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廈門市,有一條通向海邊鼓浪嶼碼頭的著名老街中山路。該街修建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大部分是由華僑投資興建的。古老的商業街兩邊遍布南洋風情的騎樓。中山路是一條保留完整的近代歷史風貌街區,保留著廈門的文脈。許多近代文化名人在這裡留下了足跡。在中山路附近的草埔巷中,還有一位清代武將的故居,他就是民族英雄、鴉片戰爭中在吳淞口炮台為國捐軀的江南提督陳化成。
陳化成(1776年—1842年6月16日),字業章,號蓮峰,是福建同安縣人。他是一個行伍出身的將領,從普通士兵開始,一路擢升起來。陳化成生長在福建沿海,從小就練就了一身好水性。他家境貧苦,16歲就跟著伯父去台灣謀生。在台灣生活十分艱難,也難以找到維持生計的營生。他甚至為了出路,獨自外出流浪街頭。
後來,陳化成回到廈門報名當了水師兵勇。在軍中,他勇敢作戰,經過多年歷練,不斷得到晉升,從把總、千總、參將、副將等職位,一直當到鎮守金門地方的總兵。道光十年(1830年),陳化成被提升為福建水師提督,駐守廈門,成為從一品的封疆大吏。他督率水師,鎮守海疆,認真巡查緝私,多次驅逐逼退來到沿海滋擾的英國艦船。
道光十二年(1832年),英國阿美士德號巡洋艦,裝滿棉花、洋布和毛呢等貨物,打著被東印度公司租用的幌子,到中國沿海由南到北進行間諜活動。他們不僅沿途測量河道、港灣,繪制航海圖,還秘密偵察中國海軍基地的兵力部署,沿岸炮台的數量和武器裝備情況,中國海軍艦船的數量、大小以及狀況。
在福州,英國人發現閩江兩岸的炮台既沒有安裝大炮,也無人守衛,形同虛設。冒充船長的間諜胡夏米的偵察報告表示:「中國水師極端怯懦,他們對歐洲船員的恐懼,達到令人難以相信的地步。」而關於廈門,他則報告:「最大的軍艦也能直接進口停泊。」英國間諜對於守軍人數的了解竟然精確到個位數。陳化成當即召見胡夏米等人,並命令水師嚴加監視,驅逐出港。他督率水師對侵擾沿海的英國艦船進行嚴加堵截和驅逐,對於英國人的無禮挑釁針鋒相對,維護國家的尊嚴。
林則徐到廣東嚴厲禁煙後,英國鴉片船在廣東難以活動,便轉向福建沿海。道光十九年(1839年)10月,三艘英艦停泊在泉州梅林洋面,陳化成率領水師前往驅逐,英艦仍拋泊不動,陳化成當即命令水師開炮轟擊,英艦一面起錨掛帆,一面開炮抵抗,向外海狼狽逃竄。
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英艦多次竄入福建沿海騷擾,陳化成親自率水師出擊,在戰鬥中,他腳部受傷仍然奮勇督師進攻。陳化成的英勇善戰聞名於世,道光皇帝在召見他時曾經誇贊「身經百戰,勇敵萬人,宜膺重任」。
當時,東南沿海鴉片走私猖獗,陳化成還率領水師搜查金門、廈門一帶的走私巢穴,按戶清查,搗毀窩點。陳化成治軍嚴厲,軍紀嚴明,又愛兵如子。他為官正直清廉,生活樸儉,與官兵同甘共苦,被稱為廉將。他巡閱台灣時,隨行人員很多,但對於各地的饋贈一概不收,人們稱贊他「所過如未嘗有兵者」。陳化成不僅恪盡職守,還關心地方公益之事。曾經捐資修建當地書院,並資助修纂廈門的地方志,親自撰寫了序言。
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後,陳化成被調任江南提督。到任後,他立即趕赴吳淞口視察情況,並加緊部署防務。吳淞口位於黃浦江與吳淞江彙入長江的出口處,是保衛長江門戶的要塞。一個月後,英軍攻陷浙江定海,引起朝野震動。陳化成始終保持警惕,英軍多次駕舢板船突入吳淞口測量水勢,但都被陳化成下令開炮擊退。英軍見吳淞口戒備森嚴,不敢輕舉妄動。
在兩江總督裕謙的支持下,陳化成積極備戰,著手加強防御陣地。他疏通了寶山順通河,修築土城,並加高海塘。此外,在沿江兩岸還築起了高約兩丈的土堤,並在堤上修建了一些既可御敵又能藏身的城垛一樣的工事。同時,他還加緊添置武器。通過在上海設立的鑄炮廠,自造新炮,共鑄成大小銅炮五十尊、鐵炮十二尊,加強了防御力量。
陳化成從福建帶來了一千多勇敢善戰的親兵,他從中挑選出富有作戰經驗的軍官,到各營訓練江南水師士卒。他還親自到教場講授躲避炮彈的方法。陳化成對官兵們說:「人莫不有一死,為國而死,死亦何妨?我無畏死之心,則賊無不滅矣!」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8月,定海再次淪陷,總兵葛雲飛及4000將士戰死,鎮海也相繼失守,兩江總督裕謙自殺殉國。陳化成聞訊後悲痛欲絕,誓死堅守吳淞要塞。他對部將們說:「武臣衛國,死於疆場,幸也,爾等勉之。」
在吳淞口防區,有互為犄角的東、西兩座炮台。西炮台位於海口,距寶山縣城6裡之遙。當時,陳化成親率蘇松鎮總兵周世榮部1300人防守西炮台,參將崔吉瑞帶領1000多士兵防守東炮台。新任兩江總督牛鑒帶領2000余士兵防守寶山縣城,而總兵王志元帶兵700人,駐守寶山縣城西北的小沙背。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4月,英軍在長江口外集結了27艘軍艦,闖入吳淞口內測量水道。此後,英軍在吳淞口外的活動愈加頻繁。他們派出三艘軍艦,在艦上排列木頭人,駛向西炮台,企圖試探炮台的火力。陳化成識破敵軍陰謀,嚴令靜守不發。
隨著英艦越來越多,活動更加猖獗,形勢日益緊張。有一天,牛鑒親自前來見陳化成,提出英艦船體堅固,航行迅速,「賊鋒難犯」的理由,建議接納英國人登岸,以後再設法對付。但陳化成堅決不同意,義正詞嚴地對牛鑒說:如果不抵抗,無異於開門揖盜。我奉命剿賊,有進無退!英人來犯,甘願為國捐軀,絕不忍辱偷生!牛鑒見無法說服陳化成,氣急敗壞地拂袖而去。陳化成下令各營檢查武器,備好干糧,嚴陣以待。
1842年6月16日清晨,長江口大霧彌漫。陳化成走出帳外,舉起望遠鏡向著吳淞口外的茫茫大海仔細觀察。突然,他發現前方出現一團飄動的黑煙。原來那是一支快速駛近的英軍艦隊,他們是想乘著大霧偷襲吳淞口炮台。陳化成立即下令各炮位准備迎敵。
天色漸亮,只見七艘英艦首尾相接,駛進沿江。英艦首先開炮,江面騰起衝天水柱,炮台上空煙火彌漫。陳化成登上西炮台制高點,親自指揮將士們開始還擊。英艦以為炮台守軍一定已四散逃跑,便改變隊形,並排向江邊駛來。不等敵艦停泊,西炮台首先開炮。第一發炮彈便擊中英軍布朗底號戰艦,打死一名軍官和數名水手;另一發炮彈落到弗萊克森號上,將船上一名測量手的雙腿打斷。英艦受到迎頭痛擊,立刻陷入混亂。
雙方激烈炮戰兩個半小時,英艦被迫後撤。他們事後評價陳化成的守軍,稱其火力不但猛烈,而且准確無誤。自與中國軍隊作戰以來,中國人的炮火以這次最為厲害。英軍旗艦皋華麗號和其他艦只均被擊中多次,布朗底號更是被擊中十多次。
陳化成深知敵軍不會就此罷休,立即命令加固炮台,准備再戰。總督牛鑒見炮戰獲勝,就坐著綠呢大轎,帶著一幫隨從浩浩蕩蕩地趕往前線,試圖爭功。結果,停泊在東炮台後面的英軍從望遠鏡裡看見,調轉炮口接連開火。牛鑒嚇得魂不附體,爬出轎子,丟下儀仗,混在士兵中慌忙逃命,一路狂奔逃向嘉定。
東炮台的守軍將領崔吉瑞和小沙背的守將王志元一直按兵不動,作壁上觀。如今士兵們看到前來督戰的總督人馬慌作一團,競相逃命,總督轎子都被掀翻在路邊。以為英軍已經登陸,軍心更加動搖,在英艦的攻擊下,東炮台守軍不戰而潰。
英軍見此情景,隨即以海軍陸戰隊在運河內登陸,占領了東炮台。從小沙背登陸的英軍,由背面向西炮台包抄過來。英軍艦隊也集中炮火,向西炮台陣地猛烈轟擊。陳化成腹背受敵,情勢十分危急。西炮台上的總兵周世榮貪生怕死,勸陳化成撤兵,遭到陳化成的怒斥。
周世榮逃走後,陳化成帶領親兵數十人,在孤立無援的西炮台陣地上堅守。他來回指揮督戰,危急時刻,陳化成親自動手點火,連發數十炮。不幸炮身自裂,手足都受了傷,鮮血淋漓。他仍然手執紅旗,指揮抬槍隊、鳥槍隊向登岸的英軍射擊。
登陸的英軍大隊逼近,年近七旬的老將陳化成揮舞佩刀,率衛隊與英軍展開肉搏。他身中數彈、鮮血如泉湧,臨終前仍在呼喊著殺敵口號。民族英雄陳化成實現了自己以死報國的誓言。守備韋印福、千總錢金玉、徐林、許攀柱等官兵看著提督陣亡,悲憤萬分,他們繼續與英軍血戰,先後壯烈殉國。武進士劉國標在混戰中搶出陳玉成的遺體,藏在蘆葦叢中,後來收斂在嘉定關帝廟內。殯葬時,數萬民眾痛哭失聲,祭奠這位老英雄。
吳淞要塞保衛戰擊毀、擊傷多艘敵軍艦船,英軍死傷數百人。吳淞要塞失守後,英軍侵占上海,並沿長江而上進兵。7月21日,盡管受到頑強的抵抗,英軍仍然攻陷了鎮江。8月4日,英軍直逼南京,揚言攻城。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在英艦皋華麗號上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陳化成一生戎馬,忠肝義膽,為官清正廉明,治軍紀律嚴明,在保衛淞滬炮台、抗擊英國殖民侵略者的戰鬥中展現出了中華兒女不畏強權、英勇不屈的英雄氣概,他的精神將銘記於所有炎黃子孫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