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八騎」這個概念,從十多年前的內地電視劇《隋唐英雄傳》而為人所知。在隋末時期,由靖邊候羅藝所領導的王牌騎兵部隊。由十八個人組成,他們身著寒衣、腰佩彎刀、臉帶面罩、頭蒙黑巾、只露雙眼,外身還披著黑色長披風,腳踏胡人馬靴,馬靴配有匕首,背負大弓,每人負箭十八枝,同時都配有清一色的圓月彎刀。
影視中的燕雲十八騎 (網上圖片)
在劇集中,「燕雲十八騎」一般都是在大漠活動,很少進入中原。他們以號角為令,只聽命於其主人,凡有異族侵犯邊境,他們便會出現,一夜間就能殺掉侵略者幾千人,最高的一次記錄殺死二萬人,令異族人視他們為魔鬼,長年不敢再犯一步,相當恐怖。羅藝死後,其子羅成將其解散。
影視中的燕雲十八騎 (網上圖片)
「燕雲十八騎」是電視劇混合了民間傳說及歷史故事的角色,小說中也沒有記載。翻查史書,於《舊唐書》及《新唐書》中,都沒有「燕雲十八騎」的字眼或概念。在《隋唐》中,羅藝爵位、其他人物等很多都是虛構,不過,有歷史愛好者在研究五胡十六國的史料,發現了「燕雲十八騎」的蹤跡。
影視中的燕雲十八騎 (網上圖片)
《晉書·石勒上》載:「懽家鄰於馬牧,與牧率魏郡汲桑往來,勒以能相馬自託於桑。嘗傭於武安臨水,為遊軍所囚。會有群鹿傍過,軍人競逐之,勒乃獲免。俄而又見一父老,謂勒曰:『向群鹿者我也,君應為中州主,故相救爾。』勒拜而受命。遂招集王陽、夔安、支雄、冀保、吳豫、劉膺、桃豹、逯明等八騎為群盜。後郭敖、劉徵、劉寶、張曀僕、呼延莫、郭黑略、張越、孔豚、趙鹿、支屈六等又赴之,號為十八騎。」
《晉書·石勒上》局部 (網上圖片)
據記載,在兩晉時期,後趙政權的開國君主石勒,曾經建立過一支十八人的騎兵團隊,每人都有名有姓,而這些人物,在後期的戰爭中屢次登場。好像夔安,在石勒建立後趙時就擔任左司馬,石勒稱帝後就成為尚書、侍中、鎮軍將軍等,並以「征討大都督」身份統兵七萬攻打東晉荊州、揚州等地;另一騎桃豹,日後被封為豫州刺史、橫海將軍,統率水軍隨石勒之子石虎,攻遼西鮮卑段遼。
雖然晉書的「十八騎」並沒有載有「燕雲」兩字,但從石勒的出生地及勢力範圍來看,這支騎兵就應該來自於燕趙一帶。也能顯示出《隋唐英雄傳》「燕雲十八騎」在歷史上有其蹤跡。
「刮骨療毒」這個成語出自於《三國志・蜀書》,當中《關羽傳》有言:「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
東漢末年,政局風譎雲詭。到了三國時期,世間更是惡戰連場、烽煙四起。那時魏、蜀、吳三國各據一方,從而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
三國鼎立的局勢(網上圖片)
有次蜀國武將關羽正揮軍攻打曹兵之時,右臂不幸被流箭所傷。眼見及此,其他將領便提議他回荊州調治傷口,不宜戀戰。不過關羽聽後卻不為所動,大手一揮的拒絕道:「我豈能讓這小小的創傷耽誤了軍國大事呢?」
關羽表面看似雲淡風輕,但事實上右臂的傷口比他想像中嚴重得多。哪怕後來傷口痊癒了,但關羽的骨頭一到梅雨天就會隱隱作痛。不明所以的關羽只好請朗中來為自己診治。在等待的過程中,關羽的右臂已經痛得十分厲害,不過因為害怕自己痛苦的表情會擾亂軍心,只能和馬良下棋來分散注意。
網上圖片
不久,醫生就趕到軍營去。他低頭看了一下關羽的箭傷,明白箇中原因後便徐徐道來:「將軍,雖然您治好了表面上的皮肉之傷,卻不曾想到箭頭有毒。因此在毒素深入骨髓的情況下,您不把骨頭上的毒都刮去是難以根治傷口的。」關羽聽過後,便追問道:「可是現在傷口已埋合,該怎樣除去留在骨上的毒素呢?」關羽語音剛落,大夫便仰天大笑道:「那很簡單!若想根治毒素,那就得用刀割開皮肉至白骨。等把骨頭上的毒素都刮去後,再以線縫合。不過⋯⋯我怕將軍會懼怕呢!」
關公聽後笑言自己不是「世間俗子」,更是讓醫生馬上動刀,他讓下人送上些酒食後便馬上伸出了右臂說。醫生見關羽如此爽快,也不多說,馬上從身側包袱中取出一把尖刀。在他看準了位置後,便手起刀落把關公的皮肉割開。
雖然《三國志》有「刮骨去毒」一事,卻沒有點明醫者身份。待《三國演義》出版問世後,醫者就變成了華佗了。(網上圖片)
眾人屏息以待,很快醫生的聲音便再次響起:「將軍,我現在就用刀把骨上的毒給刮走!」話剛說完,醫生便以嫻熟手法用刀子在關羽手臂的骨頭上來回刮。軍營內時不時傳來的「悉悉」聲,以及一盤盤端出來的血盆子都讓那些在戰場上大殺四方的將士們嚇得掩面失色,唯獨關羽本人眉頭都不皺一下,依舊面不改容地喝酒下棋。不久,醫生就把毒給刮盡,並且麻利的替傷口敷上藥後把傷口縫合。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關羽作為大丈夫的豪邁和勇敢,所以後人從這典故中提煉出「刮骨療毒」這個成語,意思是指徹底治療,並從根源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