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將軍,相信大家都會想到一個虎背熊腰、豪氣萬丈的漢子形象,但大家可曾想過,在振興中華的偉業上,不乏女性將領為之上下奔走,為解放民族「拋頭顱、灑熱血」的身影?
時光匆匆,轉瞬即逝,先賢已去,遺風猶在。今日,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首位女將軍李貞,瞭解一下她的傳奇愛情故事。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後先後去世。面對重大變故,中國的民間社會並沒有發生什麼動蕩,而是按部就班地過著庸常生活。是年正月,旦娃子(參加革命後才改名為李貞)出生在湖南省瀏陽縣里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中。當時的貧窮換到現在可能難以想象:一家八口只能倚賴父親繼承的兩畝貧瘠田地、三五間草房艱難過日,家中勞動力只有虛弱的父親,其餘皆為女眷,就在李貞最年幼的妹妹降生後,連唯一勞動力也因病離世。
家貧,為了維持生計,當6歲的李貞被問起是否願意去古姓人家中當養女時,她點頭答應了。到了古家她才知道,原來人家要的並非養女,而是童養媳!那時的童養媳其實跟丫鬟沒什麼兩樣。此後,年幼的她便在古家做著最苦最累活兒:挑水打水、上山砍柴,還要背著比自己還大一歲的孩子等等,不一而足,完不成任務還要挨打挨罵。就這樣,不知不覺地,李貞熬到了十五六歲。長大以後,她不止一次想要逃離封建婚姻的桎梏,可惜統統失敗了。
1924年正月,16歲的李貞與比她大四歲的丈夫古天順完成了舊式婚禮。然而這段婚姻並沒有給李貞帶來美好的回憶,相反,在她心靈烙下了無數難以磨滅的傷疤。古天順是個耿直忠厚卻脾氣暴躁的青年,婚內李貞受到了不少來自婆家的虐待,甚至曾因頂撞婆母而被丈夫一頓亂棍敲打。失敗的婚姻使得當時的李貞生起輕生的念頭,是革命的春風把她從煉獄中解救了出來,也是革命讓她與未來丈夫張啓龍結緣,成就一時佳話。
1926年春天,水和市成立了婦女協會,同時也是革命秘密根據地。儘管當時的李貞仍不清楚「革命」是個什麼東西,但冥冥中就有這麼一種想法:這是她從古家解脫出來的一線生機。於是她毫不遲疑地向婦女協會報了名,在那裡大姐們的幫助下,她開始識字學文化,憑借著多年上下山打柴的經驗,為黨送了不少秘密文件,帶領一批進步婦女搞宣傳,為北伐軍徵兵籌糧。次年,她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常年的革命活動使得她與丈夫古天順的婚姻漸行漸遠,後來在革命氣氛愈發緊張的情況下,她終於實現了離婚的心願,可以拋開一切全心投入到革命事業中。
當時的李貞年僅20歲,正是桃李年華,哪有少女不懷春?這時,一個熟悉的身影駐進了她的心房,那就是當時擔任中共瀏陽縣委宣傳部部長兼瀏東遊擊隊政委的張啓龍。張啓龍也才28歲,年輕有為,在李貞的學習和工作上提供了不少幫助,李貞入黨也少不了他的幫忙。長期的朝夕相對,李貞對他的尊敬慢慢轉變成愛意。可是,羞澀的她心懷革命大業,唯有把這份愛意藏於心底,不敢外露。而張啓龍作為另一方,也是對這位性格堅毅、思想新進的女同志抱有好感,但年齡的差距令他望而生怯,無法踏出那一步。就在此時,一場特殊的戰鬥成為他倆愛情故事的轉折點。
1928年,張啓龍在去湘東開會的途中被反動團防局的團丁抓住了。當時李貞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差點兒泣不成聲。張啓龍早已在敵人的名單上掛上號了,如果不及時把他解救出來,後果不堪設想。正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李貞提出了一個方案:假扮迎親隊伍混進敵方駐地,然後裡應外合,在騷亂中將張啓龍解救出來。按照當地的風俗,迎親娶親是不會遭到攔截的。確定方案後,大家便開始分頭行動。
第二天,李貞身著霞披,頭戴鳳冠,坐上了花轎,隨著迎親隊伍進入敵方陣營。團丁們想破頭也不會想到,新嫁娘會是個通緝犯,花轎之下竟藏著數十把長短槍支。到了團防局,「轎夫」們馬上抽出槍支,「新娘」李貞也迅速跳下花轎,在一陣槍林彈雨間裡應外合地把張啓龍從牢中救了出來。
得救後,張啓龍向戰友們一一道謝,唯獨面對盛裝打扮的李貞有些不知所措。見此,同志們打趣道:「你這次得救,這位『新娘子』功不可沒,你可得好好謝謝她!」「怎麼樣才算好好謝呢?」張啓龍不解地問。人群中突然冒出了一句話:「讓她好好當一次真正的新娘子呀!」聽罷,張啓龍低頭凝視一身紅裝、雙頰通紅的李貞,強忍住心中的忐忑,終究是說出了那句話:「我同意,李貞同志你呢?」
幾天後,二人在遊擊隊的見證下完成了簡單的婚禮,他們這段陰差陽錯的愛情經歷,放到當下的言情小說中,可謂是從未過時,人人稱羨呀!婚後二人原有一子,可惜在李貞為革命事業而跳崖時,剛四個月的胎兒就這樣流產了。即便如此,他們仍在湘鄂贛蘇區成了一對著名的革命夫妻。
李貞一生共有三段婚姻,並在最後一段婚姻懷孕的過程中徹底失去了生育能力。但新中國成立後,她先後領養了20余名革命烈士遺孤。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9月27日下午,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了新中國歷史上、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首次授銜授勳和將官軍銜儀式。眾多男性將領中,李貞作為唯一的女性格外引人注目,毛主席將一級解放勳章親自授予給她,周總理親自授予她少將軍銜。一代巾幗,從此被載入史冊,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砥礪奮進,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