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唯改革創新者勝

博客文章

唯改革創新者勝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唯改革創新者勝

2024年07月19日 19:05 最後更新:07月20日 13:25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結束,為中國未來的改革開放定調,其中最突出的是提出2029年這個時間點。

國家過去提出過兩個清晰的時間目標,第一是到2035年要全面建成「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是第二個100年(第一個100年是建黨100年即2021年),即建國100年到2049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如今三中全會再提出 一個中期目標,去到2029年即5年之後,在新中國成立80年之時,要完成這次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換言之是要各個領域的改革開放措施,都要全面到位,然後集中力量衝刺。

要了解這一次三中全會的背景,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百年不遇的大變局。中國已經發展到快要全面超越美國,但美國做慣世界霸主,忍受不到中國在各個領域被一步一步超越,所以就要想方設法,用各種莫須有的罪名,打壓中國,造成中國外部環境的最大挑戰。

第二,中國的體制改革去到深水區。中國的發展已經是出現一個從量到質的變化,過去利用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釋放巨大的生產力,將中國的製造水平,特別是勞動力密集的製造業推上世界的前列。但當中國經濟體量去到現在這種規模的時候,要達到每年5%的增長目標,就等於每年要生一個瑞士的經濟出來。加上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開始增加,未來發展只能夠從量到質的超越,要全面發展高質量的產業,這是一個重大的結構轉變。

中國面對內、外環境的挑戰,改革亦去到一個深水區。三中全會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召開,為未來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定調。

細看三中全會的會議公報,主要有幾個重點。

第一,唯改革創新者勝。中國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 開始全面推進改革開放,發展出一種全新的社會主義巿場經濟模式,當中主要政策包括1. 對內改革和2. 對外開放。今次全會亦是要全面推動中國的改革創新,當中各行各業都要迎接根本性的創新變革,將生產力進一步釋放出來。

中央委員、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表示,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用改革的辦法來解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問題,特別是要堅決克服體制機制方面的障礙。

聽完這些與會者的解讀,可以總結為中國要建設一個全新型的舉國體制。新華社的總結為:「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而具體的做法是要推進建設大量世界一流的企業。

以廣東為例,中央委員、廣東省省長王偉中表示,廣東要把構建「全過程創新鏈」作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的重大抓手,談到建構「新質生產力」的話題,他表示要圍繞從「0到1」的原始創新, 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下大力氣推動「從1到10」的創新成果轉化, 以及「從10到100」的產業化,佈局一批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平台,更大力度提升創新效能。

如果很多人不明白什麼是新質生產力,以電動車為例,從0到1的原始創新是包括電池等的基礎研究,從1到10就是如何將創新成果轉化,將研究成果變成為可以盡量短時間充電和高效的鋰電池,從10到100的產業化就是建構成好像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這些世界領先的電池和電動車企業。

第二,全面對外開放。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誌,當美國發動全世界要對中國脫鉤斷鏈、甚至想阻礙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時,中國就反其道而行,進一步開放,歡迎外資到中國投資。中央委員、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表示,此次全會進一步強調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他說要「進一步擦亮投資『中國品牌』,做好負面清單的『減法』(即是減少限制外資進入或持股的行業)、營商環境的『加法』(即是盡力改善外商投資中國的環境),讓中國大市場成為全球創新活動的『強磁場』。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新華社的總結是,「開放和改革從來都是相伴而生,相互促進,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誌。」

第三,發展中重安全。新華社指,安全與發展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有外部分析指三中全會提出強化安全觀,將國家安全和中國式現代化連在一起,加上將宏觀調控和財稅金融改革置前,可見中共重視內外的安全,他們因而有三中全會決定「偏緊」的印象。我認為這只是一個錯覺,發展不能夠不注重安全,特別是在現在這樣的地緣政治環境裏,更加應該要注重安全。不過,中央並不是要將安全置於改革開放之前,反而是認為 安全和發展是要兼顧的兩個並行不悖的目標,全會決定並無「偏緊」的意味。

或許外界期望三中全會會有很明確的改革開放新政策,估計中央的確有這些政策,而且會陸續出台,但是面對現在國際環境的變局,中央亦無必要一下子將牌打盡,特別是特朗普很大機會再度成為美國總統,說不定又可能會與中國重打貿易戰,留一手應對未來的變局,亦是合理的做法。總體而言,以中國的往績和中共的執行力,2029年的目標必可以達到。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美國閉關鎖國 中國擴大開放

2024年09月10日 19:48 最後更新:19:49

早前中共召開二十屆三中全會,會議提出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的明確信號。當時有意見認為,三中全會的決定,並沒有提出具體的對外開放政策。不過相關政策近日就陸續出台。

國家商務部在9月8日公布最新版的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全面取消外資在製造業領域的准入限制。新負面清單刪除了:一、「出版物印刷須由中方控股」;二、「禁止投資中藥飲片的炮製技術的應用及中成藥保密處方產品的生產」這兩個條目。因為這兩項是負面清單僅餘的兩個條目,意味著外資進入我國製造業投資,將不會再有任何和內資不同的限制。

雖然最後剔除的這兩個項目,已經不是重大製造業領域,但是將最後兩項剔除,亦有歷史性意義。

另外,我國在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的外資准入限制後,服務業領域亦有重要的開放舉措。商務部表示,要在醫療領域擴大開放試點,包括一、在生物技術領域,北京、上海、廣東、海南的自貿區和自貿港,允許外資從事人體幹細胞、基因診療與治療技術開發和應用;二、容許外資獨資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9個地區設立外資獨資醫院。我們國家現在的做法,和美國的行徑形成鮮明對比。

美國以國家安全之名、行保護主義之實。近年大幅推出針對中國的關稅及貿易限制。今年5月,白宮宣布大幅增加中國電動車和新能源產品入口美國的關稅,試圖藉增加貿易壁壘,保護美國汽車業和太陽能等新能源行業,這完全是一種閉關鎖國、減弱競爭的傾向。而中國就剛好相反,全面開放製造業和加大開放服務業,引入外資到中國獨資經營,加強競爭。

中美兩個國家走著兩條完全相反的道路。看看中國汽車業的發展,就可以見到中國由封閉走向開放的歷程。

在1983年,北京汽車製造廠和美國汽車公司訂立經營協議,成立北京吉普公司,開啟了中國汽車領域合資模式的新階段。一年之後,中國上汽集團和德國大眾汽車集團組建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中國引入大眾這個巨企,隨後合資汽車在中國遍地開花。

中國後來清楚訂出汽車業引入外資的產業政策,訂明外資企業在中國銷售生產汽車,只能與中方合資,外資持股比例不能超過50%,同類產品最多組建兩間合資企業。這個政策訂出合資品牌的上限,一定程度為中國自主品牌保留了一條活路。

而大眾汽車亦將旗下的桑塔納品牌引入中國,結果就在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滿街滿巷都是桑塔納。當時該公司有一個廣告宣傳金句:「擁有桑塔納,走遍天下都不怕。」那時在中國,擁有桑塔納,就如同擁有最大的奢侈品。你看《繁花》的寶總也是坐著桑塔納出場,就知道這款車當時有多流行。

「40年河東,40年河西」,到2023年11月,桑塔納全國單月只賣出一架車,一代神車,退出歷史舞台。而外國品牌汽車,亦由炙手可熱,變成為受人冷待。

中國在2015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車市場。新能源汽車的造車勢力開始在全球掀起巨浪,但中國並沒有關閉國門,一方面宣布將進口汽車的關稅,由25%降至15%,另一半方面又在2018年對新能源車先行解禁,容許外資獨資經營。

在中美貿易戰開打的前夕,中國在2018年大手筆放了美國的特斯拉到上海建超級工廠。當時即使內地都有不同意見,認為既然美國這樣和中國開打貿易戰,毫無道理地打壓華為的手機,為何中國還要讓特斯拉在中國造車賣車?

後來的發展證明,中國是經過深思熟慮,才作出這個決策。特斯拉在上海設廠,周邊就建起數以百種電動車零部件企業,這些企業不單支持了特斯拉造車,亦支持了國內的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傳統的燃油車配件複雜,中國即使追趕都需要很長時間。而電動車結構簡單,主要是電池和發動機,這就給了中國一個彎道超車的天賜良機。

2017年上汽通用生產的美資品牌汽車,仍然在中國創下200萬輛的最高年銷量,這是美國通用汽車1997年進入中國內地以來最好的成績。但7年後的今天,通用在中國內地的銷售已經急速崩塌,在內地生產通用的兩大車廠都傳出裁員的消息。

中國在2022年全面放開所有汽車業的外資投資限制。中國在2023年超越日本,成為全世界汽車出口量最多的國家。

如果有人問起三中全會的精神,其實關鍵仍然是進一步改革開放。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故事,就是中國產業有弱到強的故事。美國如今走回頭路,用關稅壁壘保護自己的產業,這條路在歷史上未見過成功例子,相信這一次也不會例外。而國家在服務業進一步推出重要的開放舉措,亦為包括港資在內的海外商人,帶來投資的新機遇。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