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潮州七日革命紀念館——涵碧樓

歷史長河

潮州七日革命紀念館——涵碧樓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潮州七日革命紀念館——涵碧樓

2024年02月09日 10:00

涵碧樓位於潮州市湘橋區西湖公園西湖湖畔,是一座兩層小洋樓。這也是一座和周恩來聯繫在一起的小樓,因該樓背倚葫蘆山青翠的山色,面朝西湖碧綠的湖光,故得名「涵碧樓」。別小看這小樓,它曾經是國民革命軍政治部、黃埔軍校潮州分校學生軍辦事處、南昌起義軍二十軍三師指揮部舊址,內部陳列有1927年「潮州七日紅」革命等重大事件的文物資料。

1925年3月,國民革命軍東征軍進駐潮州時,政治部主任周恩來曾在此辦公。第二次東征 的國民革命軍再克潮州,涵碧樓仍是東征軍領導人活動的重要場所。

更多相片
從航拍所見,涵碧樓位於西湖湖畔,風景宜人。(網上圖片)

從航拍所見,涵碧樓位於西湖湖畔,風景宜人。(網上圖片)

因該樓背倚葫蘆山青翠的山色,面朝西湖碧綠的湖光,故得名「涵碧樓」。(網上圖片)

因該樓背倚葫蘆山青翠的山色,面朝西湖碧綠的湖光,故得名「涵碧樓」。(網上圖片)

紀念館內部設計加入潮州地區特色,如設有「廣濟門」。(網上圖片)

紀念館內部設計加入潮州地區特色,如設有「廣濟門」。(網上圖片)

紀念館上展出「潮州七日紅」革命文物 (網上圖片)

紀念館上展出「潮州七日紅」革命文物 (網上圖片)

「潮州七日紅」舊照片展覽 (網上圖片)

「潮州七日紅」舊照片展覽 (網上圖片)

從航拍所見,涵碧樓位於西湖湖畔,風景宜人。(網上圖片)

從航拍所見,涵碧樓位於西湖湖畔,風景宜人。(網上圖片)

1925年12月,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成立,黃埔軍校潮州分校學生軍辦事處設在涵碧樓。該分校至1926年年底結束,共存在一年時間,共舉辦二期學員培訓班,為北伐軍輸送了800多名學員。這些學員在北伐軍各部隊中擔任軍事或政治工作,參加了北伐戰爭的數次戰鬥,先後有近200人負傷或殉職。周恩來在黃埔軍校潮州分校工作期間積極開展政治教育工作,推動學員積極獻身于中國革命事業,為國民革命作出了貢獻。

因該樓背倚葫蘆山青翠的山色,面朝西湖碧綠的湖光,故得名「涵碧樓」。(網上圖片)

因該樓背倚葫蘆山青翠的山色,面朝西湖碧綠的湖光,故得名「涵碧樓」。(網上圖片)

1927年9月23日,在潮州工農武裝的策應下,南昌起義軍佔領潮州城,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彭湃等領導人同時到達,受到城裡黨員、團員、工人、學生和商會代表等的熱烈歡 迎。期間,二十軍第三師司令部設于涵碧樓。當天傍晚,周恩來、彭湃分別接見了潮安縣縣委書記林務農,並詢問了潮安的情況。縣委根據上級的指示,立即部署了有關工作,並以賀龍總指揮的名義發 布了安民告示「士兵如有騷擾,准其捆送來營,本軍紀律森嚴,重懲決不姑徇」。起義軍進駐潮州,古老的潮州城一掃大革命失敗後白色恐怖的陰霾,工農群眾情緒十分高漲,四處掀起革命熱潮。潮安商會帶領各行業積極籌集近10萬軍餉,支援起義軍。在起義軍的幫助下,潮安建立了紅色政權——潮安縣革命委員會,恢復了農、工、商、學、婦等各界群眾團體。1927年9月24日,在潮州短暫停留休整後,周恩來等人率起義軍主力奔赴汕頭。

紀念館內部設計加入潮州地區特色,如設有「廣濟門」。(網上圖片)

紀念館內部設計加入潮州地區特色,如設有「廣濟門」。(網上圖片)

1927年9月30日下午,國民黨黃紹竑部約9000兵力到達潮州城週邊,攻打留守在潮州的南昌起義部隊。當時,防守潮州的南昌起義軍僅600餘人,防禦陣地就設在潮州城外韓江邊的竹竿山。由於敵眾我寡,力量懸殊,各陣地起義軍不得不組織突圍。其中,團參謀長周邦采帶領200多人強渡韓江,到達饒平北部山區與朱德部會合,後轉戰湘南到達井岡山成功會師。起義軍撤離潮州城後,潮州各地農會、婦女協會和人民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在敵人的大搜捕中治療傷患、掩護起義軍失散戰士。由於這次紅色政權只存在了7天,所以史稱「潮州七日紅」。

紀念館上展出「潮州七日紅」革命文物 (網上圖片)

紀念館上展出「潮州七日紅」革命文物 (網上圖片)

抗日戰爭期間涵碧樓被日軍炸毀。1963年,賀龍視察潮州時,來到當年起義軍三師司令部舊址,感慨萬千。由於當時涵碧樓僅剩一片廢墟,賀龍建議重修這座具有革命意義的小樓,並由汕頭專署撥出專款。曾任南昌起義軍革命委員會宣傳部部長的郭沫若獲悉,揮毫寫就「涵碧樓」三字相贈。1964年7月,涵碧樓重建竣工,命名為「潮安縣革命歷史文物陳列館」,1977年又改為「潮安縣革命紀念館」。其內部陳列有「潮州七日紅」和「潮州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等重大事件的文物資料。1998年,為紀念周恩來誕辰100周年,涵碧樓修葺一新。一樓大廳是周恩來戎裝畫像,兩旁牆壁懸掛有郭沫若、粟裕、孔原、肖克等起義軍將領探訪涵碧樓的珍貴墨蹟,其中,粟裕大將的題詞為 「潮州七日紅,青史垂千秋」。一樓北側設為接待廳,南側佈置有《人民的好總理》圖片展覽。二樓設置為「潮州七日紅」史料陳列廳。

「潮州七日紅」舊照片展覽 (網上圖片)

「潮州七日紅」舊照片展覽 (網上圖片)

1987年,涵碧樓被公佈為潮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被公佈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涵碧樓既是革命傳統教育場所,也是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往下看更多文章

王獻之被嘲笑「管中窺豹」 嘲笑者又何嘗不是?

2024年09月06日 20:00

管中窺豹意思是從竹管的小孔裡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該成語最早出自《世說新語·方正》:「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後由此總結出成語「管中窺豹」。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他的幾個兒子從小就跟隨他學習書法。其中,王獻之天資極高。曾有一次,他和兩個哥哥一同前往拜訪謝安,在拜訪期間,兩個哥哥滔滔不絕,唯獨他只說了寥寥幾句。他們走後,謝安評價王獻之最為出色,因為「優秀的人往往言簡意賅」。

王羲之。網上圖片

王羲之。網上圖片

王羲之的書法名動天下,又任右軍將軍,家中門生眾多。王獻之自小性情豪放不羈,常和門生們在一起玩耍。有一次,門生們在玩樗蒲(古代的一種游戲),而王獻之站在一旁,指著其中一位門客說:「這局要輸了。 」門客不以為然,嘲諷地說:「這個小孩管中看豹子, 只看到一個斑點。」(管中窺豹,時見一斑。)意思是:這個小孩子根本就不懂游戲的玩法,我們不需要理會他。王獻之非常生氣,便回應道:「我和古人相比,遠的,我自認為只比不上荀奉倩;近的,我只愧於劉真長。」於是拂衣而去。

王獻之造像。網上圖片

王獻之造像。網上圖片

荀奉倩是三國時魏國人,才學出眾。劉真長則是晉國的名士。王獻之的言外之意是說,我在才華上僅次於這兩位,其他人根本不能與我相提並論。事實上,後來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盡管他的成就不僅僅局限於荀奉倩和劉真長,但王獻之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敏於創新,為魏晉以來書法大家,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王獻之廿九日帖。網上圖片

王獻之廿九日帖。網上圖片

該成語提醒人們在觀察事物時不應局限於片面和狹隘的視角,而應注重事物的整體和全局。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總結出一些成功的要素,如戒除浮躁、樹立自信心等。在生活中,也存在許多類似於「管中窺豹」的情況,只要我們仔細觀察,找到事物中的關鍵因素,就能像王獻之一樣「未卜先知」。

有時候,通過觀察事物的一部分,我們能夠大致推測出整體的情況,就像從管中看到豹子的花紋,能夠猜測豹子的全貌一樣。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在學術研究或調查事物時,只需要了解事物的某個方面就足夠了,而可以忽略整體或全局。這是不正確的觀念。在學術研究和調查事物時,我們仍然應盡量做到全面,因為只有全面的了解才是客觀和科學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