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戰對於現代戰爭的勝負至關重要,在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期間,清廷因為沒有好好利用新聞報刊的力量,在輿論戰中落於下風,得不到各界的支持以致最終戰敗。前車可鑑,在抗日戰爭期間新聞報刊再一次成為抗日宣傳的主陣地。中國共產黨在地方的機關報刊,抗戰遊擊隊的宣傳刊物,以及海外華僑創辦的進步刊物,都是這一時期宣傳的媒介。鑒於大環境的不穩定,許多華僑和港澳同胞所辦的報刊往往是以商業信息、民生新聞的形式,但實則穿插宣傳抗戰精神的內容,為取得人民和海外同胞的支持貢獻了極大力量。
1941年1月,國民黨發動「皖南事變」,並加強了對全國的新聞檢查和輿論控制,對進步報刊的發行造成沖擊,中共的一些報刊無法順利發行。在這種形勢下,大批國統區文化界人士南下香港,將中共的抗日主張宣揚到全國乃至海外。
1941年2月,廖承志邀請了範長江、鄒韜奮、夏衍、喬冠華、胡仲持等人具體策劃辦報事宜,並最終決定將刊物命名為《華商報》,目的在於消減工商界和港澳同胞對政黨的宣傳刊物的恐懼和排斥。出於發行安全考慮和避開港英當局檢查的原因,廖承志邀請了香港華比銀行幫辦鄧文田、鄧文釗兄弟出面向港英政府注冊,並以鄧文田為督印人兼總經理,鄧文釗為副總經理。報刊由廖承志做政治上的統一領導,範長江為報社社長負責日常工作,胡仲持為總編輯,多位文化界知名人士為報社撰稿:其中鄒韜奮寫民主運動方面的;夏衍、茅盾寫文藝方面的;胡繩寫思想方面的;喬冠華、金仲華寫外交問題與國際問題。
1941年4月8日《華商報》正式創刊,這是一份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具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報紙。《華商報》的政治方針大體上確立為:對內要求團結、民主、進步,反對分裂、獨裁、倒退;對外反對英美對日妥協,揭批綏靖政策和「東方慕尼黑」陰謀。
《華商報》在創刊號頭版正中位置刊載了香港何東爵士的題詞:喚醒僑胞,除了迎合報刊名稱,實際上是明示了辦報目的。在題為《我們的信念和願望》的文章中寫道:「我們在這重要的時代,處身在遠東大局的神經中樞——香港,深深地關切著祖國的命運。祖國正在艱苦奮鬥中,向著民族解放的目標前進。怎樣達到這一目標?這是有賴於中華民國每一位兒女,不論在國家內還是在海外,一致不懈的努力。」
《華商報》自創刊之日起,就大量報道抗戰局勢的變化,揭露國民黨政府消極抵抗的事實,宣傳中共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主要撰稿人之一的鄒韜奮在《華商報》連載了80多篇、20多萬字的長篇系列文章《抗戰以來》,揭露國民黨反動派投降妥協的陰謀;多位文化界知名人士,如茅盾、金仲華等,在《華商報》發表聯合宣言《我們對國事的態度和主張》,聲援報社發表的《團結第一,抗戰要緊》的社論,明確提出,只有團結、進步、民主,才能堅持抗戰。《華商報》還發表大量文章表彰抗戰將士英勇功績,報道抗日正面戰場和八路軍、遊擊隊的抗戰情況,激勵廣大正面戰場的愛國將士,展示祖國軍民英勇抗戰的景象。
還有《美洲華僑日報》,原名《紐約華僑日報》,創刊於1939年7月7日。創辦之前,紐約已有國民黨創辦的《民氣日報》、致公堂創辦的《美洲日報》和被國民黨操控的《商報》這三間華文報社。但這些報社不能正確反映愛國僑胞的抗戰要求,於是唐明照所在的「衣聯會」自己創辦了華文進步報刊,以募股形式籌措創辦資金,每股10元,共籌集資金7000餘元,參與投股的大多是「衣聯會」成員,他們都是普通的洗衣工人。初期報紙訂戶不多,報社入不敷出,於是報社工作人員自願不要工資,靠外出做散工來維持生活。
《美洲華僑日報》是美國華文報刊歷史上存續時間最長的華文報紙之一,直到1989年7月30日停刊,共發行50年, 被認為「第一家向華埠傳統勢力挑戰的中文報紙」。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