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岳飛、石達開及紅七軍曾經路過 鷹揚關戰鬥遺址

歷史長河

岳飛、石達開及紅七軍曾經路過 鷹揚關戰鬥遺址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岳飛、石達開及紅七軍曾經路過 鷹揚關戰鬥遺址

2024年04月05日 10:00

廣東三省交界的地方不多,而在歷史上曾經留下三段重要歷史就更少了。歷史上第一位與鷹揚關有關的英雄是岳飛,他曾經駐守過此關;第二位是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他曾率軍此關激戰三天三夜並留下「太平天國古戰場與三十六墳」遺址;最後是紅七軍於1931年1月曾路過此關,並留下戰壕、堡壘等等。

鷹揚關 (網上圖片)

鷹揚關 (網上圖片)

鷹揚關被稱為「一腳踏三省」景區,群山連綿,林木茂密,河水相隨,是連山的主要人文旅遊景點之一,面積約12000平方米。現部分建成了防護牆,主要文物遺跡有古城牆、古戰壕、古堡壘等。20世紀70年代,當年的紅七軍戰士、廣西壯族自治區原主席覃應機曾多次到鷹揚關一帶尋找當年埋藏的武器,但因時間間隔太久未能找到。

更多相片
鷹揚關 (網上圖片)

鷹揚關 (網上圖片)

鷹揚關處身「一腳踏三省」之地,具相當的戰略價值。(網上圖片)

鷹揚關處身「一腳踏三省」之地,具相當的戰略價值。(網上圖片)

紹興九年(1131年)曹成擾亂地方,時岳飛率兵追剿至鷹揚關,最後迫使曹成二萬逃兵降服,此處便是傳説中嶽飛途中飲馬的地方。(網上圖片)

紹興九年(1131年)曹成擾亂地方,時岳飛率兵追剿至鷹揚關,最後迫使曹成二萬逃兵降服,此處便是傳説中嶽飛途中飲馬的地方。(網上圖片)

遺址內設有紅七軍紀念館 (網上圖片)

遺址內設有紅七軍紀念館 (網上圖片)

紅七軍畫作 (網上圖片)

紅七軍畫作 (網上圖片)

紅七軍昔日作戰時留下的堡壘 (網上圖片)

紅七軍昔日作戰時留下的堡壘 (網上圖片)

景區內的紅七軍浮雕牆 (網上圖片)

景區內的紅七軍浮雕牆 (網上圖片)

覃應機親筆題字「紅七軍路過此關」 (網上圖片)

覃應機親筆題字「紅七軍路過此關」 (網上圖片)

鷹揚關處身「一腳踏三省」之地,具相當的戰略價值。(網上圖片)

鷹揚關處身「一腳踏三省」之地,具相當的戰略價值。(網上圖片)

1992年,覃應機應邀到連山參加自治縣成立30周年慶典,並在鷹揚關故地重遊時,親筆題寫了「紅七軍路過此關」。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厚實的歷史人文內涵,1999年連山縣委、縣政府將鷹揚關打造成紅色旅遊景區,準備修復古城樓、城牆、戰壕、堡壘等遺址。

紹興九年(1131年)曹成擾亂地方,時岳飛率兵追剿至鷹揚關,最後迫使曹成二萬逃兵降服,此處便是傳説中嶽飛途中飲馬的地方。(網上圖片)

紹興九年(1131年)曹成擾亂地方,時岳飛率兵追剿至鷹揚關,最後迫使曹成二萬逃兵降服,此處便是傳説中嶽飛途中飲馬的地方。(網上圖片)

1929年12月11日,鄧小平、張雲逸等發動百色起義後,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和右江工農民主政府。1930年9月底,紅七軍根據中央的指示,離開左右江根據地,開始東征,向中央蘇區轉移,於1931年1月14日抵達廣西賀縣桂嶺圩。17日,其中部分紅七軍300多人在營指導員黃一平的率領下,經板沖、爐衝口入連山上草鷹揚關。在黑夜裡將一部分帶不走的小炮和步槍分開掩埋,然後繼續北行,沿上草萬里坪、銅羅塘、大小眼、芙蓉山走向禾洞白石關等地,到江華與紅軍大部隊匯合。

遺址內設有紅七軍紀念館 (網上圖片)

遺址內設有紅七軍紀念館 (網上圖片)

紅七軍從廣西轉戰江西途中,於1931年1月翻過湘桂邊的大錫界到達江華碼市,接著進入連縣。21日起在連州城外駐紮7天,進行宣傳和籌款。其間,紅七軍愛民護民,一切以人民利益為先的行為感動了惠愛醫院的護士和牧師。於是,牧師那夏禮主動請求紅七軍把傷病員留在惠愛醫院進行治療,保障了傷病員的安全。部隊把100多名傷病員集中起來,由連縣籍教導隊長馮達飛護送到位於雙喜山上的惠愛醫院,進行住院治療。

紅七軍畫作 (網上圖片)

紅七軍畫作 (網上圖片)

不久,幾十名輕傷病員治癒歸隊,另外幾十名重傷患半年後也痊癒了。恢復健康的傷病員,通過地下黨和教會的關係,轉道香港、上海,進入中央蘇區。這支隊伍是最早進入粵境的紅七軍,也是最早抵達連山境內的中共武裝。紅七軍途經連山境內時,紀律嚴明,待人親善,購物付款,沿途宣傳黨和紅軍的政策,給連山各族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連山人民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有了深刻認識,播下了革命的種子。

紅七軍昔日作戰時留下的堡壘 (網上圖片)

紅七軍昔日作戰時留下的堡壘 (網上圖片)

鷹揚關紅七軍戰鬥遺址位於廣東省連山永和鎮鷹揚關景區內,是粵桂兩省的交界點。2012年開始,連山縣委、縣政府對古城樓、城牆、戰壕、堡壘等遺址進行修復,建成紅七軍紀念館、紅軍廣場、紅軍戰士浮雕、紅軍亭、廉政警句格言塑石等。

景區內的紅七軍浮雕牆 (網上圖片)

景區內的紅七軍浮雕牆 (網上圖片)

紅七軍紀念館展館主要內容有將軍風采、起義北上、革命火種傳連山、戰鬥場景、會合中央紅軍、名垂青史等。紅七軍紀念館展陳面積近240平方米,展線長度近63米。展櫥12個,展示實物有紅七軍戰士用過的鍋、碗、草鞋、紅軍衫、布鞋、仿製槍、土炮、迫擊炮等以及《中國早期農民革命領袖韋拔群》《紅七軍在河池》《最早抵達連山的中共武裝——紅七軍紀事》等黨史書籍和一些珍貴的歷史照片。紅軍廣場面積近500平方米,有紅軍戰士浮雕、宣誓廣場等。該遺址現保護良好。

覃應機親筆題字「紅七軍路過此關」 (網上圖片)

覃應機親筆題字「紅七軍路過此關」 (網上圖片)

2013年12月遺址被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公佈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9年4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往下看更多文章

王獻之被嘲笑「管中窺豹」 嘲笑者又何嘗不是?

2024年09月06日 20:00

管中窺豹意思是從竹管的小孔裡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該成語最早出自《世說新語·方正》:「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後由此總結出成語「管中窺豹」。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他的幾個兒子從小就跟隨他學習書法。其中,王獻之天資極高。曾有一次,他和兩個哥哥一同前往拜訪謝安,在拜訪期間,兩個哥哥滔滔不絕,唯獨他只說了寥寥幾句。他們走後,謝安評價王獻之最為出色,因為「優秀的人往往言簡意賅」。

王羲之。網上圖片

王羲之。網上圖片

王羲之的書法名動天下,又任右軍將軍,家中門生眾多。王獻之自小性情豪放不羈,常和門生們在一起玩耍。有一次,門生們在玩樗蒲(古代的一種游戲),而王獻之站在一旁,指著其中一位門客說:「這局要輸了。 」門客不以為然,嘲諷地說:「這個小孩管中看豹子, 只看到一個斑點。」(管中窺豹,時見一斑。)意思是:這個小孩子根本就不懂游戲的玩法,我們不需要理會他。王獻之非常生氣,便回應道:「我和古人相比,遠的,我自認為只比不上荀奉倩;近的,我只愧於劉真長。」於是拂衣而去。

王獻之造像。網上圖片

王獻之造像。網上圖片

荀奉倩是三國時魏國人,才學出眾。劉真長則是晉國的名士。王獻之的言外之意是說,我在才華上僅次於這兩位,其他人根本不能與我相提並論。事實上,後來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盡管他的成就不僅僅局限於荀奉倩和劉真長,但王獻之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敏於創新,為魏晉以來書法大家,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王獻之廿九日帖。網上圖片

王獻之廿九日帖。網上圖片

該成語提醒人們在觀察事物時不應局限於片面和狹隘的視角,而應注重事物的整體和全局。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總結出一些成功的要素,如戒除浮躁、樹立自信心等。在生活中,也存在許多類似於「管中窺豹」的情況,只要我們仔細觀察,找到事物中的關鍵因素,就能像王獻之一樣「未卜先知」。

有時候,通過觀察事物的一部分,我們能夠大致推測出整體的情況,就像從管中看到豹子的花紋,能夠猜測豹子的全貌一樣。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在學術研究或調查事物時,只需要了解事物的某個方面就足夠了,而可以忽略整體或全局。這是不正確的觀念。在學術研究和調查事物時,我們仍然應盡量做到全面,因為只有全面的了解才是客觀和科學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