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領導人蔡英文上台8年來,從未登上南沙太平島。到底是什麼阻擋了蔡英文的南海之行?近日,台灣專家的猜測恐怕是捅破了真相。
台媒報道,台灣海巡署南沙太平島港側浚深及碼頭整修工程3月18日啟用,這本來被視為蔡英文前往太平島視察的最好理由,但她卻絲毫沒有表現出興趣,引起台媒紛紛猜測——陳水扁、馬英九都在任內登上過太平島,為什麼蔡英文就是不去呢?
台灣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表示,蔡英文不去太平島,可能是因為美國反對,目前菲律賓與大陸關係緊張,美國不樂見台灣攪到南海問題中。還有觀點認為,馬英九在任內不顧美國施壓,卸任前登上太平島,國台辦當時表示中國對南海諸島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同胞有責任共同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根本利益。因此,登太平島的行為意味認同一中,蔡英文顧忌顯然在此。
不過,蘇起認為,更大可能是出於蔡英文對自身人身安全的考慮。「4小時航程、1600公里,飛得過去,回得來嗎?」蘇起稱,大陸戰鬥機太多了,「到時就算不把你打下來,派幾架戰鬥機在旁輪流伴飛,照片出來,左右包夾,那就非常難看。而台灣戰鬥機完全沒辦法護航,光是安全理由就足夠讓蔡不去太平島」。
網上圖片
台灣退役少將栗正傑也提出類似觀點。他3月19日在政論節目中詳細介紹說,當前台軍在東沙島有駐軍和機場,而太平島只有台灣海巡署人員駐紮。從東沙島到太平島距離為640海浬(約1100公里),而從東沙島到台灣本島最近的高雄有240海浬(約500公里)。栗正傑表示,以台軍當前航程最遠的F-16V戰鬥機來說,即使加上副油箱,作戰半徑也只有900公里,也就是說從東沙島起飛,都無法飛到太平島上空掩護蔡英文專機。
作為對比,從香港到東沙島僅170海浬,香港附近的廣東佛山就部署了解放軍殲-20部隊。解放軍從佛山出發,對蔡英文專機實施伴飛或干擾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栗正傑還表示,太平島附近還有美濟礁、永暑礁等島礁,如果蔡英文去的話,解放軍剛好可以包餃子,「她正好當餃子餡,被包在中間」,台灣空軍也沒辦法提供掩護支援。栗正傑又說,解放軍在太平島附近的美濟礁有電子戰設施,實施干擾可能就會導致台軍飛機迷航,這些因素都加大蔡英文前往太平島的風險。
大陸軍事公眾號「空天力量」認為,台灣專家的分析恐怕真的說到點子上了。蔡英文上台以來的一系列舉措導致兩岸關係持續緊張,她對自己搞出的爛攤子也算是心知肚明,因此一直擔心遭到解放軍「斬首」。在她任期內,台軍舉行的「反斬首」和「緊急撤離」演習數量空前,她上台頭6年就舉行至少10次「反斬首」演習,負責台北防衛的憲兵部隊更是以強化所謂「反斬首」戰力為由,將兵力規模從5600人擴編至1.1萬人,可見蔡英文內心恐慌程度。在這樣的心態下,蔡英文又如何有膽量脫離台空軍保護,前往太平島視察呢?
另一方面,從台灣專家猜測中,也能看到他們對解放軍殲-20隱形戰鬥機的忌憚。早在幾年前台媒就宣稱,殲-20曾前往所謂「台海中線」進行實戰化演訓,連配備AESA強大雷達功能的美軍F-35戰鬥機都無法掌控行蹤。「解放軍從2022年開始大規模在東南方向部署近200架殲-20,2027年恐以數量優勢全面取得台海制空權,甚至威脅美軍在第二島鏈的空中優勢,對台灣形成極具威脅性的隱形危機。」
新華社資料圖片
台灣中時新聞網最近也提到,解放軍五代機進步飛快,殲-20改採國產渦扇-15發動機的版本已出現,外界估計裝備數量已突破300架,遠超美國F-22隱形戰鬥機數量。「殲-20已有多次在周邊空域和F-35或F-22正面遭遇,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威爾斯巴赫承認,在F-35和殲-20的遭遇過程中,殲-20令人印象深刻,飛行員十分專業。」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建設大型低軌星座,已成為中國奔向星辰大海的必選項。面對美國「星鏈」系統的市場先發優勢,今年8月,「千帆星座」首批組網衛星以「一箭18星」成功升空入軌,標誌著中國在全球衛星互聯網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
「中國大型衛星項目如何挑戰馬斯克的『星鏈』?」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12月15日以此為題發文稱,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的「星鏈」在軌運行衛星數量達到7000顆,為100多個國家的約500萬客戶提供服務,中國也在推進打造類似系統的宏偉目標。在業內學者看來,除了作為地緣政治的影響工具外,中國意識到互聯網衛星星座正日益成為國家安全的必要條件,而中國打造的衛星星座,對世界上無法獲得「星鏈」服務的國家來說極具吸引力。
2024年8月6日,有中國版「星鏈」之稱的「千帆星座」(G60星鏈)首批18顆組網衛星通過「一箭18星」的方式順利發射升空。
低軌衛星星座建設,中國進度引人矚目
日媒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與地面網絡不同,天基互聯網幾乎可以在任何地方實現訪問,無論是沙漠還是海洋。即使基礎設施被摧毀,衛星也可以確保戰時的連通性。低軌衛星由於更靠近地球,因此比高軌衛星通信速度更快,延遲更低。
在軌道高度在2000千米以下的近地軌道上,馬斯克旗下SpaceX公司的「星鏈」可以說佔據著主導優勢。自2019年發射首批「星鏈」衛星以來,SpaceX一直以極快的速度發射衛星,成為迄今全球最大的單一衛星運營商。
CNBC也注意到,具有先發優勢的SpaceX的「星鏈」計劃已經開始為偏遠地區的客戶提供高速互聯網服務,「星鏈」計劃在2027年前將4.2萬顆衛星送入低軌。
除「星鏈」外,總部位於歐洲的Eutelsat OneWeb還發射了630 多顆低軌互聯網衛星。亞馬遜公司也計劃建造一個大型低地軌道衛星星座,目前稱為「柯伊伯計劃」(Project Kuiper),旨在通過近地軌道上3000多顆衛星組成的星座提供寬帶互聯網,與馬斯克的「星鏈」網絡形成競爭。亞馬遜預計在2024年底前發射首批衛星,並計劃在2025年開始首批客戶測試,隨後在今年晚些時候提供商業服務。
發射至太空但尚未部署的「星鏈」衛星。
在這一領域,中國的進展尤為令人矚目。
公開信息顯示,時至今日,我國向國際電信聯盟(ITU)申請低軌衛星數量總數已達5.13萬顆。根據ITU數據,地球低軌衛星總容量約6萬顆,目前各國申報數量已超7萬顆。
中國的低軌衛星互聯網星座規劃包括「GW星座」「G60星座」和「鴻鵠-3星座」,合計超過3.6萬顆衛星。我國預期將在2027年前發射約3900顆衛星,2030年總數量有望突破6000顆。其中,「G60星座」也稱作「千帆星座」,是我國正在建設的低軌衛星互聯網星座計劃,被視作中國版「星鏈」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規劃,「千帆星座」今年預計將發射108顆低軌衛星,預計到2030年底形成約1.5萬顆低軌衛星部署,以實現全球範圍內的互聯網接入服務。
2024年8月6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六號甲遙二十一運載火箭成功將「千帆星座」首批組網衛星——千帆極軌01組18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就在12月5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以一箭18星方式,成功將「千帆星座」第三批組網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目前,「千帆星座」在軌組網衛星數量達到54顆。
「衛星星座日益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的必要條件」
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中國為何還要投入巨資和精力建設如此龐大的星座?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史蒂夫•費爾德斯坦(Steve Feldstein)表示:「『星鏈』確實證明它能够為偏遠角落的個人和公民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並為公民提供訪問互聯網、任何網站、任何應用程序的能力。」
在一些專家看來,中國打造的太空衛星星座雖然可能不會是美國、西歐、加拿大或其他美國盟友的首選互聯網服務提供商,但將獲得許多其他地區國家的青睞。
「有幾個地理區域可能對類似『星鏈』的競爭對手具有吸引力,特別是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當然也包括中國本土市場。」德國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助理朱莉安娜•蘇斯(Juliana Suess)說,「像俄羅斯、阿富汗和叙利亞這樣的地方尚未被『星鏈』覆蓋,非洲的大部分地區也是這樣。」
「我們已經看到,非洲大陸70%的4G基礎設施是由華為建造的。因此,從太空的角度來看,(中國)可能會進一步在那裏取得進展。」蘇斯補充道。
除了作為地緣政治影響力的工具外,擁有專有的衛星互聯網星座正日益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的必要條件,尤其是在戰爭期間地面互聯網基礎設施癱瘓的情况下。
「當談到『星鏈』技術在烏克蘭戰場上發揮的作用時,我們看到了無人機戰爭和互聯戰場的出現,這是戰爭形式的一大飛躍。」費爾德斯坦指出,擁有基於衛星的武器被視為一種至關重要的軍事優勢。
「我認為中國同樣看到了這一切,所以認為加大投資對實現自身的國家安全目標至關重要。」他說。
一名烏克蘭士兵在盧甘斯克展開「星鏈」終端。
「中國同時探索多條路綫,趕上SpaceX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組建衛星星座的雄心也引發了日本媒體的關注。「日經亞洲評論」在今年10月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注意到,面對美國方面的領先優勢,一直穩步實現太空目標的中國,正在衛星互聯網業務領域大力追趕,不僅將衛星星座建設列為優先事項,把公共和私人部門資源相結合助推衛星生産,還在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衛星互聯網服務出口領域取得了相應成果。
文章認為,建設衛星互聯網服務將助力中國擴大網絡連接。根據數據分析公司「Datareportal」的一份報告,儘管中國是全球互聯網用戶最多的國家,但截至1月,中國未聯網人口數量也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印度,仍有超過3.3億人尚未接入互聯網。
8月2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况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近11億人(10.9967億人),較2023年12月增長742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8.0%。
西方專家一致表示,沒有理由認為中國無法實現衛星星座建設目標。在這些專家看來,一旦中國完成建設目標,這些星座將會像「一帶一路」倡議那樣,幫助中國擴大政治影響力。
深藍航天星雲-M公里級回收飛行試驗。深藍航天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航空航天安全項目副主任、國際安全計劃高級研究員克萊頓•斯沃普(Clayton Swope)說:「隨著衛星星座的發射,中國可能打算採用一種全球商業模式,在非洲等地尋找客戶。」
與此同時,一些熟悉中國太空計劃的人士坦承,要挑戰「星鏈」,哪怕是中國這樣的世界第二大太空强國,也有很長的路要走。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方航天內部人士表示,「中國現在正在努力追趕,未來5到10年對戰略發展和推進至關重要」。
根據中方消息人士的描述,中國的火箭技術本來已媲美美國,但SpaceX的出現一度擴大了雙方的差距,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可謂中國面臨的最大障礙之一。SpaceX的「獵鷹」火箭每次可發射數十顆衛星,助推器還可垂直著陸以便多次使用。
不過,我國可回收火箭也已呼之欲出。
觀察者網專欄作家陳藍8月撰文指出,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有一家公司實現了十公里級火箭發射和回收,四家實現了低空回收,四家實現了繫繩或航發驅動飛行及回收。這九家公司中,只有3.5家是國企(中科宇航為混合制公司)。這是中國航天史上,第一次出現民企引領的局面。
事實上,規劃有可回收火箭的公司不止以上九家,還有天兵科技、東方空間、空天引擎、箭元科技等也在摩拳擦掌,不久也會加入回收試驗俱樂部。
朱雀三號VTVL-1可重複使用垂直起降回收試驗箭。藍箭航天
2024年9月11日,中國自主研發的朱雀三號可重複使用垂直回收試驗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完成10公里級垂直起降返回飛行試驗。
該次任務是國內首次實現垂直起降返回火箭空中二次點火、跨音速大動壓環境下「栅格舵-冷氣姿控-發動機」聯合制導控制,以及高空風實時風修技術工程化應用等技術驗證,標誌著中國商業航天在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為來實現大運力、低成本、高頻次、可重複使用的航天發射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多名業內專家表示,衛星星座建設屬於高度資本密集型行業,來自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日媒援引中方專家的話指出,中國目前正在同時探索多條發展路綫。
「中國正在同時探索兩種策略:一方面深入研發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另一方面採用『以量取勝』的策略,也就是使用更多但技術稍遜的運載火箭。」這名中方專家堅信,「中國趕上(SpaceX)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