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兩案比較,正好說明問題

博客文章

兩案比較,正好說明問題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兩案比較,正好說明問題

2022年11月18日 18:24

《壹傳媒》老闆黎智英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的訴訟將於12月12日開庭。律政司欲阻止黎智英聘用英國御用大律師Tim Owen為其辯護,早前遭到高等法院駁回,律政司決定上訴。

高等法院駁回律政司的上訴申請時表示,准許英國律師代表黎智英「有利國安法的發展」,法庭強調國安法「要以堅實的基礎發展,並採取國際間的司法標準。」法庭的決定惹起很大的爭議。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批評決定荒謬,指「黎智英不是被控以一般的罪名,而是涉嫌勾結外國勢力,最終竟然可以由外國大律師代表出庭。」他質疑香港在中國的國家安全問題上,為何要用國際間的司法標準?

事件可以從幾個角度去探討:

第一,不會無代表。法庭要保障刑事案被告人的權益,確保他有律師可以代表出庭。大律師需遵守「不可拒聘原則」(Cab-rank Rule) ,意指客人願意支付

律師費用,而案件是在其執業範圍之內,無論案件的性質、長短或複雜程度,都不能拒絕,以確保被告不會沒有律師代表。所以,黎智英不會沒有律師代表。香港本地有很多資深大狀,熟悉相關法例,例如公民黨的資深大律師余若薇,就是其中的一個人選。

第二,發展的必要。一般而言,香港定立了條新的法例,或者在法庭的判決當中,產生一條新的普通法罪名。在普通法的體制下,的確有發展案例的需要。但是,即使從發展案例而言,不需聘用其他國家的律師來本地執業。實施普通法的地區,由當地的優秀律師代表被告出庭打官司,當地的法官判成的案例,自然會成為其他國家法庭借鏡的案例,沒有所謂「國際標準」。

第三,效忠的衝突。現在是審判《港區國安法》的案件,涉及中國的國家安全。案件審議的時候,可能涉及一些機密資料,不適合公開聆訊,會改為內庭進行。但是,如果有外國人成為被告的法律代表,就會出現效忠的衝突。城市大學法律系講師黃汝榮就指出,「英國有一條普通法罪行:包庇叛國罪。Tim Owen在代理此案過程中,或會接觸到與英國國安層面相關的證據細節。根據英國法律,他有義務告知英國政府,但他若這樣做,不僅違反了香港證人的保密原則,更會對中國國家安全帶來風險。」

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和新西蘭組成了「五眼聯盟」,有義務分享情報。在美國要求之下,英國政府有可能向Tim Owen索要香港法庭審訊、涉及美英的機密資料。若Tim Owen拒絕提交相關資料,就會觸犯刑事罪行,看不到他會保密。

第四,兩案的差異。外國媒體報導這事件時,重提2019年8月香港律政司試圖聘請英國御用大律師佩里(David Perry)作為黎智英等人參與的反修例非法集會案擔任主控官,結果佩里在英國的龐大聲反對聲浪中退出。外國媒體如《德國之聲》就借此批評特區政府雙重標準。其實,比對兩件案件,正好說明了當中的問題。律政司司長當年本想聘用佩里去會處理案件,並非涉及香港國安法案件,而是涉及非法集會。直接將兩件案件作比較,是在偷換概念。

更大的問題是,佩里當時有意接受聘用,來港代表律政司,但時任英國外相的聶韋敬撰文佩里,認為這案件屬於政治檢控,佩里理應拒絕委聘。英國前司法大臣凡克林亦要求佩里退出此案,理由是佩里不能維持那個角色又同時符合英國的價值。英國國會要求大律師代表受香港委聘的時候,要考慮英國的政治價值和標準,為什麼香港容許涉及國安法的案件,可以委聘外國大律師,不用考慮本地的價值標準呢?

結論是,涉及國安法案件,委聘外國大律師,有泄露國家機密的風險,法庭考慮相關事件的時候,若只單純從發展國安案例來考量,而完全沒有考慮

國家安全的要求,這明顯是思維的缺失。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銀債甚吸引 落雨要開遮

2024年09月11日 19:20 最後更新:19:37

政府推出第9批銀色債券,規模500億元,收益和通脹掛鉤,保證息率不低於4厘。若反應良好,規模可以擴展至550億。債券年期3年,個人認購上限是100萬,供60歲以上長者認購。

有人問銀債買唔買得過,我認為主要考慮兩個因素。

第一,過去是否長期做銀行定期存款,如果有做的話,可以認購銀色債券替代。

第二,要估計美國未來利息走向,如果認為利息向下,銀債的保證4厘息,為收益包了底,而且買政府債券不同買股票,如果一直持有到期末,基本上不用承受本金下跌的風險。

美國聯儲局將會在本月議息,市場預計很大機會開始減息,問題是減息0.25厘還是0.5厘,香港亦會跟隨進入減息周期,銀行現在已率先將存款利率下調,由以往大額存款可以做到4厘多,調低至4厘以下。

聞說政府設計這批銀債收益上限的時候,近期曾經研究市場的定存利息,發現最高的是3.8厘,所以將銀債的保證收益定在4厘,明顯較定存吸引。要注意的是,如果未來3年美國一直減息,存款利率將會進一步下降,而銀債保證有4厘的收益,相信將會和存款利息的差距逐步拉大。

表面看政府這樣是做蝕本生意,派錢給長者。計一計數,假設政府為增加銀債吸引力,較正常債息多派0.5厘,500億元的債券一年就多給了2.5億元。不過,細心研究政府的策略,其實是除笨有精。

雖然香港的經濟保持3.3%的增長,但是零售經濟不景,投資市場呆滯,這同時亦會影響政府的收入。面對這種環境,政府有兩種策略,一是落雨收遮,二是落雨開遮。

所謂「落雨收遮」是順應經濟的下行周期,政府亦都節約開支,好處是維持健康的財政,壞處是這種順周期的開支策略會加速經濟衰退,市民感受亦不良。2003年沙士期間爆發大遊行,很大程度是政府在經濟衰退的時候還大力收緊開支、減公務員人工所致。

至於第二個策略「落雨開遮」,就是政府做一些逆周期措施,在環境不好的時候盡量保持開支,這樣可支撐經濟,減慢衰退。

看看特區政府的財政狀況,去年度的財赤有1016億元,本年度的預算赤字是481億元。但由於賣地情況不理想,各種稅項收入亦都可能比預期低,是否可以控制在這個赤字水平令人存疑。

政府在今年的預算案中,提出多種控制赤字的措施,包括會在未來兩個財政年度節省經常開支1%。預計未來5個財政年度經常開支,將由過往5年平均每年增長7%,減慢至平均每年增長約2.2%。由於未來3年基建開支將會進入高峰期,政府預測將基建開支控制在每年約900億元,雖然較過去5年平均每年760億元為高,但就不希望基建開支太高,令財政難以承受。

不過,面對新的市場環境,政府亦變招應對。由於政府用的會計方式是現金帳,和私人公司的會計方式不同。私人公司借貸不會記作收入,但政府的現金帳會計方式,發債的收入都是一種收入,可以減少赤字。

今次政府發500億銀債安排的最大不同是,過去發銀債的所得收入,會放在外匯基金管理的債券基金,由金管局作為投資。但這一次就聲言會將發債所得收入,投入長遠基建工程,顯然是想將發債收入來支撐工程開支,繼續投資未來。這樣可以減緩因為財赤而要進一步收縮基本工程開支的壓力,落雨時盡量撐開把遮。

香港政府的借貸水平仍然很低,遠低於新加坡,所以有很大的發債借貸來支持投資的空間。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