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要有清零的決心、計劃與執行方略

博客文章

要有清零的決心、計劃與執行方略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要有清零的決心、計劃與執行方略

2022年02月07日 19:54 最後更新:20:15

香港2月7日確診614宗,政府官員表示香港堅持以「動態清零」為目標。但現實上確診數字不斷爆升,若無重大干擾措施阻止疫情傳播,每日確診人數過千是指日可待,甚至好像已躺平的新加坡那樣,每日確診過萬也不出奇。不理特區政府的主觀願望是否想做到「動態清零」,但現實上很可能是「動態爆發」。香港政府的抗疫舉措,出現了重大問題。

1.「部門思維」解決不了問題。特區政府的思維是割裂的、部門化的,眼見確診急升,由開始不相信會爆發,變成研究如何處理爆發。第一個想到的問題是醫管局負壓病床不夠,當每日有過千確診時,醫院甚至臨時醫院都招呼不了確診者,所以先想到的是竹篙灣,再想到的是居家隔離。問題是香港很多人住1、200呎的單位,共用房間、廁所,居家隔離自然會變成居家感染。所以解決了一個部門(醫管局)的問題,並不等如解決問題。確診者居家隔離,難免令疫情加速擴散。

2.「做了」等如「做到了」。政府不同意進行全民檢測,認為無能力做到,市民也不接受強制措施,取而代之進行「全民自我檢測」計劃,派快速抗原檢測包給市民,做自願檢測。強制性的全民檢測可以在2、3日內完成,爭取至少有8成市民參與,快速把隱形傳播鏈找出來,一輪未清零再做第2輪、第3輪,目標是快速清零。而「全民自我檢測」的特色是加了「全民」兩個字,但可以做到2、3日內有8成市民參與嗎?在香港這個社會,不是強制的,2、3個星期有30、40%市民參與已很理想,距離清零太遠,關鍵是追不上Omicron病毒3至5日傳一代的傳播速度。順帶一問,這個「全民自我檢測」計劃,有任何機制知道有多少市民參與了嗎?

「做了」和「做到了」,有本質分別,官僚思維是我做了,就是這樣了,你不能怪我了。政治家的思維是要「做到了」為止,如不能借這個「全民自我檢測」清零,就做了等如無做。

3. 溫和收緊難阻爆發。現在傳聞政府會進一步收緊社交距離措施,例如堂食限2人之類。問題是Omicron傳播力如此之強,這些溫和措施管用嗎?

未來特區政府如無大動作,疫情的發展最可能出現2種情況:

1. 慢爆。疫情不斷向上,政府追在疫情之後加力限聚,若有相當運氣,疫情慢升而不是暴升,但又清不到零,應該搞3個月到今年5月都未掂,或者搞5個月去到7月炎夏時可以搞掂。不過大家要捱3至5個月嚴格限聚,堂食、打波、睇戲,甚至上課,慢慢等吧。

2. 急爆。疫情不斷幾何級數向上,每日確診成千上萬的日子好快就到。口講清零,變作躺平。政府即使用「部門思維」去思考,很多問題都無法解決。香港變成疫埠,內地自然不能讓香港貨車司機免隔離入境,日前有跨境貨車司機過關至內地時,被發現確診新冠病毒,事件影響到供港蔬菜的運輸,菜價已經飛升。內地若然不讓香港貨車司機入內,生鮮貨品運輸如何解決?若香港有大量醫護染疫,有大量老人院工作人員短期內染疫,人手一下子短缺,如何應付?爆疫之初加拿大安省就出現老人院人手缺乏問題,多倫多一間老人院無人照顧老人,住百多人的老人院一下子死了48個老人,若發生在香港,如何處理?

若上述問題無法解決,唯一出路是不接受爆發,從「一定要快速清零」開始,重新思考。特區政府要有清零的決心,要切切實實提出清零計劃與執行方略,不是說說就算。

香港疫情已經全面爆發,以全世界的抗疫經驗,只有全民檢測或禁足,才可以快速阻斷傳播。如果問問市民,要停14日好,還是再讓政府搞3、5個月好,相信很多人都會選,長痛不如短痛。

特區政府如不同意全民檢測或禁足這兩招,我也很想聽聽她的具體清零計劃是什麼。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美國高息的壓力

2024年12月20日 20:44 最後更新:22:18

美國減息的前景放緩,對整個新興市場都有壓力。

12月19日,美國聯儲局宣佈減息0.25厘,將指標利率區間調低到4.25至4.5厘。減息符合市場預期,亦是聯儲局繼9月和11月之後連續第3次減息,今年全年累計減息幅度達到1厘。

不過減息決定公布之後,美股當日並無上升,美國3大指數持續下挫,美元向上,現貨金當時暴跌超過20美元。減息理論上會利淡美元、利好美股,但市場的反應剛剛相反,主要原因是市場對明年減息預期降溫。據反映聯儲局委員未來利息預期的點陣圖顯示,明年聯儲局將減息兩次,每次0.25厘。這就和今年9月時的預期大幅降溫,當時預計明年會減息4次,這個現象被稱為所謂的「鷹派減息」,意即雖然減息,但現時聯儲局的態度已變得比較鷹派。

消息令美元保持強勢,人民幣匯率走低,離岸人民幣的匯率在聯儲局議息決定公布之後,一度跌至1美元兌7.3271元人民幣水平,刷新了去年11月以來的一年多新低位,隨後收復部分失地。不過港元的表現就相對堅挺,港元近日徘徊在1美元兌7.77港元的水平,較今年4月11日的低位7.84, 仍然有相當距離,顯示有相當多資金留在香港。

港元和人民幣最大的不同是,港元的匯價和利率基本上貼近美元,所以資金留在香港可以收高息,而內地的利息走低和美息的差距較大,所以對人民幣有壓力。固然內地有外匯管制,資金不能自由流出,情況已經很好多,所以人民幣匯價不會完全反映中美兩地的息差。

美元和美息這樣向上,會產生幾個效果。

第一,對新興市場有壓力。美元美息上升令到資金持續回流美國,資金從新興市場流走,會加劇全球美元的流動性緊缺風險。聯儲局維持高利率的時間越長,對新興市場的衝擊就越大,發生黑天鵝事件的機會就越高。

第二,利率關稅雙重風險。即使美國來年再減息0.5厘,美國的指標利率仍會維持在3.75至4厘的高位。這樣就令港息難以大幅下降,對本地經濟和投資市場造成壓力。另外,特朗普已聲言一上台就會對中國商品加徵10%的關稅,中美貿易戰一觸即發,這就會對香港帶來雙重壓力。

第三,人民幣有貶值空間。過去中央為了維持人民幣匯價穩定,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當人民幣跌至1美元兌7.3元左右的水平,阿爺就會透過各種工具干預。 不過最近有消息傳出,內地將考慮讓人民幣貶值較多,來抵消一部分關稅的影響。據路透社引述消息透露,人民銀行正考慮容許人民幣匯價可以跌至1美元兌7.5人民幣的水平,即較原來7.3的水平再有3%的貶值空間。換言之,港元對人民幣的匯價將會更強,這會對北上消費有利,對旅客來港消費有壓抑的作用。

第四,整體衝擊有限。雖然香港和內地經濟面臨宏觀的負面因素,但亦不用過分擔心。美國銀行最近做了一個情景預測,假設明年由第2季起美國中國入口產品關稅,由現在平均20%左右,增加10%至到30%,再於後年、即2026年首季再進一步調高關稅10%,令對中國入口產品平均關稅升至40%,而美國對其他地方的關稅亦由現時約4%水平升至8%,但美銀仍然估計,中國的出口可望保持合理增長。加上中央推動振興經濟措施,會在明年下半年顯現,估計明年經濟增長仍可達到有4.5%。隨著中國房地產市場漸趨穩定,叠加政策支持,到2026年中國的經濟增長可以維持在4.5%。

換言之,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的經濟影響有限。中國經濟保持合理增長,對香港經濟就有重大的支撐。總的來說,未來都是風高浪急的一年,香港亦要全力拼經濟,做好各種應變準備。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