鬍子。至於中國南方人的臉型普遍圓、寬,臉骨不像日本人那麼粗獷,而這些描述也可放於菲律賓人當中,所以有不少人將菲律賓人誤以為是日本人,只是菲律賓人膚色比日本人黑。
網上圖片
至於日本人典型的樣子如何,報道以當時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做例子:有濃密鬍鬚、粗獷的臉頰和頷骨。日本農民是「矮胖的蒙古人」,有扁平鼻。還有一個更好的線索是來自面部表情,中國人帶有寬容理智平和的表情,而日本人則表現出冷酷的神秘主義者的嚴肅緊張。
網上圖片
我們從以上的右下角圖片可看到一名中國記者,記者胸前標籤上寫明:「我是中國記者,不是日本人。」當時,中國記者要公開自己的國籍,才不致於被人誤以為是日本人,能夠獲取進入白宮記者招待會的資格。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報道的內容繼續教大家以不同表徵來分辨中國及日本人,雜誌以「身形又高又瘦削」來形容北方人,普遍身高五尺七寸,有部分更有六尺高。又指出不少到了美國的中國人,都是來自中國南方,包括廣東和上海,這一批人會比北方人矮小。等到中年發福後,看上來就像日本人。至於日本人的身高,就以日本海軍上將做例子:普遍特徵都是矮胖、敦實、長軀幹,腿短且壯。如果出現體現了高大、淺膚色、毛髮重的日本人,他們大概都是日本土著,好像當時的海軍軍官野村,他身高超過六尺。
除了《LIFE》雜誌,在1941年,《時代》雜誌也向受眾介紹,中國人及日本人的外貌特徵: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