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8月中舉行 推本港首間高端長者房屋集結「醫食住行」

社會事

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8月中舉行 推本港首間高端長者房屋集結「醫食住行」
社會事

社會事

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8月中舉行 推本港首間高端長者房屋集結「醫食住行」

2023年08月03日 18:02 最後更新:18:02

第八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2023」將於8月11日至13日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主題為「靈活創新.引領未來」,旨在凝聚官、商、民、學、研等跨界別及跨年代的協作,集結黃金一代的最新科技、創新產品和服務,設有130個展位展示數千項來自世界各地最尖端的健康產品、智齡科技、理財信託服務、退休生活計劃等,打造一站式「醫食住行」智齡時尚生活體驗,全方位推動安老事務及產業,促進亞洲 (包括大中華區) 智齡城市的發展。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人口推算,65歲及以上長者佔整體人口比例將由2022年中的20.8%,逐步上升至2028年的25.3%。長者人數持續上升會增加對各項安老及醫療服務的需求,然而,老齡化亦帶來不少機遇。在高峰會上,黃金時代基金會邀得業界先鋒、專家與政府部門官員,針對七大智齡化熱門議題,包括黃金時代經濟(商業與金融)、護理人才的可持續發展、智齡科技、長者膳食、大灣區長者服務、長者住屋和長者照護,交流講解回應老齡化社會的需求,分享推動智慧老齡化變革的願景和見解,以及最新的科技發展亦為推進和改革智齡概念帶來了龐大機遇。黃金時代基金會創辦人暨主席容蔡美碧8 月 3 日率先與多位機構代表,分別介紹發展黃金時代經濟的永續策略、長者住屋、永續人才發展和重塑黃金美饌。

更多相片
容蔡美碧8 月 3 日率先與多位機構代表,分別介紹發展黃金時代經濟的永續策略、長者住屋、永續人才發展和重塑黃金美饌。

容蔡美碧8 月 3 日率先與多位機構代表,分別介紹發展黃金時代經濟的永續策略、長者住屋、永續人才發展和重塑黃金美饌。

岑家雄表示「曦蕓居」為市場上香港首間「醫社合一」高端長者房屋,概念源自於長者退休照顧社區,根據住客的身體狀況及需要,打造以「醫食住行」集於一身的全新退休模式。

岑家雄表示「曦蕓居」為市場上香港首間「醫社合一」高端長者房屋,概念源自於長者退休照顧社區,根據住客的身體狀況及需要,打造以「醫食住行」集於一身的全新退休模式。

許擇安指出透過科技提升護理效率及減輕人手壓力,推動年輕人投身安老事業,打造有效率兼有前景的院舍行業,達至院校、安老院舍和青年人三贏局面。

許擇安指出透過科技提升護理效率及減輕人手壓力,推動年輕人投身安老事業,打造有效率兼有前景的院舍行業,達至院校、安老院舍和青年人三贏局面。

陳慧詩分享實習體驗,提到科技運用有助提升與長者溝通,一改她對護理工作的刻板印象,成效令她很是驚喜。

陳慧詩分享實習體驗,提到科技運用有助提升與長者溝通,一改她對護理工作的刻板印象,成效令她很是驚喜。

盧素心展示以3D打印技術製作的芝士,每份菜單都有廚師背後的創作故事,甚至令食物與食客有互動機會,例如「風生水起」這個菜式要食客一同「撈起」食材,使餐飲體驗更立體,亦可引起大眾的興趣,為餐飲業界帶來商機。

盧素心展示以3D打印技術製作的芝士,每份菜單都有廚師背後的創作故事,甚至令食物與食客有互動機會,例如「風生水起」這個菜式要食客一同「撈起」食材,使餐飲體驗更立體,亦可引起大眾的興趣,為餐飲業界帶來商機。

黃金時代基金會創辦人暨主席容蔡美碧(中)8 月 3 日率先與曦蕓居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岑家雄 (左二)、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健康科學系高級講師暨健康護理高級文憑課程主任許擇安 (左四)、健康護理高級文憑學生陳慧詩(右一)、受惠安老院舍負責人江靜雯 (左五) 和黃金時代基金會發展總監盧素心(左一),分別介紹發展黃金時代經濟的永續策略、長者住屋、永續人才發展和重塑黃金美饌。

黃金時代基金會創辦人暨主席容蔡美碧(中)8 月 3 日率先與曦蕓居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岑家雄 (左二)、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健康科學系高級講師暨健康護理高級文憑課程主任許擇安 (左四)、健康護理高級文憑學生陳慧詩(右一)、受惠安老院舍負責人江靜雯 (左五) 和黃金時代基金會發展總監盧素心(左一),分別介紹發展黃金時代經濟的永續策略、長者住屋、永續人才發展和重塑黃金美饌。

容蔡美碧8 月 3 日率先與多位機構代表,分別介紹發展黃金時代經濟的永續策略、長者住屋、永續人才發展和重塑黃金美饌。

容蔡美碧8 月 3 日率先與多位機構代表,分別介紹發展黃金時代經濟的永續策略、長者住屋、永續人才發展和重塑黃金美饌。

就長者住屋,是次活動將展示將智齡化推到房屋領域,涵蓋公營、私營機構以及在各行各業的緊密合作下構建的項目。當中,在市場上香港首間「醫社合一」高端長者房屋「曦蕓居」將於明年中入伙,概念源自於長期退休照顧社區(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 CCRC),在外國盛行及成熟,服務模式根據住客的身體狀況及需要,配套醫療保健、消閒興趣活動、健身中心及即時支援的一站式整存服務,實踐居家安老 (Ageing in place) ,打造以「醫食住行」集於一身的全新退休模式。曦蕓居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岑家雄表示:「開發及應用智齡科技及透過跨專業團隊促進及時更新住客身體狀況及需要的數據和資料,便利服務計劃因應需要而作迅速調適。 此外, 亦可監察服務提供是否依從服務計劃的制定標準,增強服務質素。」

岑家雄表示「曦蕓居」為市場上香港首間「醫社合一」高端長者房屋,概念源自於長者退休照顧社區,根據住客的身體狀況及需要,打造以「醫食住行」集於一身的全新退休模式。

岑家雄表示「曦蕓居」為市場上香港首間「醫社合一」高端長者房屋,概念源自於長者退休照顧社區,根據住客的身體狀況及需要,打造以「醫食住行」集於一身的全新退休模式。

在永續人才發展方面,針對本港護老人手不足,黃金時代基金會將智齡科技融入院舍營運的培訓計劃,與院校合作推出先導實習計劃。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健康科學系高級講師暨健康護理高級文憑課程主任許擇安指出:「透過科技提升護理效率及減輕人手壓力,推動年輕人投身安老事業,打造有效率兼有前景的院舍行業,達至院校、安老院舍和青年人三贏局面。」

許擇安指出透過科技提升護理效率及減輕人手壓力,推動年輕人投身安老事業,打造有效率兼有前景的院舍行業,達至院校、安老院舍和青年人三贏局面。

許擇安指出透過科技提升護理效率及減輕人手壓力,推動年輕人投身安老事業,打造有效率兼有前景的院舍行業,達至院校、安老院舍和青年人三贏局面。

課程中,資深護士教授院舍職員帶領實習學生運用公仔金叵羅為院友提供陪伴服務,另以智齡機械人為院友提供社交活動。參與計劃的健康護理高級文憑學生陳慧詩於會上亦提到上述兩項治療一改她對護理工作的刻板印象,成效令她很是驚喜:「遊戲過程中,透過程式數據能分析不同院友的記憶力、執行力等,配合各式各樣遊戲主題如街市、酒樓,讓我們可以監測長者認知表現,預防或盡早發現院友的認知障礙症癥狀,很多長者都十分配合和主動參與。」本港院舍需求高企,是次展覽亦邀得不同護老院舍及家居護理服務等機構參展,為公眾展示各式個人化護老服務,提升長者生活質素,同時減低照顧者壓力。

陳慧詩分享實習體驗,提到科技運用有助提升與長者溝通,一改她對護理工作的刻板印象,成效令她很是驚喜。

陳慧詩分享實習體驗,提到科技運用有助提升與長者溝通,一改她對護理工作的刻板印象,成效令她很是驚喜。

坊間的軟餐主要是利用不同的烹調方法去保留食物原貌,或者利用輔助塑型食物或工具去定型食物,然而要重新塑造食物的外觀、口味和質感,以致金齡用餐體驗仍是一個大挑戰。有見及此,黃金時代基金會引進科技提升軟餐體驗,提出「五嚐法」,推廣具備滿足五感的餐飲體驗,包含色(視覺)、香(嗅覺)、味(味覺)、菜單故事(聽覺)、與食物互動(觸覺),以全新餐飲體驗回應市場需求。發展總監盧素心於會上講解富吸引力及長者友善的盛載食具、擺盤,例如防滑墊、有耳湯碗,又展示長者友善的餐具與進食環境設計,例如避免反光的地板、減少用鏡的空間設計等等。

盧素心展示以3D打印技術製作的芝士,每份菜單都有廚師背後的創作故事,甚至令食物與食客有互動機會,例如「風生水起」這個菜式要食客一同「撈起」食材,使餐飲體驗更立體,亦可引起大眾的興趣,為餐飲業界帶來商機。

盧素心展示以3D打印技術製作的芝士,每份菜單都有廚師背後的創作故事,甚至令食物與食客有互動機會,例如「風生水起」這個菜式要食客一同「撈起」食材,使餐飲體驗更立體,亦可引起大眾的興趣,為餐飲業界帶來商機。

是次活動亦將於2023年8月12日(星期六)晚上七時假香港諾富特世紀酒店舉行第二屆智齡世代大獎(2022)頒獎典禮,表彰為黃金一代帶來優質、享有獨立和有尊嚴的生活的傑出服務、產品及計劃的企業和機構。

黃金時代基金會創辦人暨主席容蔡美碧(中)8 月 3 日率先與曦蕓居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岑家雄 (左二)、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健康科學系高級講師暨健康護理高級文憑課程主任許擇安 (左四)、健康護理高級文憑學生陳慧詩(右一)、受惠安老院舍負責人江靜雯 (左五) 和黃金時代基金會發展總監盧素心(左一),分別介紹發展黃金時代經濟的永續策略、長者住屋、永續人才發展和重塑黃金美饌。

黃金時代基金會創辦人暨主席容蔡美碧(中)8 月 3 日率先與曦蕓居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岑家雄 (左二)、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健康科學系高級講師暨健康護理高級文憑課程主任許擇安 (左四)、健康護理高級文憑學生陳慧詩(右一)、受惠安老院舍負責人江靜雯 (左五) 和黃金時代基金會發展總監盧素心(左一),分別介紹發展黃金時代經濟的永續策略、長者住屋、永續人才發展和重塑黃金美饌。

「故宮館藏X香港非遺」展出多件本港非遺藝術品,包括傳統紮作、中式長衫以及客家花帶等。

「故宮館藏X香港非遺」展出多件本港非遺藝術品,包括傳統紮作、中式長衫以及客家花帶等。巴士的報記者攝

「故宮館藏X香港非遺」展出多件本港非遺藝術品,包括傳統紮作、中式長衫以及客家花帶等。巴士的報記者攝

策展人周婉美指出,此次展覽的文物為故宮復刻版,採用與原作相同的布料,很大程度上貼近原作,展出作品橫跨宋、元、明三個朝代。她表示,此次展覽透過北京故宮館藏,以中式山水畫為主線,將中國畫中的意境、生活、山水、審美和香港非遺進行結合,「希望跨越幾千年的文化傳統與香港的非遺文化聯乘,讓社會知道,非遺還在我們身邊。」

策展人周婉美。巴士的報記者攝

策展人周婉美。巴士的報記者攝

展覽中有以電子屏幕展示的北宋畫家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圖卷》,也是部分非遺作品的靈感來源,如結合了山水畫元素的中式長衫,還有與畫作相呼應的客家花帶。

北宋畫家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圖卷》是部分非遺作品的靈感來源。巴士的報記者攝

北宋畫家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圖卷》是部分非遺作品的靈感來源。巴士的報記者攝

北宋畫家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圖卷》是部分非遺作品的靈感來源。巴士的報記者攝

北宋畫家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圖卷》是部分非遺作品的靈感來源。巴士的報記者攝

中式長衫:結合傳統工藝和現代設計 不再古板

時裝設計師楊曉琦參照《千里江山圖卷》色彩設計了一套長衫,在色彩上大膽運用畫中顏色,將山水意境融合在長衫中。

時裝設計師楊曉琦參照《千里江山圖卷》色彩設計長衫。巴士的報記者攝

時裝設計師楊曉琦參照《千里江山圖卷》色彩設計長衫。巴士的報記者攝

時裝設計師楊曉琦。巴士的報記者攝

時裝設計師楊曉琦。巴士的報記者攝

此外,傳統男裝長衫製作要耗費大量布料,對花紋拼接的要求極高,楊曉琦利用「數碼提花織造技術」,直接將設計圖案織成布料,加上花鈕等傳統設計,讓長衫不再古板,「有很多地方可以繼續挖掘欣賞,通過展覽能讓大家更近距離觀察到工藝,了解到原來長衫可以通過創新科技等融入現代生活。」 

時裝設計師劉曉樂結合傳統工藝和現代設計,在傳統男裝長衫的視覺、美感上有所突破。巴士的報記者攝

時裝設計師劉曉樂結合傳統工藝和現代設計,在傳統男裝長衫的視覺、美感上有所突破。巴士的報記者攝

另一位時裝設計師劉曉樂則結合傳統工藝和現代設計,在傳統男裝長衫的視覺、美感上有所突破。他指出,一般男裝長衫採用比較昂貴的布料,但在設計上沒有那麼花巧,因此在此次設計上,劉曉樂在長衫上加上釘珠、色彩等,「長衫的釘珠走向其實就像畫中的樹一樣,星星點點,我在創作時也像是在畫山水畫,只不過利用釘珠來做筆觸。」

傳統紮作:紮作亦是藝術品

紮作技藝在香港流傳甚廣,以竹、竹篾、鐵線、紗紙及布料等作為物料,經上色和組裝而製成各色各樣的紮作品。

雄師樓美術紮作創辦人許嘉雄。巴士的報記者攝

雄師樓美術紮作創辦人許嘉雄。巴士的報記者攝

由於紮作常見於獅頭、金龍、傳統燈飾等,在得知要以紮作技藝展現《千里江山圖卷》時,雄師樓美術紮作創辦人許嘉雄認為挑戰難度很大,「紮獅紮龍很容易,大家一看型就知道了,但這些山,紮出來可能也看不出來是什麼。」

許嘉雄以紮作技藝展現《千里江山圖卷》。巴士的報記者攝

許嘉雄以紮作技藝展現《千里江山圖卷》。巴士的報記者攝

從討論到最終完成花了三個多月,最終呈現效果也讓許嘉雄感到滿意。他表示,整個創作過程中,難度最大的是上色,如何像《千里江山圖卷》那樣有自然流露山水的感覺,需要構思很久,「顏色要有陰陽,畫出來才像山水,所以要利用水彩化開顏色,讓其有深有淺,希望做到最好的效果。」

談及大眾對非遺文化傳承的看法,許嘉雄很樂觀,認為社會態度正面,「以前我們總被人叫『紙紮佬』,現在叫『紙紮藝術家』,是很大的改變。」他指出,此次的《千里江山圖卷》立體紮作,能讓公眾了解到紮作不僅呈現傳統形象,也可以與藝術掛鉤,成為藝術品傳承下去。

許嘉雄以紮作技藝展現《千里江山圖卷》。巴士的報記者攝

許嘉雄以紮作技藝展現《千里江山圖卷》。巴士的報記者攝

客家花帶:不僅是文物 更可以生活化

去年11月,客家花帶編織技藝資深導師劉海慧在「深圳讀書月」活動中開設工作坊,推廣客家花帶。在今次的「故宮館藏 X 香港非遺」香港延展中,她亦帶來自己的全新作品。

客家花帶是香港客家服飾中最能代表客家文化特色的配飾。除了在涼帽上加配裝飾,客家婦女還會用花帶扎圍裙、捆頭髮。

客家花帶編織工具。巴士的報記者攝

客家花帶編織工具。巴士的報記者攝

花帶亦承載很多客家人的生活記憶。女兒出嫁時,母親會織「拉櫃帶」擺在樟木櫃裡,當做嫁妝;圍村添丁時會點燈,客家婦女會織「丁帶」送給添丁人家,燈上掛的花帶越多,代表孩子接受到的祝福越多。

客家花帶編織技藝資深導師劉海慧。巴士的報記者攝

客家花帶編織技藝資深導師劉海慧。巴士的報記者攝

劉海慧師從已故恩師徐月清,徐月清積極推廣香港客家文化,並詳細記錄客家花帶的傳統編織手藝,讓後輩得以傳承。對劉海慧而言,客家花帶不只是裝飾品,更是對恩師遺願的繼承,也是對花帶編織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劉海慧表示,現在除了讓很多人了解客家花帶之外,還要將花帶和現代生活聯繫在一起,今次「故宮館藏 X 香港非遺」展覽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她根據3幅故宮復刻畫作「專茗圖」、「瀟湘奇觀圖」、「快雪時晴圖」編織3條花帶,耗時約兩個星期,形容是一次創新挑戰,「平時都是對稱的圖案,但這三幅畫作『取其色取其感』,有不同的顏色深淺和不同的意境,利用傳統技藝創作新的元素,也讓我突破以前對客家花帶的看法。」

劉海慧根據3幅故宮復刻畫作「瀟湘奇觀圖」、「快雪時晴圖」、「專茗圖」編織3條花帶。巴士的報記者攝

劉海慧根據3幅故宮復刻畫作「瀟湘奇觀圖」、「快雪時晴圖」、「專茗圖」編織3條花帶。巴士的報記者攝

劉海慧自己也在嘗試做出新的花帶產品,「如果可以將自己的技藝和不同的作品聯動,說不定可以創造不同的產品,希望客家花帶可以生活化,而不是被當成一個文物,看了就算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