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不甘被寫「醜」了 名妓李端端主動要求翻案

歷史長河

不甘被寫「醜」了 名妓李端端主動要求翻案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不甘被寫「醜」了 名妓李端端主動要求翻案

2023年01月17日 10:00

唐代女子敢愛敢恨,面對有欠公正的評價,往往能夠挺身而出,據理力爭,即使是社會地位低微的妓女。話說唐代風流詩人崔涯喜歡對妓女評頭品足,得到他稱許的自然升價百倍,反之被貶者門庭冷落。當時揚州名妓李端端不幸被踩得一文不值,為了生存,她選擇主動上門找崔涯評理,事跡見於《雲溪友議》,以及唐寅(伯虎)的名畫《李端端落籍圖》。

《李端端落籍圖》縱122.7cm 橫57.3cm,屬國家一級文物。(網上圖片)

《李端端落籍圖》縱122.7cm 橫57.3cm,屬國家一級文物。(網上圖片)

《雲谿友議》為晚唐處士範攄所著筆記小說,記述不少唐玄宗開元以後的文人逸事,在中卷的〈辭雍氏〉篇中,即記載了崔涯及名妓李端端的故事。

更多相片
《李端端落籍圖》縱122.7cm 橫57.3cm,屬國家一級文物。(網上圖片)

《李端端落籍圖》縱122.7cm 橫57.3cm,屬國家一級文物。(網上圖片)

李端端被畫作手持一朵白牡丹,姿態文雅,身後還有一位隨從侍女。(網上圖片)

李端端被畫作手持一朵白牡丹,姿態文雅,身後還有一位隨從侍女。(網上圖片)

原來飲酒歸來的崔涯被改為居中坐著的瀟灑儒生,身邊更有兩位婢女。(網上圖片)

原來飲酒歸來的崔涯被改為居中坐著的瀟灑儒生,身邊更有兩位婢女。(網上圖片)

留意畫上的題詩,末句「臙脂價到屬窮酸」似有唐寅自侃的意味。(網上圖片)

留意畫上的題詩,末句「臙脂價到屬窮酸」似有唐寅自侃的意味。(網上圖片)

唐寅另一畫作《桃花庵》 (網上圖片)

唐寅另一畫作《桃花庵》 (網上圖片)

話說崔涯是淮揚名詩人,為人豪俠,長於宮詞,與大詩人張祜齊名。據說崔氏喜歡出入青樓妓院,每以詩作對妓女評頭品足。偏他的詩作大受歡迎,每題一首詩,都能傳到街知巷聞,「譽之,則車馬繼來;毀之,則杯盤失錯。」若從今日來看,崔涯是不折不扣的網紅或KOL。由於崔涯影響力太大了,妓女們對他是又愛又怕,「紅樓以為倡樂,無不畏其嘲謔也」。崔氏評人是絕示客氣的,曾經他評一位妓女是「雖得蘇方木,猶貪玳瑁皮。懷胎十個月,生下崑崙兒。」詩中譏諷那位妓女貪得無厭,既得蘇方木又貪心想要玳瑁皮,所以生下的兒子也不是好東西。

李端端被畫作手持一朵白牡丹,姿態文雅,身後還有一位隨從侍女。(網上圖片)

李端端被畫作手持一朵白牡丹,姿態文雅,身後還有一位隨從侍女。(網上圖片)

有一天,崔氏嘲笑名妓李端端是︰「黃昏不語不知行,鼻似煙窗耳似鐺。獨把象牙梳插鬢,昆崙山上月初生。」當詩作傳到端端那邊,即「憂心如病」。如果把詩文翻成白話,是晚上不喊叫不會走路,鼻子像個煙筒耳朵像兩個鈴鐺。唯獨你把一隻象牙梳子插於鬢角,真好像崑崙山裡剛生出的月亮。說白一點,是笑她長得黑,變成「黑妓」,所謂「一白遮三醜」,客人找李端端還不是貪她長得漂亮,給崔涯這樣一寫,日後還有生意嗎!

原來飲酒歸來的崔涯被改為居中坐著的瀟灑儒生,身邊更有兩位婢女。(網上圖片)

原來飲酒歸來的崔涯被改為居中坐著的瀟灑儒生,身邊更有兩位婢女。(網上圖片)

為了生計,李端端決定主動出擊。她計好崔涯喜歡出沒的道路,當見到目標人物出現,她便小心謹慎地說道:「端端在這裡恭候二位了,希望大家能夠可憐同情她。」所謂「人心肉造」,當時崔涯與張祜結伴飲酒歸來,心情極佳,決定再贈她一首絕句,對她誇飾一番:「覓得黃騮被繡鞍,善和坊裏取端端。揚州近日渾成差,一朵能行白牡丹。」意思是如果你是一隻好馬想要找到好鞍,那就請到善和坊裡去找端端。揚州城裡近來的渾家都很差勁,只有一朵可人,她簡直就是一朵白牡丹。原來李端端膚色稍黑,然美豔過人,因此有「黑妓」之名。如今「黑妓」卻勝豐潤濃香的白牡丹,更是名噪遐邇,自此以後,那些恩客再次上門,生意更勝從前。有人戲言道︰「李家娘子,才出墨池,便登雪嶺。何期一日,黑白不均?」

留意畫上的題詩,末句「臙脂價到屬窮酸」似有唐寅自侃的意味。(網上圖片)

留意畫上的題詩,末句「臙脂價到屬窮酸」似有唐寅自侃的意味。(網上圖片)

唐寅另一畫作《桃花庵》 (網上圖片)

唐寅另一畫作《桃花庵》 (網上圖片)

李端端與崔涯的事跡為明代的唐寅(伯虎)提供了創作靈感,成為日後的《李端端落籍圖》。不過畫作不同於文字,所以唐寅只是取其構思但換了場景及方式。將李端端向崔涯求諒變為當場論辯的畫面,突出地表現了李氏的智慧和膽略。畫上居中坐著、頭戴文生巾(帽)、留八字須的當是崔涯,其倚坐姿勢和面部神情顯示出瀟灑、儒雅的氣息和風度。身邊婢女一著紅色套裙,一著白色衫裙,色彩對比鮮明,有層次感。在其右前的是來客李端端,她手持一朵白牡丹,姿態文雅,楚楚動人,身後是隨從侍女。四女圍著主人,左右上下排列,錯落有致,宛如眾星捧月似地烘托了崔生的主要形象和重要地位。這是此畫構圖特色。唐寅對李端端的運筆如行雲流水,更顯她落落大方地立於崔面前,面目表情沉穩自若,又略露忐忑不安和迫切期盼的心態。她正以白牡丹自比,據理評析。崔涯靜氣安坐,凝神諦聽,內心折服之情思流溢於眉目間,手按著一卷紙正擬寫或已寫成的新詩。

往下看更多文章

元志、李彪狹路相逢 孝文帝建議「分道揚鑣」

2024年12月02日 20:00

「分道揚鑣」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於《魏書》,當中的《河間公齊傳》有言:「子志與御史中尉爭路,俱入見,而陳得失,高祖曰:『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一名叫喚作元志的人。作為武川鎮將拓跋蘭之子,元志自小就有武將風範。不僅為人強悍,辦事亦十分幹練。因為從小接受良好教育,頗有文才的元志很快就得到北魏孝文帝的賞識。加上,其父拓跋蘭又曾救過皇帝的性命,所以年紀輕輕的他就被委以重任,成為了洛陽縣的縣令。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身為北魏宗室的元志自小豐衣足食,以致他為人處事都帶有一番傲氣。年輕氣盛時,他尤愛爭強好勝。有次他乘車出門,在路上恰巧遇上朝廷御史大人李彪。按禮節來說,官職較低的元志本應讓路予李彪。沒想到元志毫不謙讓,反而大有一番與李彪死守奪路之意。身居高位已久的李彪從沒見過如此狂妄之人,氣得馬上扭頭就走。本來想忍讓一番的李彪一想到元志那趾高气昂的模樣,就咽不下這口氣,馬上進宮求見皇上,以討回公道。元志當然也不認輸,隨他一同進官。

孝文帝聽到兩人同時求見一事,也心感詫異。不過他很快釋然,擺擺手便讓兩人進來。見過孝文帝後,李彪也不拖沓,馬上直奔主題說:「皇上,今天臣與洛陽令狹路相逢。臣作為朝廷上的近臣,哪有給洛陽令讓路一說?」元志聽後也不甘示弱,緊接着說:「中尉,你這話就說得不對。普天之下,誰不編戶?凡是住在洛陽縣的人通通都記在我的戶籍本上。你既然在我的戶籍本上,那就得歸我管!有甚麼道理要我給你讓路呢?」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孝文帝聽着兩人爭執不下,就感到無比頭痛。只是兩人都是他的得力助手,實在是不好評判是非,所以孝文帝也只好硬着頭皮說:「洛陽是我們的國都,自然應該分路而行。自今以後,你們倆分開走吧!」從此之後,元志便與李彪折尺量道,每人各佔用一半,各不相干。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分道揚鑣」,意指各走各的路;現今大多用來比喻因為志趣、目的不同,而分路而行。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