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抗日的另類戰場 以「商報」之名的「救國」宣傳

歷史長河

抗日的另類戰場 以「商報」之名的「救國」宣傳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抗日的另類戰場 以「商報」之名的「救國」宣傳

2023年08月30日 10:00

輿論戰對於現代戰爭的勝負至關重要,在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期間,清廷因為沒有好好利用新聞報刊的力量,在輿論戰中落於下風,得不到各界的支持以致最終戰敗。前車可鑑,在抗日戰爭期間新聞報刊再一次成為抗日宣傳的主陣地。中國共產黨在地方的機關報刊,抗戰遊擊隊的宣傳刊物,以及海外華僑創辦的進步刊物,都是這一時期宣傳的媒介。鑒於大環境的不穩定,許多華僑和港澳同胞所辦的報刊往往是以商業信息、民生新聞的形式,但實則穿插宣傳抗戰精神的內容,為取得人民和海外同胞的支持貢獻了極大力量。

­在甲午戰爭中,日本成功利用新聞報刊的力量。(資料圖片)

­在甲午戰爭中,日本成功利用新聞報刊的力量。(資料圖片)

1941年1月,國民黨發動「皖南事變」,並加強了對全國的新聞檢查和輿論控制,對進步報刊的發行造成沖擊,中共的一些報刊無法順利發行。在這種形勢下,大批國統區文化界人士南下香港,將中共的抗日主張宣揚到全國乃至海外。

更多相片
­在甲午戰爭中,日本成功利用新聞報刊的力量。(資料圖片)

­在甲午戰爭中,日本成功利用新聞報刊的力量。(資料圖片)

廖承志 (網上圖片)

廖承志 (網上圖片)

《華商報》(網上圖片)

《華商報》(網上圖片)

­在抗日戰爭期間出現大量愛國宣傳刊物 (資料圖片)

­在抗日戰爭期間出現大量愛國宣傳刊物 (資料圖片)

中國軍民在鞋底繡上「抗日救國,殺敵立功」字樣,激勵士氣。 (資料圖片)

中國軍民在鞋底繡上「抗日救國,殺敵立功」字樣,激勵士氣。 (資料圖片)

廖承志 (網上圖片)

廖承志 (網上圖片)

1941年2月,廖承志邀請了範長江、鄒韜奮、夏衍、喬冠華、胡仲持等人具體策劃辦報事宜,並最終決定將刊物命名為《華商報》,目的在於消減工商界和港澳同胞對政黨的宣傳刊物的恐懼和排斥。出於發行安全考慮和避開港英當局檢查的原因,廖承志邀請了香港華比銀行幫辦鄧文田、鄧文釗兄弟出面向港英政府注冊,並以鄧文田為督印人兼總經理,鄧文釗為副總經理。報刊由廖承志做政治上的統一領導,範長江為報社社長負責日常工作,胡仲持為總編輯,多位文化界知名人士為報社撰稿:其中鄒韜奮寫民主運動方面的;夏衍、茅盾寫文藝方面的;胡繩寫思想方面的;喬冠華、金仲華寫外交問題與國際問題。

《華商報》(網上圖片)

《華商報》(網上圖片)

1941年4月8日《華商報》正式創刊,這是一份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具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報紙。《華商報》的政治方針大體上確立為:對內要求團結、民主、進步,反對分裂、獨裁、倒退;對外反對英美對日妥協,揭批綏靖政策和「東方慕尼黑」陰謀。


《華商報》在創刊號頭版正中位置刊載了香港何東爵士的題詞:喚醒僑胞,除了迎合報刊名稱,實際上是明示了辦報目的。在題為《我們的信念和願望》的文章中寫道:「我們在這重要的時代,處身在遠東大局的神經中樞——香港,深深地關切著祖國的命運。祖國正在艱苦奮鬥中,向著民族解放的目標前進。怎樣達到這一目標?這是有賴於中華民國每一位兒女,不論在國家內還是在海外,一致不懈的努力。」

­在抗日戰爭期間出現大量愛國宣傳刊物 (資料圖片)

­在抗日戰爭期間出現大量愛國宣傳刊物 (資料圖片)

《華商報》自創刊之日起,就大量報道抗戰局勢的變化,揭露國民黨政府消極抵抗的事實,宣傳中共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主要撰稿人之一的鄒韜奮在《華商報》連載了80多篇、20多萬字的長篇系列文章《抗戰以來》,揭露國民黨反動派投降妥協的陰謀;多位文化界知名人士,如茅盾、金仲華等,在《華商報》發表聯合宣言《我們對國事的態度和主張》,聲援報社發表的《團結第一,抗戰要緊》的社論,明確提出,只有團結、進步、民主,才能堅持抗戰。《華商報》還發表大量文章表彰抗戰將士英勇功績,報道抗日正面戰場和八路軍、遊擊隊的抗戰情況,激勵廣大正面戰場的愛國將士,展示祖國軍民英勇抗戰的景象。

中國軍民在鞋底繡上「抗日救國,殺敵立功」字樣,激勵士氣。 (資料圖片)

中國軍民在鞋底繡上「抗日救國,殺敵立功」字樣,激勵士氣。 (資料圖片)

還有《美洲華僑日報》,原名《紐約華僑日報》,創刊於1939年7月7日。創辦之前,紐約已有國民黨創辦的《民氣日報》、致公堂創辦的《美洲日報》和被國民黨操控的《商報》這三間華文報社。但這些報社不能正確反映愛國僑胞的抗戰要求,於是唐明照所在的「衣聯會」自己創辦了華文進步報刊,以募股形式籌措創辦資金,每股10元,共籌集資金7000餘元,參與投股的大多是「衣聯會」成員,他們都是普通的洗衣工人。初期報紙訂戶不多,報社入不敷出,於是報社工作人員自願不要工資,靠外出做散工來維持生活。

《美洲華僑日報》是美國華文報刊歷史上存續時間最長的華文報紙之一,直到1989年7月30日停刊,共發行50年, 被認為「第一家向華埠傳統勢力挑戰的中文報紙」。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往下看更多文章

關羽為流箭所傷 醫生建議「刮骨療毒」

2024年11月18日 20:00

「刮骨療毒」這個成語出自於《三國志・蜀書》,當中《關羽傳》有言:「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

東漢末年,政局風譎雲詭。到了三國時期,世間更是惡戰連場、烽煙四起。那時魏、蜀、吳三國各據一方,從而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

三國鼎立的局勢(網上圖片)

三國鼎立的局勢(網上圖片)

有次蜀國武將關羽正揮軍攻打曹兵之時,右臂不幸被流箭所傷。眼見及此,其他將領便提議他回荊州調治傷口,不宜戀戰。不過關羽聽後卻不為所動,大手一揮的拒絕道:「我豈能讓這小小的創傷耽誤了軍國大事呢?」

關羽表面看似雲淡風輕,但事實上右臂的傷口比他想像中嚴重得多。哪怕後來傷口痊癒了,但關羽的骨頭一到梅雨天就會隱隱作痛。不明所以的關羽只好請朗中來為自己診治。在等待的過程中,關羽的右臂已經痛得十分厲害,不過因為害怕自己痛苦的表情會擾亂軍心,只能和馬良下棋來分散注意。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不久,醫生就趕到軍營去。他低頭看了一下關羽的箭傷,明白箇中原因後便徐徐道來:「將軍,雖然您治好了表面上的皮肉之傷,卻不曾想到箭頭有毒。因此在毒素深入骨髓的情況下,您不把骨頭上的毒都刮去是難以根治傷口的。」關羽聽過後,便追問道:「可是現在傷口已埋合,該怎樣除去留在骨上的毒素呢?」關羽語音剛落,大夫便仰天大笑道:「那很簡單!若想根治毒素,那就得用刀割開皮肉至白骨。等把骨頭上的毒素都刮去後,再以線縫合。不過⋯⋯我怕將軍會懼怕呢!」

關公聽後笑言自己不是「世間俗子」,更是讓醫生馬上動刀,他讓下人送上些酒食後便馬上伸出了右臂說。醫生見關羽如此爽快,也不多說,馬上從身側包袱中取出一把尖刀。在他看準了位置後,便手起刀落把關公的皮肉割開。

雖然《三國志》有「刮骨去毒」一事,卻沒有點明醫者身份。待《三國演義》出版問世後,醫者就變成了華佗了。(網上圖片)

雖然《三國志》有「刮骨去毒」一事,卻沒有點明醫者身份。待《三國演義》出版問世後,醫者就變成了華佗了。(網上圖片)

眾人屏息以待,很快醫生的聲音便再次響起:「將軍,我現在就用刀把骨上的毒給刮走!」話剛說完,醫生便以嫻熟手法用刀子在關羽手臂的骨頭上來回刮。軍營內時不時傳來的「悉悉」聲,以及一盤盤端出來的血盆子都讓那些在戰場上大殺四方的將士們嚇得掩面失色,唯獨關羽本人眉頭都不皺一下,依舊面不改容地喝酒下棋。不久,醫生就把毒給刮盡,並且麻利的替傷口敷上藥後把傷口縫合。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關羽作為大丈夫的豪邁和勇敢,所以後人從這典故中提煉出「刮骨療毒」這個成語,意思是指徹底治療,並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