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中共召開二十屆三中全會,會議提出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的明確信號。當時有意見認為,三中全會的決定,並沒有提出具體的對外開放政策。不過相關政策近日就陸續出台。
國家商務部在9月8日公布最新版的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全面取消外資在製造業領域的准入限制。新負面清單刪除了:一、「出版物印刷須由中方控股」;二、「禁止投資中藥飲片的炮製技術的應用及中成藥保密處方產品的生產」這兩個條目。因為這兩項是負面清單僅餘的兩個條目,意味著外資進入我國製造業投資,將不會再有任何和內資不同的限制。
雖然最後剔除的這兩個項目,已經不是重大製造業領域,但是將最後兩項剔除,亦有歷史性意義。
另外,我國在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的外資准入限制後,服務業領域亦有重要的開放舉措。商務部表示,要在醫療領域擴大開放試點,包括一、在生物技術領域,北京、上海、廣東、海南的自貿區和自貿港,允許外資從事人體幹細胞、基因診療與治療技術開發和應用;二、容許外資獨資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9個地區設立外資獨資醫院。我們國家現在的做法,和美國的行徑形成鮮明對比。
美國以國家安全之名、行保護主義之實。近年大幅推出針對中國的關稅及貿易限制。今年5月,白宮宣布大幅增加中國電動車和新能源產品入口美國的關稅,試圖藉增加貿易壁壘,保護美國汽車業和太陽能等新能源行業,這完全是一種閉關鎖國、減弱競爭的傾向。而中國就剛好相反,全面開放製造業和加大開放服務業,引入外資到中國獨資經營,加強競爭。
中美兩個國家走著兩條完全相反的道路。看看中國汽車業的發展,就可以見到中國由封閉走向開放的歷程。
在1983年,北京汽車製造廠和美國汽車公司訂立經營協議,成立北京吉普公司,開啟了中國汽車領域合資模式的新階段。一年之後,中國上汽集團和德國大眾汽車集團組建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中國引入大眾這個巨企,隨後合資汽車在中國遍地開花。
中國後來清楚訂出汽車業引入外資的產業政策,訂明外資企業在中國銷售生產汽車,只能與中方合資,外資持股比例不能超過50%,同類產品最多組建兩間合資企業。這個政策訂出合資品牌的上限,一定程度為中國自主品牌保留了一條活路。
而大眾汽車亦將旗下的桑塔納品牌引入中國,結果就在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滿街滿巷都是桑塔納。當時該公司有一個廣告宣傳金句:「擁有桑塔納,走遍天下都不怕。」那時在中國,擁有桑塔納,就如同擁有最大的奢侈品。你看《繁花》的寶總也是坐著桑塔納出場,就知道這款車當時有多流行。
「40年河東,40年河西」,到2023年11月,桑塔納全國單月只賣出一架車,一代神車,退出歷史舞台。而外國品牌汽車,亦由炙手可熱,變成為受人冷待。
中國在2015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車市場。新能源汽車的造車勢力開始在全球掀起巨浪,但中國並沒有關閉國門,一方面宣布將進口汽車的關稅,由25%降至15%,另一半方面又在2018年對新能源車先行解禁,容許外資獨資經營。
在中美貿易戰開打的前夕,中國在2018年大手筆放了美國的特斯拉到上海建超級工廠。當時即使內地都有不同意見,認為既然美國這樣和中國開打貿易戰,毫無道理地打壓華為的手機,為何中國還要讓特斯拉在中國造車賣車?
後來的發展證明,中國是經過深思熟慮,才作出這個決策。特斯拉在上海設廠,周邊就建起數以百種電動車零部件企業,這些企業不單支持了特斯拉造車,亦支持了國內的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傳統的燃油車配件複雜,中國即使追趕都需要很長時間。而電動車結構簡單,主要是電池和發動機,這就給了中國一個彎道超車的天賜良機。
2017年上汽通用生產的美資品牌汽車,仍然在中國創下200萬輛的最高年銷量,這是美國通用汽車1997年進入中國內地以來最好的成績。但7年後的今天,通用在中國內地的銷售已經急速崩塌,在內地生產通用的兩大車廠都傳出裁員的消息。
中國在2022年全面放開所有汽車業的外資投資限制。中國在2023年超越日本,成為全世界汽車出口量最多的國家。
如果有人問起三中全會的精神,其實關鍵仍然是進一步改革開放。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故事,就是中國產業有弱到強的故事。美國如今走回頭路,用關稅壁壘保護自己的產業,這條路在歷史上未見過成功例子,相信這一次也不會例外。而國家在服務業進一步推出重要的開放舉措,亦為包括港資在內的海外商人,帶來投資的新機遇。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