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今屆政府發表了任內的第一份《施政報告》,報告刊出前都有不同「消息人士」重點透露一些近期社會熱烈討論的話題,例如交通、房屋以及搶人才,讓人對新政府的「處男作」期待萬分。
果然,《施政報告》刊出後旋即引起熱烈討論,原因是自本港移民潮開始近兩年以來,首次有官方數字確認香港流失了十四萬的勞動人口,當中約八萬為 25 至 39 歲,即事業應在「黃金期」的人士,而別忘記這數字仍與香港居民「淨流出」的數字有別,代表他們可能扶老携幼,將社會的未來梯隊亦帶離本港。
政府為此「接招」推出「高才通」計劃,由政府專屬的辦公室負責,仿效不同國家的工作簽證,吸引高收入、高學歷人士到港工作兩年,其後再申請續簽。計劃是一個好開始,而政府樂於面對目前問題的態度值得一讚,但計劃要求申請人年薪達 250 萬以上的門檻,可能確實會令一些大企業受惠,但服務這些企業背後的會計師行、律師行、市場及公關公司等,目前同樣欠缺人才,但政府的目光只集中於吸引「高才」,卻忘記了即使全球高才全部湧港,企業缺少了不同支援行業時,一樣會一籌莫展,最終又可能會因為「方便業務往來」而直接搬就,使香港同樣失去發揮連繫國際和內地的角色。
可能有人會問,「高才通」與過往的優才計劃有何分別,或者今次的新意在於能同時吸引全球百強企業的畢業生,直接到香港工作。但本港的大學在全世界的排名亦名列前茅,若扣除本地大學後,豈不是已剔除十多間大學畢業生,來港補充就業人口的可能性 ? 再者,雖然「高才通」實際上容許申請者可以在港「放假」兩年,令申請者可以免除急於找工作的壓力,亦切合目前疫情後的經濟環境所需,但申請者來港後若然因為長期樓價高企,而感到難以落戶香港,又是否最終可以幫助各行各業補充人才?
或者在吸引人才的同時,都要考慮不要吸引年輕人繼續留在香港,或支援他們入行各行各業,雙管齊下解決就業人口不足的問題,保證經濟維持高速運轉的動力不至「死火」。
陳樂禧 Xavier Ch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