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近期疫情防控措施轉向,各地防控逐步鬆綁。官方近日持續透過媒體釋放防疫措施將逐漸放開的訊號,同時加強對民眾特別是老年人大力「谷針」,提高疫苗接種率。
內媒《第一財經》引述一名匿名傳染病專家意見稱,新冠病毒防控回歸乙類管理條件漸趨成熟。
報導稱,「傳染病管理模式的主要依據來自於傳染病的傳染性和致病力。」一位傳染病專家表示,對於致病力強、病死率高且傳染性強的傳染病,一般歸為甲類或者乙類甲級管理,管控措施一般是採取強制性隔離、疫區封鎖等;對於發病率較高,引起高病死率,但傳播能力有限,對社會造成一定危害,會歸為乙類;對於傳染強、致病力弱、病死率低的傳染病,一般歸為丙類。
隨著新冠病毒不斷變異,當前在全球流行的Omicron變異毒株,其臨床特點也逐步被認知,眾多科學研究以及真實世界的數據顯示,其傳染性逐步增強,但其致病力及病死率降低。也因此,其管理級別又必須要重新考量。
近期全国多地解封,廣州各區拆除封控區圍欄。
從目前新冠病毒的流行病特徵來看,上述傳染病專家表示,很多地方顯示超95%以上的感染者為無症狀和輕症,病死率很低,在這樣的情況下,繼續按照甲類管理顯然不符合科學,所以,新冠回歸乙類管理甚至降級為丙類,都將成為可能。
上述傳染病專家表示,「很顯然,當前流行毒株的致病力比較弱,在全國已經完成基礎免疫的條件下,按乙類管理已經不成為問題。回歸乙類管理,也可以為未來進一步優化防控措施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據,做到有法可依。」
報導引述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感染內科及肝病中心副主任、疑難感染病中心主任、主任醫師彭劼分析,2020年將新冠列為甲級管理,是考慮當時對疾病本身及病毒的認識尚不夠,而且當時該病的病死率很高。如今的Omicron變異株,雖然傳染性變強,但毒力變弱,病死率已大大降低,98%以上的感染者屬於無症狀及輕症患者。從病毒及疾病特點看,當下再延續甲級管理的模式並不適宜。
按照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中國將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丙類。甲類傳染病僅包括霍亂和鼠疫。
乙類包括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25種;丙類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等10種。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前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前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表示,兩年前科學家就已經預測「新冠病毒不會消失」,更認為未來疫情防控的目標將強調「清病不清毒」。
高福表示,所謂的「清病不清毒」,也就是要把新冠疾病儘量控制住,而不是把病毒清除掉。他說,「未來抗疫我們要堅持小步走不停步」,這也讓「清病不清毒」這一條信息衝上了百度熱搜榜。
高福更強調,未來抗原檢測試劑將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並還鼓勵更多科學家和病毒學家投身於科普,把科學知識傳播給大眾,預防「資訊流行病」,認為相比新冠流行病而言,資訊流行病的危害性更大。
此外,3日的中華醫學會2022年醫學病毒學大會上,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張文宏表示,走出疫情的關鍵,在於對脆弱人群的保護,建立免疫屏障。未來對新冠病毒流行的控制,可能不在於核酸清零,而是將病毒的致病率降到非常低的水準。
內地中大型城市防疫鬆綁日趨明顯,包括北京、廣州、重慶、珠海等地相繼呼籲民眾「非必要不做核酸」,多地取消了出行48小時核酸檢測要求,部分地方甚至撤銷了部分核酸檢測點,顯示對核酸檢測的要求正在放寬。
中華預防醫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馮子健認為,在防疫新形勢下,減少提供核酸檢測服務,或不利於發現疫情大規模回升,抗原自檢是可行的替代方案。他指出如果有檢測的意願,懷疑自己被感染了,尤其是那些高危人群,有發生嚴重疾病危險因素的這些人,他如果出現了感染的症狀,那可以去做抗原。
內地持續強力向老年人谷針 。
與此同時內地加強對民眾特別是老年人大力「谷針」,提高疫苗接種率。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上月29日發布文件《加強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方案》,官媒《人民日報》4日發表署名「仲音」的評論文章〈做好重點人群疫苗接種工作〉。文中寫道,內地還有相當部分老年人未完成「全程接種」和「加強免疫接種」,老年人現有接種率尚未形成足以抵抗重症和死亡的屏障,提高老年人兩類接種率「非常必要也十分迫切」,稱接種疫苗是在疫情廣泛傳播下降低重症和死亡最有效手段,是「直接決定一個社會能否抵禦疫情衝擊的關鍵變量」。
內地正在全力補齊老年人疫苗接種短板,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種已經下達工作指標,明年1月底前,80歲以上人群接種新冠疫苗第一劑接種率需要達到90%。符合條件的目標人群,全程接種率和加強免疫接種率均達到90%。60至79歲符合條件的目標人群全程接種率和加強免疫接種率均達到95%。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大家可能會覺得俄羅斯的工業繼承了蘇聯「重工業重,輕工業輕」的產業結構,但這個說法在現今並不準確。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始終未能實現經濟轉軌,整個工業部門都處於低迷的發展狀態中。原本孱弱的輕工業未能實現顯著進步,而曾經強大的重工業,也不斷衰落。
那麼,俄羅斯人需要的工業製品都從哪裡來呢?答案是中國。
據內地公眾號「地球知識局」,憑借冠絕全球的工業生產能力、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和日趨密切的雙邊關係,中國已成為俄羅斯最重要的貿易夥伴。
中國製造,已經「承包」了北方鄰居的衣食住行。
2023年1月,湖北武漢某汽車製造廠。
眾所周知,俄羅斯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擁有世界上最大儲量的礦產和能源資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輸出國。
然而,俄羅斯也是所謂「資源詛咒」的典型案例。豐富的不可再生資源令俄羅斯始終難以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國內製造業發展相對落後。
當下的俄羅斯,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原材料基地,整個國家的經濟活動都圍繞原材料展開。
俄羅斯的經濟發展高度依賴原材料部門,出口份額最大的是燃料能源,大部分投資也流向了採掘工業。2016-2018年,能源、原材料相關行業在工業中的比重從63%增至67.5%。
原料很多,產品很少。在這種條件下,俄羅斯的國內經濟始終與國際貿易高度融合。也就是說,俄羅斯需要把國內的原材料賣給外國,並從外國購買各種工業製品。
具體來說,俄羅斯賣得最多的是礦物燃料、礦物油和瀝青;而買得最多的則是機械設備、電氣機械和交通工具。
剛好,俄羅斯的南方好鄰居中國,則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又有天量的工業產能。於是,中國順理成章地成為俄羅斯最大的進出口貿易夥伴。
俄羅斯賣給中國的,絕大部分是石油、天然氣之類的原材料及其粗加工產品。
那麼,俄羅斯從中國又買走了什麼呢?四個字:衣食住行。
先來說「衣」。2023年,俄羅斯從中國進口的服裝(針織和非針織)超過30億美元,在同類全部進口中佔比超過50%。
同年,俄羅斯從中國進口了超過34億美元的鞋子,佔俄羅斯鞋類全部進口的76%。這些產品大部分來自中國的義烏、溫州、廣州和佛山。
此外,地處高緯度地區的俄羅斯人民還離不開羽絨服和皮草。這份溫暖,由江蘇常熟、河南台前以及浙江海寧承包。
2023年,俄羅斯從中國進口超過2億美元的羽絨製品,佔俄羅斯羽絨製品全部進口的98%;還有5億美元的毛皮、人造皮,佔俄羅斯此類全部進口的92%。
然後說「食」。雖然俄羅斯不太從中國直接進口食品,但用來生產食品和日常吃飯的工具卻離不開中國。現代農業生產離不開各種農用機械,而中國作為農機強國,能夠生產14大類、95小類、3000多種農機產品。
機電產品是中國對俄出口第一大類商品,佔中國對俄出口總額的49.8%。俄羅斯一直是中國農機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是中俄機電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俄羅斯人的餐桌上還擺滿中國製造的餐具。2023年,俄羅斯63%的進口餐具來自中國,合計價值超過12億美元。
至於「住」一個俄羅斯人的房間里,很可能擺滿了來自中國佛山、東莞和廣州的傢具和床品。2023年,俄羅斯從中國進口了超過15億美元的傢具和床上用品。
同時,俄羅斯人的房間還會插滿來自中國的家用電器。俄羅斯市場上的電視機、洗衣機、冰箱,中國品牌在銷量和銷售額方面均名列前茅。在歐美品牌退出俄國市場之後,中國品牌更成為俄國顧客的心頭好。
目前,海爾已成為俄羅斯排名第一的電視品牌,緊隨其後的還有小米和海信。此外,海爾還是俄羅斯排名第一的洗衣機品牌。
「行」則更是中俄貿易的重頭戲。2023年,俄羅斯從中國進口了超過200億美元的汽車及配件,佔同類全部進口的80%。
這一年,俄羅斯市場銷量最高的是本土品牌伏爾加,排名第二的就是來自中國的長城汽車,第三則是吉利。還有,奇瑞在俄羅斯也很受歡迎。
衣食住行以外,中國的手機和平板電腦也在俄羅斯市場大放異彩。中國品牌手機在俄羅斯佔有率已過8成,紅米、傳音和Realme名列前茅,而華為則成為俄羅斯排名第一的平板電腦品牌。
可以看到,承包俄羅斯人民衣食住行的商品,主要來自中國南方的兩大經濟中心——長三角和珠三角。
但是,價值千億美元的中國貨物,光是製造還不夠,還需要合適的物流運輸服務才能完成貿易。這時候,北方城市的口岸就要閃亮登場了。
其中,機械設備、電子產品和服裝大多會通過內蒙古的滿洲里口岸。這座口岸也是中俄貿易最重要的口岸,承擔了陸路運輸60%的貨運量。服裝、紡織品和日用消費品則會走黑龍江的綏芬河口岸及黑河口岸。化工產品則通過內蒙古的二連浩特口岸。
大連港和天津港則是海運的主要擔當,汽車和機械設備主要會通過這裡進入俄羅斯。
此外,哈爾濱至莫斯科的中歐班列也日益成為中俄貿易的重要運輸手段。
可以看到,隨著中俄貿易關係的深化,中國已經成為俄羅斯經濟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無論是衣物、食品,還是日常用品和科技設備,越來越多的商品來自中國,極大地滿足了俄羅斯人民的需求。
2023年,中俄雙邊貿易總額同比增長26.3%,歷史性地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達到2401.1億美元。
在地緣政治背景下,中俄之間的經濟合作有望在更加多元的領域展開,包括高科技、數字經濟和新能源領域。
中俄能源合作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石油和天然氣領域,還將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拓展。
2023年,兩國簽訂了關於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合作協議。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在俄羅斯建設的多個風電和太陽能項目已陸續啓動。
中俄之間的鐵路運輸路線已經成為歐亞大陸的重要貿易通道,特別是「中歐班列」將進一步擴大運輸量。2023年,「中歐班列」中經由俄羅斯的貨運量增加了近30%,兩國之間的物流基礎設施已經高度成熟。
「中歐班列」貨運集裝箱
中國的電商平台,如阿里巴巴旗下的速賣通(AliExpress),已經成為俄羅斯電商市場的重要參與者,預計未來幾年電子商務領域的合作也將顯著增長。
在貿易之外,很少有人知道,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大量土地已成為兩國經貿合作的重要場地。2018年,俄羅斯遠東地區約有220萬公頃土地為農業用途,中國人參與經營的土地約佔16%。
可以預見,未來中俄經濟將形成更加緊密、相互依賴的局面,為兩國的長遠發展提供持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