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最新研究:恐龍滅絕或與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有關 恐來自外太陽系

大視野

最新研究:恐龍滅絕或與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有關   恐來自外太陽系
大視野

大視野

最新研究:恐龍滅絕或與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有關 恐來自外太陽系

2024年08月20日 10:20 最後更新:11:33

最新研究表明,約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最新研究分析這些碎片,推測這些小行星可能來自比木星更遠的外太陽系。

地球化學家:來自太陽系邊緣的射體決定了恐龍的命運

據路透社報導,德國科隆大學的地球化學家費希爾-戈德(Mario Fischer-Gödde)是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他直言:「來自太陽系邊緣的射體決定了恐龍的命運。」

撞擊地球的或高碳含量的C型小行星

科學家分析了碎片的成分,推測撞擊地球的可能是高碳含量的碳質小行星,也就是C型小行星。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新研究排除了撞擊體是彗星或者含有碎片的黏土層是由火山活動形成的假設。

在白堊紀末期,一顆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在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撞出了直徑約180公里、深約20公里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這些黏土層中含有豐富的銥、釕、鋨、銠、鉑、鈀等金屬物質,這些物質在地球上非常罕見,但在小行星中很常見。

科學家集中研究金屬物質「釕」

科學家專注於研究金屬物質「釕」,他們將注意力放在了黏土層中「釕」的同位素比值上,這種比值與其他已知的碳質小行星相符。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地質科學家戈德里斯(Steven Goderis)是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他解釋說,「釕」之所以特別有用,是因為黏土層的同位素特徵幾乎完全由撞擊體的「釕」組成,而「釕」的同位素組成可以用來區分內外太陽系的物質。

繁體改寫

導致撞擊可能原因:小行星在外太陽系形成後可能向內遷移

費希爾-戈德表示,小行星在外太陽系形成後可能向內遷移,成為火星與木星之間主要小行星帶的一部分,直到不知何故向地球衝來,這可能是導致撞擊的原因。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他指出,所有落在地球上的隕石都來自小行星帶,是C型和S型小行星的碎片,因此結束白堊紀的小行星「似乎最有可能來自小行星帶」。然而,在比海王星更遙遠的地區,如古柏帶和歐特雲,也存在許多天體,但對這些天體的組成情況人們「基本上還不太清楚」。

澳洲昆士蘭發現在一塊化石上有66個恐龍足印,專家推斷來自47隻恐龍,可追溯至約2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早期。這是其中一塊在澳洲發現恐龍足印最密集的化石。

23年前就已挖出

據報導,礦工在2002年挖出這塊佈滿三趾腳印的石板並將其送給學校,但校方認為這可能只是一塊複製品,就將其放置在校園裡。

觀看影片

或是草食性恐龍

直到研究人員在該地區找恐龍化石時,校方才邀請古生物學家羅米裡奧(Anthony Romilio)檢查那塊石板。他以3D影像等技術研究,指出相關恐龍有3隻腳趾、腳長15至50厘米,體型細小,步速少於每小時6公里,估計是草食性的Anomoepus scambus恐龍,足印可能是沿着或跨過水域時留下。​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官網圖片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官網圖片

有66個足跡

據報導,這塊表面面積不足1平方米的石板上,共發現了66個足跡。羅米裡奧表示,石板上的恐龍腳印可追溯至約2億年前的侏羅紀早期。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官網圖片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官網圖片

堪稱澳洲有記錄以來恐龍足跡最集中的區域之一

他感歎道,「這裡堪稱澳洲有記錄以來恐龍足跡最集中的區域之一,但如此重要的化石竟被忽視多年。」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