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構調查香港2022年疫情高峰期下家庭成員之間的情緒及關係變化 ,發現港人的家庭開心指數較去年下跌。
資料圖片
李錦記家族基金與和富社會企業「香港開心D」委託理大護理學院和東華學院團隊於3月21日至4月3日疫情高峰期間,進行「家庭開心指數調查」,共收集1,633份網上問卷,結果顯示,家庭開心指數由去年的7.26下跌至今年的6.98,而個人開心指數則由去年的6.81跌至今年的6.59。參與研究的理大協理副校長石丹理指,家庭開心指數說明,每5個家庭有1個不開心,而個人開心指數亦說明,每4個港人就有1個人感到不開心。
資料圖片
石丹理又發現,疫情初期已發現19%受訪人士出現抑鬱情況,14%出現焦慮徵狀,25.4%受訪人士精神狀態變差。持續疫情使11.5%受訪人士出現嚴重精神困擾,40%受訪人士財政問題擴大。
資料圖片
石丹理解釋,受疫情影響,各家庭成員須在家工作或上課,長時間相處或會變成「困獸鬥」,是一把「雙刃劍」,會降低家庭開心指數。 他建議,疫情下市民應透過送禮物給家人、擁抱和關心問候都可以提升「家庭開心指數」。
有機構的調查發現港人家庭的開心指數較去年下跌。(資料圖片)
有調查發現,本港抑鬱症患者的企圖自殺比率,明顯高於國際上的估算數字;本港抑鬱症病人中患上「頑治抑鬱症」的比例亦估計相當高。
王明爍說,國際文獻資料顯示,「頑治抑鬱症」的企圖自殺率及自殺率,比一般抑鬱症患者分別高10倍及2倍。設計圖片
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於去年7月至10月,以問卷形式訪問了106名情緒病患者,發現當中61名受訪者為抑鬱症患者,其中約8成人曾經出現自殺念頭,近3成人更曾經企圖自殺。調查亦指出,在患上抑鬱症四至六年的病人群組中,企圖自殺比率是43%,遠高於這群組中「頑治抑鬱症」平均23%的企圖自殺率。
協會主席、精神科專科醫生王明爍表示,「頑治抑鬱症」是指對至少兩種抗抑鬱藥物沒有足夠反應的嚴重抑鬱症患者,根據本港大學的研究,約有18%的抑鬱症患者在確診後六年內,發展成頑治抑鬱症,以本港約30萬抑鬱症患者計算,推算全港有5萬4千人罹患「頑治抑鬱症」。
大學研究指以本港約30萬抑鬱症患者計算,推算全港有5萬4千人罹患「頑治抑鬱症」。資料圖片
王明爍說,國際文獻資料顯示,「頑治抑鬱症」的企圖自殺率及自殺率,比一般抑鬱症患者分別高10倍及2倍,本港目前並沒有「頑治抑鬱症」的官方統計數據,這班患者可能變相成為「隱形」病人。
王明爍建議,當局應通過對患者的數據統計識別出「隱形」患者,增加在公立醫院使用新型噴鼻式抗抑鬱藥物,以及加強公眾教育正確認識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