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最新研究:恐龍滅絕或與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有關 恐來自外太陽系

大視野

最新研究:恐龍滅絕或與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有關   恐來自外太陽系
大視野

大視野

最新研究:恐龍滅絕或與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有關 恐來自外太陽系

2024年08月20日 10:20 最後更新:11:33

最新研究表明,約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最新研究分析這些碎片,推測這些小行星可能來自比木星更遠的外太陽系。

地球化學家:來自太陽系邊緣的射體決定了恐龍的命運

據路透社報導,德國科隆大學的地球化學家費希爾-戈德(Mario Fischer-Gödde)是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他直言:「來自太陽系邊緣的射體決定了恐龍的命運。」

撞擊地球的或高碳含量的C型小行星

科學家分析了碎片的成分,推測撞擊地球的可能是高碳含量的碳質小行星,也就是C型小行星。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新研究排除了撞擊體是彗星或者含有碎片的黏土層是由火山活動形成的假設。

在白堊紀末期,一顆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在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撞出了直徑約180公里、深約20公里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這些黏土層中含有豐富的銥、釕、鋨、銠、鉑、鈀等金屬物質,這些物質在地球上非常罕見,但在小行星中很常見。

科學家集中研究金屬物質「釕」

科學家專注於研究金屬物質「釕」,他們將注意力放在了黏土層中「釕」的同位素比值上,這種比值與其他已知的碳質小行星相符。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地質科學家戈德里斯(Steven Goderis)是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他解釋說,「釕」之所以特別有用,是因為黏土層的同位素特徵幾乎完全由撞擊體的「釕」組成,而「釕」的同位素組成可以用來區分內外太陽系的物質。

繁體改寫

導致撞擊可能原因:小行星在外太陽系形成後可能向內遷移

費希爾-戈德表示,小行星在外太陽系形成後可能向內遷移,成為火星與木星之間主要小行星帶的一部分,直到不知何故向地球衝來,這可能是導致撞擊的原因。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他指出,所有落在地球上的隕石都來自小行星帶,是C型和S型小行星的碎片,因此結束白堊紀的小行星「似乎最有可能來自小行星帶」。然而,在比海王星更遙遠的地區,如古柏帶和歐特雲,也存在許多天體,但對這些天體的組成情況人們「基本上還不太清楚」。

往下看更多文章

香港首次發現恐龍化石屬白堊紀時期 10.25文物探知館展出

2024年10月23日 19:24 最後更新:23:38

香港首次發現恐龍化石,地點位於香港東北水域赤洲。發展局表示,專家初步認為化石屬白堊紀時期,距今約1億4500萬年前至6600萬年前,將進一步研究,以確認恐龍種類。

古脊椎所專家於赤洲採集化石樣本。古蹟辦圖片

古脊椎所專家於赤洲採集化石樣本。古蹟辦圖片

恐龍化石25日起在香港文物探知館向公眾展出。為便利後續在赤洲進行的考察、發掘和研究,當局即日起封閉船灣郊野公園內的整個赤洲島,直至另行通知。

香港首次發現的恐龍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首次發現的恐龍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當局預計年底開放予市民現場觀看專家清修化石和觀賞已清修的化石,亦會策劃展出化石的長遠安排。

從赤洲採集含恐龍骨骼化石的岩石標本。古蹟辦圖片

從赤洲採集含恐龍骨骼化石的岩石標本。古蹟辦圖片

發展局古物古蹟辦事處在3月接獲漁護署通知,赤洲的沉積岩可能含有疑似脊椎動物化石後,發展局隨即邀請古脊椎所的專家來港野外考察、化石樣本研究,以及建議管理方案和商議後續工作。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是次發現為香港古生態研究提供新證據,意義重大。

古物古蹟辦事處網站圖片

古物古蹟辦事處網站圖片

另外,發展局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簽署《關於深化地層古生物及史前時期遺址領域交流與合作的框架協議》,以開展古生物、古人類及舊石器遺址的科學研究、樣本整理和鑑定、培訓、交流等多方面的合作。雙方在協議下首個合作項目就是研究在赤洲發現的恐龍化石。

在赤洲發現的恐龍化石。古蹟辦圖片

在赤洲發現的恐龍化石。古蹟辦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