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唐代婦女愛穿褲子還是的裙子迷思

歷史長河

唐代婦女愛穿褲子還是的裙子迷思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唐代婦女愛穿褲子還是的裙子迷思

2023年05月31日 10:00

談及唐代女性,後世很有一種「我行我素」,不受男性控制的形象。更因為唐代出現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所以一切也顯得順理成章了,包括在服飾方面。據說,唐代婦女愛穿褲子,並且在出土的文物上得到反映,究竟唐代婦女愛穿褲子還是的裙子,也成為歷史上一個有趣的課題。

唐代婦女穿褲子多少受胡人衣裝打扮所影響。圖為唐代「三彩胡人俑」。(資料圖片)

唐代婦女穿褲子多少受胡人衣裝打扮所影響。圖為唐代「三彩胡人俑」。(資料圖片)

唐代由於國力的強盛,社會風氣的開放,女性的服飾也表現得最為燦爛多姿,並且著裝極其自由。從傳統的襦裙裝來看,唐代的女子喜歡穿高腰及胸的長裙,配以窄袖或者寬袖的衫襦,半袒其胸,其中尤以色彩豔麗的「石榴裙」最為流行。同時,唐代的女子因為受到禮俗的束縛較少,女穿男裝也曾一度蔚然成風。

更多相片
唐代婦女穿褲子多少受胡人衣裝打扮所影響。圖為唐代「三彩胡人俑」。(資料圖片)

唐代婦女穿褲子多少受胡人衣裝打扮所影響。圖為唐代「三彩胡人俑」。(資料圖片)

房陵大長公主墓出土的著胡服托盤提壺宮女圖,圖中宮女穿的便是長褲。(網上圖片)

房陵大長公主墓出土的著胡服托盤提壺宮女圖,圖中宮女穿的便是長褲。(網上圖片)

目前已出土的唐女穿褲子文物一覽表 (網上圖片)

目前已出土的唐女穿褲子文物一覽表 (網上圖片)

南京博物館藏「唐绿釉陶女立俑」,屬男裝待女的造形。(網上圖片)

南京博物館藏「唐绿釉陶女立俑」,屬男裝待女的造形。(網上圖片)

台灣故宮博物館藏「三彩馬球仕女俑」(網上圖片)

台灣故宮博物館藏「三彩馬球仕女俑」(網上圖片)

在2000年陝西省蒲城縣李憲墓出土的「敷彩騎馬女陶俑」(資料圖片)

在2000年陝西省蒲城縣李憲墓出土的「敷彩騎馬女陶俑」(資料圖片)

唐代「三彩女坐俑」。雖然唐女喜歡穿褲子,但裙子才是主流。(資料圖片)

唐代「三彩女坐俑」。雖然唐女喜歡穿褲子,但裙子才是主流。(資料圖片)

房陵大長公主墓出土的著胡服托盤提壺宮女圖,圖中宮女穿的便是長褲。(網上圖片)

房陵大長公主墓出土的著胡服托盤提壺宮女圖,圖中宮女穿的便是長褲。(網上圖片)

據《舊唐書‧輿服志》記載︰「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新唐‧五行志》中更記載了太平公主著男裝的具體裝束︰「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市,具紛礪七事,歌舞於帝前。」受到上層社會的影響,開元、天寶年間,女穿男裝的風氣在社會上盛行起來。據《中華古今注》記載︰「至天寶年中,土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內外一體也。」從這一時間壁畫和陶俑的形象來看,女子大多是頭戴襆頭,身穿圓領窄袖缺胯衫,腳蹬烏皮六縫靴,腰繫革帶,看上去和男子沒有甚麼兩樣。可見當時女穿男裝是相當普遍的。

目前已出土的唐女穿褲子文物一覽表 (網上圖片)

目前已出土的唐女穿褲子文物一覽表 (網上圖片)

另外,唐代的女子服飾中還有一種較為獨特的,就是胡服。這一時期,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的交往頻繁,他們的文化對唐代社會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而胡服的流行就突顯這種影響。唐代著名詩人元稹就曾作詩描繪這種景象︰「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膻滿咸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火鳳聲沉多咽絕,春鶯囀罷長蕭索。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

南京博物館藏「唐绿釉陶女立俑」,屬男裝待女的造形。(網上圖片)

南京博物館藏「唐绿釉陶女立俑」,屬男裝待女的造形。(網上圖片)

姚汝能的筆記小說《安祿山事蹟》中也記載︰「天寶的形象就是頭帶綴飾珠玉的渾脫帽,也有戴襆頭或者是直接露著髮髫的;身穿折領或者是圓領的窄袖長袍,袍的領或者是襟上還有很寬的繡花緣邊;腰上束著蹀躞帶,帶下垂掛著刀子、佩巾、鞶囊等飾物;下身穿條紋小口長褲;腳上穿著尖頭的繡花軟履或者是半靿軟靴。

台灣故宮博物館藏「三彩馬球仕女俑」(網上圖片)

台灣故宮博物館藏「三彩馬球仕女俑」(網上圖片)

再說出土文物中呈現唐女穿褲子的形象,從男裝待女、胡服女立俑以及男裝女騎馬俑等等。當中又以騎馬時最為常見,比如「三彩馬球仕女俑」,即活現一位打馬球、穿褲子的女士。女子跨騎在彩鞍黃馬上﹔馬形肥碩,四肢勁立於長方板上,似蓄勢待動。女子側轉身、頭微前傾,左手勒韁繩,右手握桿擊球。整件作品為灰黃陶胎,施白色陶衣,三彩釉黃、綠、白、褐色相間,色彩淋漓鮮豔。唐代婦女以健康為美,喜愛穿著翻領窄袖軟靴的胡衫,裝束輕便地從事多種馬上活動。波斯的馬球,就很受唐代上層社會的歡迎。

在2000年陝西省蒲城縣李憲墓出土的「敷彩騎馬女陶俑」(資料圖片)

在2000年陝西省蒲城縣李憲墓出土的「敷彩騎馬女陶俑」(資料圖片)

在2000年陝西省蒲城縣李憲墓出土的「敷彩騎馬女陶俑」。騎馬女坐姿端莊,頭戴紅色風帽,身著紅色長袍,下穿白色長褲,黑色尖頭高筒靴,進一步說明唐代婦女在騎馬的時候,穿褲子成為標準的裝束。

唐代「三彩女坐俑」。雖然唐女喜歡穿褲子,但裙子才是主流。(資料圖片)

唐代「三彩女坐俑」。雖然唐女喜歡穿褲子,但裙子才是主流。(資料圖片)

對於唐代婦女愛穿褲子還是的裙子,其實與現代女性的情況比較相似。在相對自由的社會風氣下,唐代婦女與現代女性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及需要選擇穿褲子還是的裙子。雖然出土文物證明唐代婦女有穿褲子的習慣,但更多的還是穿裙子。

往下看更多文章

王獻之被嘲笑「管中窺豹」 嘲笑者又何嘗不是?

2024年09月06日 20:00

管中窺豹意思是從竹管的小孔裡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該成語最早出自《世說新語·方正》:「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後由此總結出成語「管中窺豹」。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他的幾個兒子從小就跟隨他學習書法。其中,王獻之天資極高。曾有一次,他和兩個哥哥一同前往拜訪謝安,在拜訪期間,兩個哥哥滔滔不絕,唯獨他只說了寥寥幾句。他們走後,謝安評價王獻之最為出色,因為「優秀的人往往言簡意賅」。

王羲之。網上圖片

王羲之。網上圖片

王羲之的書法名動天下,又任右軍將軍,家中門生眾多。王獻之自小性情豪放不羈,常和門生們在一起玩耍。有一次,門生們在玩樗蒲(古代的一種游戲),而王獻之站在一旁,指著其中一位門客說:「這局要輸了。 」門客不以為然,嘲諷地說:「這個小孩管中看豹子, 只看到一個斑點。」(管中窺豹,時見一斑。)意思是:這個小孩子根本就不懂游戲的玩法,我們不需要理會他。王獻之非常生氣,便回應道:「我和古人相比,遠的,我自認為只比不上荀奉倩;近的,我只愧於劉真長。」於是拂衣而去。

王獻之造像。網上圖片

王獻之造像。網上圖片

荀奉倩是三國時魏國人,才學出眾。劉真長則是晉國的名士。王獻之的言外之意是說,我在才華上僅次於這兩位,其他人根本不能與我相提並論。事實上,後來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盡管他的成就不僅僅局限於荀奉倩和劉真長,但王獻之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敏於創新,為魏晉以來書法大家,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王獻之廿九日帖。網上圖片

王獻之廿九日帖。網上圖片

該成語提醒人們在觀察事物時不應局限於片面和狹隘的視角,而應注重事物的整體和全局。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總結出一些成功的要素,如戒除浮躁、樹立自信心等。在生活中,也存在許多類似於「管中窺豹」的情況,只要我們仔細觀察,找到事物中的關鍵因素,就能像王獻之一樣「未卜先知」。

有時候,通過觀察事物的一部分,我們能夠大致推測出整體的情況,就像從管中看到豹子的花紋,能夠猜測豹子的全貌一樣。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在學術研究或調查事物時,只需要了解事物的某個方面就足夠了,而可以忽略整體或全局。這是不正確的觀念。在學術研究和調查事物時,我們仍然應盡量做到全面,因為只有全面的了解才是客觀和科學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