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的原義是讀書只求理解精,不著眼於一字一句的解釋,不含貶義;後多指學習或工作的態度不認真,不求深入理解,也指了解情況不深入,含貶義。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所著的《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后人据此提炼为成语「不求甚解」。
網上圖片
陶淵明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宦家庭,生活十分貧苦。當時,社會動盪不安,軍閥混戰,國家四分五裂,他的家鄉浔陽一帶也經歷了不少災難,他與家人常常吃不飽穿不暖,為生計發愁。
陶淵明嗜酒成癮,每當親友邀請他喝酒,他都會大醉而歸。他不追求功名利祿,喜歡寧靜的田園生活。他以苦為樂,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二十九歲那年,陶淵明第一次踏上仕途,在江州做了個祭酒的小官。但是,他很快就發現官場充滿了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身處其中很難保持自己的清白,因此他十分失望,毅然辭去了官職回到了家鄉。
網上圖片
回到家裡之後,陶淵明沉迷於書海之中,廢寢忘食地刻苦讀書。他家門前有五棵大柳樹,因此他自稱為「五柳先生」,並寫下了著名的《五柳先生傳》。在這篇文章中,他提到自己讀書時不會沉迷於字句的意思,也不追求刻板的考據,而是主要領會文章的精要,把握文章的精神。他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這句話的意思是,他喜歡讀書,但不會過於鑽研細節,只求理解文章的要點。每當讀到有所領悟之處,他會歡喜若狂,甚至忘記了吃飯。
陶淵明性格的本質特徵是追求心靈的最大自由和心態的閒適優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淵明生活在一個崇尚自由、盛行玄學之風的時代,政治上的篡奪和殺伐使一意尋求避禍全身的士人極易形成隱逸的品格。陶淵明隱逸性情的形成,應當說與東晉士族文人這種普遍企羨隱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風尚不無關係。
網上圖片
不求甚解是一種讀書心態,而並非讀書方法。它的真實意義並非倡導人們,讀書時可以「觀其大略,旨在會意」,而是教育人們,在讀書時,最好少一些功利,多一些閒適。真正做大學問,字斟句酌、尋根探源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後來,人們用「不求甚解」這個成語來形容那些學習不認真,不求深入理解,或者工作時不深入了解情況的人。
網上圖片
「不堪回首」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唐朝戴叔倫所寫的《哭朱放》,當中有言:「最是不堪回首處,九泉煙冷樹蒼蒼。」不過我想大家對這個成語的認識還是出自於南唐後主李煜所創作的《虞美人》,當中一句「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可以說是隱含着數不盡的愁思啊!
李煜,世人又稱之為李後主。雖然他詩詞歌賦無一不精,可是他卻沒有一丁點的政治才能。在金陵登基後,平庸無能的他自然也就無心政事。在疏於理政之餘,李煜還喜歡流連後宮。他時不時便要與妃子們載歌載舞、飲酒作樂,臉上絲毫不顯活在亂世中的窘態。
喜歡流連後宮的李煜。(網上圖片)
李煜奢靡的生活終於在宋太祖趙匡胤成功纖滅南漢之時破滅了。當時趙匡胤舉兵南下,屯兵漢陽之舉都使李煜憂心似焚。他不僅先一步去除國號,改稱為「江南國主」,為的就是趙匡胤可以手下留情。只是趙匡胤並不領情,更是暗示李煜趕快入京降宋。不過李煜實在太害怕會命喪宋地,所以稱病不從。趙匡胤自然不會就此罷休,馬上以此為藉口征伐南唐。不消一年,宋軍就抵達長江北岸,直迫南唐都城金陵。
網上圖片
李煜本來以為宋軍懼水,難以渡過長江,所以就施施然地在宮中和道士們講經說法。沒想到一天李煜偶爾外出登城時,卻發現入目之處均是宋軍的旗幟。正當他急匆匆地想要召集援軍時,早就為時已晚。最後金陵城破,李煜也被迫投降,並押到宋代都城開封去。
一身白衣紗帽的李煜在朝廷上戰戰兢兢地接受趙匡胤的召見。儘管趙匡胤沒有痛下殺,卻有意侮辱他。他把李煜封為「違命侯」,以諷當初李煜托病不從一事。因此,哪怕李煜身居侯位,實際上卻是過着如囚犯一樣的生活。
在一個初春的晚上,李煜因難以緩解的愁思而難以入睡。正當他抬頭望月之時,當年在金陵時那紙醉金迷的美好回憶便湧上心頭。一想到自己從一國之君變成了階下囚,他便抑鬱不已。在這種心境下,他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虞美人》來表達對故國及宮廷生活的懷念。
後來這首詞傳到宋太宗的手上,但因為詞中那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激怒了太宗,所以太宗最後下令以「言論有罪」為由,毒死了李煜。(網上圖片)
後人從此提煉取「不堪回首」這個成語,指的是過去的事情想起來就很痛苦,因而不忍再去回憶;多數形容境遇或思想發生巨大變化後對往昔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