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呂蒙正自幼流落街頭曾乞食為生 後如何成三度拜相傳奇人物?

歷史長河

呂蒙正自幼流落街頭曾乞食為生 後如何成三度拜相傳奇人物?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呂蒙正自幼流落街頭曾乞食為生 後如何成三度拜相傳奇人物?

2024年07月19日 10:00

寒門貴子這一話題至今仍然備受熱議。出身寒門的人想要與豪門子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如果一個人想要在多年後獲得與豪門貴子相同的待遇和地位,除了面臨權力、金錢、聲望等方面的挑戰,還要克服自身的努力、眼界和機遇等方面的障礙。

然而,有一個人盡管出身寒門,卻三次拜相,站在萬人之上,獲得無上地位。這個傳奇人物就是呂蒙正。流傳至今的千古奇聞《寒窯賦》即出自他手,其中的「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至今被後人傳頌。他真正成為了寒門出貴子的典範。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幼年時期艱難求生

呂蒙正雖然是出身寒門,自己歷經艱苦走上仕途,但在他出生時,他的父親呂龜圖擔任起居郎,記錄皇帝的日常言行,這份差事在當時的地位不低,因此呂家還算是家境優渥,可以算得上是豪門之子。

呂蒙正的母親劉氏是呂龜圖的正妻,作為長子長孫,他本該生活得輕松自在,不愁吃穿。然而,呂龜圖家中有多名妻妾,而他寵妾滅妻並不愛護呂蒙正的母親。有一天,呂龜圖聽信小妾的讒言,揚言要將劉氏趕出家門。

劉氏管家多年,將呂家管理得井井有條。但她的丈夫看不到她多年來的付出,還輕信小妾的讒言,不把妻子放在眼裡。劉氏出身名門,性情剛正,絕不屈服。她也深知留下來對呂蒙正沒有好處,反而會耽誤他的一生。於是母子二人便離開了呂家。

劉氏雖然有娘家可以依靠,但在當時,女子出嫁後不能再回娘家。為了不給娘家添麻煩,劉氏便帶著年幼的呂蒙正獨自在外生活。母子二人生活得十分艱苦,呂龜圖做得決絕,把母子二人趕出家門後便再也不多過問。

呂蒙正和母親劉氏無處可去,只好在河邊的窯洞裡艱難謀生。從家境優渥、備受尊敬的富家小少爺一下子跌入底層變成貧民,這樣的天差地別並沒有使呂蒙正的心境發生變化,更沒有怨恨母親帶他離開原本富足的生活。

相反,看到母親的境遇和剛烈的性格,呂蒙正更加堅定了要好好讀書的念頭。平日裡,劉氏做些女紅手工,呂蒙正撿拾柴火、做短工,勉強維持母子二人的生計。挨餓受凍也是常有之事,但即便如此,呂蒙正也從未打消堅持讀書的念頭。家中的錢大部分也都用來買書供他學習。

在劉氏的悉心照料和引導下,加上呂蒙正對讀書的渴望和日復一日的堅持,他成為了一個滿腹詩書、出口成章的人。然而,即便長大後的呂蒙正滿腹經綸,仍然無法改變家中貧苦的現狀。為了果腹,他甚至撿拾別人丟棄的食物。

其他人看到呂蒙正在如此艱難的生活條件下還要搞學問、讀詩書,經常以此來嘲笑他。但是他也不以為意,現在看來就是他們與他便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寫照。

無論是河邊的窯洞還是路邊簡陋的茅草屋,都有呂蒙正日夜苦讀的身影。正是這段落魄、艱難、生活在泥沼中的成長經歷,讓呂蒙正更加懂得人間疾苦,深知底層老百姓生活的不易。即便生活如此困苦,他從未怨天尤人,也不曾記恨嘲笑過他的人,這也為他以後入仕當官、三度拜相奠定了基礎。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對聯改變人生軌跡

長時間的學習除了讓呂蒙正出口成章,還習得了一手好字。以此,在學習之余,呂蒙正便擺攤靠賣字作詩為生。

有一天,趙員外家喜得貴子,因為是老來得子,更稱得上是一件大喜事,於是邀請各路讀書人來寫一副對聯熱鬧一下,討個好彩頭。就在趙員外門口熱鬧之際,呂蒙正恰巧經過此處。

他衣衫襤褸、粗布破衣,皺眉又嚴肅地站在人聲喧鬧的門口,與門口那群興致勃勃、高談闊論的儒生形成了鮮明對比。一副寫著「子當承父業,臣必報君恩」的對聯被高高舉起,其余人無不大聲贊嘆。就在眾人歡聲笑語之際,呂蒙正的一聲嗤笑打破了原本歡樂的場面。

眾人發現是個穿著簡陋的窮書生,紛紛露出嘲笑的神情,還有人說:「一個窮書生過來干什麼,你懂什麼!趕緊走!」

呂蒙正聽完那些嘲笑他的言論,並沒有感到憤怒,因為這些言論根本無法動搖他。他當場回擊出了一副對聯:「舉目紛紛笑我窮,我窮不與別人同。腰間拔出龍泉劍,斬斷窮根永不窮。」這副對聯讓作者倪興官氣急敗壞,以為這個窮書生是故意來搗亂的,而呂蒙正的嗤笑更是讓他在眾人面前丟盡了臉。

倪興官想趕緊把呂蒙正趕走,可是在他還未開口之際,呂蒙正卻先開了口,說道:「你這麼大的身份,竟然貼出這樣的對聯,你不怕被人笑話嗎?」他的臉上流露出明顯的鄙夷之情。

倪興官作為戶部侍郎的兒子,聽到這番話,氣得連說要把他拉去官府。一般來說,寒門出身的呂蒙正對上真正的豪門之子倪興官,肯定會因為害怕而不再出聲。但是呂蒙正卻毫不示弱,甚至更加不屑地說道:「去官府?沒問題,只不過去了官府就不知道是誰要掉腦袋了。」

一聽到這番話,一直在遠處看著的趙員外連忙趕了過來上前詢問:「閣下何故出此言論,是這副對聯有什麼不妥之處還請指點一二。」呂蒙正看到趙員外如此連忙向其解釋:「這副對聯,子在父前臣在君前,並且君臣父子位置顛倒,實在是無視綱常,顛倒人倫,蔑視君王之舉。這樣的對聯貼出去,恐怕命不久矣。」趙員外這才恍然大悟。

在宋朝,綱常倫理和律法制度都十分嚴明。若是有心之人看到如此對聯貼在自家門口,必定會生出禍端。想到這些,趙員外不僅沒有責怪呂蒙正擾亂自己兒子的誕生喜宴,反而非常感激這位年輕的讀書人的勇敢行為。這樣正直、坦率的性格在當時也是很少見的。於是,趙員外邀請呂蒙正重新為自己做一副對聯,但是呂蒙正卻說不用這麼麻煩,只需要將順序顛倒,換成「君恩臣必報,父業子當承」即可。

幾番對話下來,趙員外看到這位年輕人不卑不亢,有真才實學,認為他將來必定會有所成就,便想將自己的女兒介紹給他。倪興官見狀,嘲笑呂蒙正改正對聯是假的,攀龍附鳳是真的。呂蒙正再次回擊了他的嘲諷,讓他灰溜溜地離開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趙家女兒黛菊雖然在後院,但也聽到了前院發生的事情。得知父親要將自己許配給那個窮書生時,雖然了解自己父親的為人,但也想親自考驗一下他的才學。於是,她出了一副對聯「因荷而得藕」,讓呂蒙正回答下聯。這樣一副對聯看似簡單,實際上只有真正飽讀詩書之人才能輕松回答。此舉還能讓她的未來丈夫知道,她也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不應該被隨意對待。

呂蒙正得到上聯後,立即意識到黛菊的真實意圖。稍作思索之後,他回答了下聯「有杏不須梅」。在拿到對聯後,趙家女兒欣然答應了這門婚事。如此,二人也算是因為對聯而定情。

在趙員外的撮合下,兩人很快結為夫妻。婚後,他們相敬如賓,共同創作詩歌,生活幸福美滿。此外,趙氏在閨閣時就是才女,出身名門世家,有著廣博的知識和卓越的才華,在呂蒙正考取狀元時也給予了許多幫助和支持。

許多人對趙員外僅僅因為幾副對聯就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沒有家世、沒有錢財的呂蒙正感到不解。但是趙員外看出,此時的呂蒙正雖然出身寒門,沒有名望和財富,但是他有真才實學、博學多才,不日便有出頭之日。此外,這個年輕人在面對嘲笑時也不卑不亢,在受到贊揚時也毫不驕傲,顯露出他的高尚品質和大氣風度。可以預見,他的未來一定會有很大的作為。

高中狀元開啟仕途

在自己多年的讀書積累以及妻子的支持下,呂蒙正在婚後的兩年內(公元977年)成功考中狀元,一舉奪魁,不負趙員外的期望。呂蒙正受到母親的影響,為人剛正,做事勤勤懇懇,腳踏實地。盡管出身寒門,但他的寬厚待人和眼界長遠,不遜於其他出身豪門望族的人。

宋太宗看到有如此才情之人,也十分欣賞。公元980年,宋太宗親自任命他為左補闕、知制誥。得到如此重要的職務,呂蒙正依然兢兢業業,勤勉工作,不張揚。公元988年,呂蒙正被授予宰相之位,開始了他三度拜相的傳奇人生。

呂蒙正能成為宰相,除了他的才能外,還因為他寬厚待人,敢於進言,眼界長遠。

他的寬厚待人首先體現在他的父親身上。盡管他的童年生活困苦,但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的父親寵妾滅妻,導致許多人嘲笑他。但是呂蒙正依舊不計前嫌,在做官後,將父母接來同住。但是考慮到他的母親可能會難受,他讓父母分居別院,分別照顧。這一舉動也贏得了相當多人的誇贊。

呂蒙正對待自己也是一樣寬厚。當他最初進朝為官時,剛走上朝堂,就遭到了別人的嘲諷。有人說:「像他這樣的人也能進朝為官?」雖然與呂蒙正同行的人聽到這話都很生氣,但他自己卻淡然處之。當好友想知道那個人的名字時,呂蒙正拒絕了他的請求。

他神色淡然:「知道這人的姓名,我便很難忘記,於我於他都沒有什麼好處,我也沒什麼損失,不如不知。」其余人聽到,皆嘆道自愧不如。就連宋太宗對於呂蒙正的評價都是「蒙正氣量,我不如。」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對待君王,呂蒙正敢於諫言,忠心大膽。一年正月十五,宋太宗召集群臣參加宴會,高興之際宋太宗自誇道是因為他的治理,讓人民百姓生活幸福,社會繁榮昌盛。眾大臣紛紛贊嘆君主治理有方。只有呂蒙正在這時站起來,躬身向前反駁宋太宗。他指出,雖然皇帝的到來使得百姓聚集,生活富裕繁榮,但在遠離皇帝的地方,百姓的生活卻是困苦、貧困。要讓所有百姓都生活富足,皇帝還需要看得更遠。

此話一出,雖然掃興,但是宋太宗也深知呂蒙正的意思。即使在如此合宮樂宴上駁了他的面子,但是呂蒙正的忠心,也是可以見得。

如此的進言,也正是因為呂蒙正出身寒門,他比其他人更懂得底層百姓生活的艱苦。寒門出身,並不是他仕途上的枷鎖和醜聞,而是一種勛章,見證了他的成長。他的《寒窯賦》也是因此而作,和他的傳奇人生一般成為千古奇文,激勵著後人的成長。

往下看更多文章

古人為何規定16兩為1斤 筷子長度7寸6分?

2024年09月06日 10:00

再小的一件事想要做到極致,都需要學問的加持。正所謂見微知著,這個成語道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在我們周圍的世界中,無論是天文星宿還是人間煙火,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規律和章法。即使是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物品,如杆秤和筷子,它們背後也蘊含著豐富的學問。

你是否了解過什麼是秤頭和秤尾?又為什麼半斤會變成八兩呢?也許對於年輕的90後和00後來說,這些概念已經變得陌生。這裡提到的是「杆秤」。實際上,古代人早就規定了16兩等於1斤,並且杆秤上的刻度還對應著天空中的星座。而我們常用的筷子也蘊含著乾坤的哲理。它們不僅在長度和形狀上有講究,而且這麼一雙小小的筷子還蘊含著做人的道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始皇帝統一度量衡

1斤等於10兩,這是我們現在的認知,沒錯,但在古代,卻將16兩定為1斤。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開始著手國內的生產,他首先著手統一度量衡。簡單來說,度量衡包括長度、體積和重量的單位。當時,長度單位被確定為「尺、寸、丈」,采用了十進制;容積測量標准則規定為「升、鬥、斛、豆」等。

在確定重量單位時,秦始皇犯了難,連丞相李斯也束手無策。過了一段時間,秦始皇突然有了一個奇思妙想,他揮毫寫下了四個大字:「天下公平」,並將其交給了李斯。李斯深知秦始皇的用意,於是決定以這四個字的「4×4=16」來代表諸事順意。於是,1斤被定為16兩。因此,1石=4鈞,1鈞=30斤,1斤=16兩,1兩=24銖,秦始皇欣然同意。關於這種說法,史學界尚未有定論,但許多問題隨之迎刃而解。

我們熟知的一個成語是「千鈞一發」,字面意思是三萬斤的重量壓在一根頭發上。很明顯,這是形容事態緊急,已經容不得任何耽擱。這種描述方式可謂精妙。有重就有輕巧,與輕巧相對應的成語是「錙銖必較」。其中,「錙」指的是一兩的四分之一,「銖」指的是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這形容某人十分吝嗇,對於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斤斤計較。

有了重量單位,我們如何進行稱重呢?這時,「杆秤」應運而生。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16兩為1斤的杆秤

見過杆秤的人應該知道,它一般是由一根細木頭構成秤杆主體,上面有兩個提手,還有一個鐵制的「鐵疙瘩」,這個鐵制的墜物就是秤砣。秤頭下方還懸掛著一個吊籃。

而組成一杆秤最重要的部分無疑是秤杆上的雕花。這些雕花並非信手拈來。它們標志著天空中的星鬥和星宿。擁有這種奇思妙想的人是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陶朱公範蠡。

有一天,範蠡看到一個農夫用轆轤打井水,他若有所思。回到家裡,他用一根細木頭在粗大的一頭鑽了兩個小孔,系上麻繩,並在下方掛上一個吊籃。在細小的一頭,他用一個重物作為秤砣。當秤砣離粗大的一頭越遠,說明可以吊起的物體就越重。

既然可以稱重,那麼如何記錄刻度呢?範蠡苦思冥想,卻沒有頭緒。直到有一天,在夢中,範蠡口中念念有詞:「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天衡、天府、天梁」等南北鬥星座。範蠡突然驚醒,大喊「有了!」範蠡決定以南鬥六星和北鬥七星作為標記,再加上福、祿、壽三顆星,共同組成「十六星」。因此,這種秤被稱為十六兩秤,又被稱為十六金星稱,正好16兩等於1斤。

1斤等於16兩,看似是一個數學問題,實際上卻是一個文化問題,它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和哲學思想。秤杆上的雕花以星宿為圖案,時刻提醒著我們,舉頭三尺有神明,做人做事都應持有公正之心,不可偏私,不可不公。正如諺語所說:「人在做,天在看」,這是說的同樣的道理。這與描述父母官的公正之心的那首歌謠如出一轍。

這種「十六進制」的算法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1959年,我國才廢止了1斤16兩的制度,改為1斤10兩,這是為了滿足國際貿易的需要,也是為了進出口重量核算的需要。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筷子的前世今生

筷子的出現時間確切來說是在人類發明鑽燧取火、食物從生食轉變為熟食的習慣形成之時。然而,在民間,關於筷子的起源也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據傳說,在殷商時期,姜子牙在還未出名之前,經常在河邊釣魚,對於家裡的農活,他干的少之又少。姜子牙的妻子終於受不了這份氣,在多次勸說無果後,她竟然在一鍋肉中下了毒。

姜子牙回到家裡,被滿屋飄來的肉香引得口水直流,正准備夾起鍋中的肉大快朵頤時,一只小鳥突然從窗外飛進來,落在姜子牙的手背上。小鳥不停地啄姜子牙的虎口,然後飛出了窗外。姜子牙因疼痛而止住了動作,也失去了吃肉的興致。

他發現這只小鳥異常不同尋常,急忙跟著它到了一片絲竹林。小鳥用爪子拿著兩根細長的絲竹,竟然開始說人話。它讓姜子牙用這兩根絲竹夾起肉來吃。姜子牙心存疑慮,但還是回家,准備用這兩根小絲竹夾起肉的時候,突然絲竹冒出了青煙。

姜子牙這才明白,原來肉裡有毒。姜子牙的妻子臉色蒼白,意識到事情無法瞞過丈夫,便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從那時起,姜子牙仿佛得到了神的幫助,先後成為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宰相,輔佐周朝長達八百年之久。而姜子牙手持的絲竹,後來就演變成了竹筷子。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同時期還出現了玉筷子。相傳有一次紂王吃飯時,因為太急於吃而燙傷了嘴,於是他懲罰了伺候他的廚師和丫鬟。後來,妲己看到食物仍然很燙,眼看已來不及更換,情急之下,她取下頭上的玉簪,用它夾起菜並吹涼,紂王這才沒有發火。當紂王看到妲己手中的玉簪時,誤以為是筷子,於是玉筷子開始在后宮中出現。

從那時起,市面上出現了各種形狀的筷子。有銀筷子,可以檢驗是否有毒;有玉筷子,可以顯示身份;還有刻有字和繡花的紅木筷子。當然,普通百姓餐桌上使用的是竹筷子。

實際上,筷子的形狀和長度也有講究。筷子的標准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盡管筷子是兩根,卻稱為「一雙」,這象征著享受美食是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好事成雙。

一根筷子很難夾住食物,必須同時使用兩根筷子才能完成夾菜的動作。在使用時,一根是主動的,另一根是從動的,兩根筷子需要配合協調,才能夾得住、夾得穩。這體現了中國的陰陽哲學原理,也是力學中的杠杆原理。

仔細觀察還會發現,筷子一頭是方形,一頭是圓形,代表天圓地方。在用餐時,要將嘴靠近筷子和飯碗,這是一種敬畏的表現,因為民以食為天,這同時也包含古人對宇宙的不斷探索。在享用美食時,我們應該懂得克制自己的七情六欲,懂得節制,不可貪得無厭。正如人們所說,筷子見人品。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