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台神秘無人潜艇頻現身 專家:水平有限 缺最核心智能化作戰能力

博客文章

台神秘無人潜艇頻現身 專家:水平有限 缺最核心智能化作戰能力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台神秘無人潜艇頻現身 專家:水平有限 缺最核心智能化作戰能力

2024年11月04日 16:04 最後更新:16:14

台軍推進自製潜艇項目,由台灣「中科院」研製的一款「慧龍」號無人潜艇最近也動作不斷,疑為無人攻擊潜艇做準備。

台灣媒體稱,該潜艇屬於極為機密的項目,今年8月才首度曝光,但此後就頻頻亮相。台灣《自由時報》2日透露,它已經在最近的海試中完成了重型魚雷的發射試驗以及配套的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測試,「將為台軍打造的未來水下艦隊奠定重要基礎」。

據台灣中時新聞網介紹,該潜艇屬於台灣「中科院」研發代號「慧龍項目」的水下無人載具,實際排水量超過200噸而非外界傳聞的100噸。該無人潜艇從去年12月就開始測試,預計要花1年時間測試,今年8月它在蘇澳港測試時被民眾拍到,才讓這項極為機密的計劃首度曝光。據了解,這種無人潜艇的優點包括使用電力驅動,非常安靜,且體積小,不易被發現,無人操控是未來水下武器發展的趨勢。

在船塢中的「慧龍」號無人潜艇魚雷發射管清晰可見

在船塢中的「慧龍」號無人潜艇魚雷發射管清晰可見

島內媒體刊發的照片顯示,「慧龍」號無人潜艇採用顯眼的紅白塗裝,長約30米,寬約3.6米,外形如同微型潜艇,艇體上方有類似潜艇帆罩的裝置,艇體前部有兩部魚雷發射管,可以發射533毫米重型魚雷,「潜艇的各項功能可說一應俱全,未來它還規劃從魚雷發射管施放小型無人潜航器,可對敵方目標進行監控鎖定及攻擊」。台灣《自由時報》稱,近年來台軍强調「以創新不對稱作戰思維,發揮聯合戰力,未來將投入空中、水面與水下等無人載具科技研究」。知情人士透露,儘管目前「慧龍」號潜艇的主要任務是充當台灣自製潜艇的偵搜裝備水下測試平台,但在階段性研發完成後,未來將在其基礎上進一步研製無人攻擊潜艇。

報道還提到,「慧龍」號潜艇已進行了多項海試課目,包括以「慧龍」號無人潜艇發射德制SUT重型魚雷,成功驗證「中科院」自製魚雷發射管的性能已達標。同時「中科院」在日前舉辦的「台灣新創技術博覽會」上展示了「氫能燃料電池運用」研發成果,該系統已經安裝至「慧龍」號無人潜艇上測試並「初步驗證其效能」。

按照台海軍的規劃,除了正在海試的原型艇「海鯤」號外,後續還將再建造7艘改進型號,並搭配多項台灣自製的武器系統和裝備。《自由時報》透露,雖然「慧龍」號不會成為台灣首艘軍用無人攻擊潜艇,但它是台灣首度研製具「作戰潜力」的水下無人潜艇,經驗寶貴,將成為島內新一代軍備研製的重要參考,例如「慧龍」號無人潜艇上測試的諸多技術都將用於台灣自製潜艇上。

台灣《上報》稱,台灣海軍此前在發展潜艇時非常糾結。因為台灣海峽平均水深只有60米,特別是澎湖群島西南方的台灣淺灘,面積接近台灣本島的1/4,其海水深度更淺,有一部分區域甚至不到10米,連大型船隻都有可能會擱淺,更不用說潜艇了。因此台軍內部長期以來認為潜艇在台海作戰中難以發揮戰力。「再加上台灣很難直接引進潜艇這種戰略性武器,導致有很長一段時間,台灣對於發展潜艇意興闌珊」。

報道透露,即便在台灣下定决心推進自製潜艇計劃後,在發展中型潜艇還是小型艦艇方面依然猶豫了很久。台灣海峽的地形環境更適合1000噸級甚至更小的小型潜艇活動,台灣海軍現役的「劍龍」級潜艇噸位偏大,水下行動時容易暴露。但按照台海軍的規劃,未來這些潜艇需要在台灣海峽的水下長時間待命,「準備伏擊解放軍攻台艦隊」,而小型潜艇所能携帶的魚雷與補給都非常有限,潜航持續力也較差,無法長期埋伏於水下,作戰半徑更受限。

因此報道認為,「慧龍」號無人潜艇的出現,為台灣海軍提供了全新的選擇。這種機動靈活的無人潜艇遠比小型常規潜艇更容易隱藏在台灣海峽,而且它的造價較為便宜,方便建造更多的數量,不只是分散戰損風險,還能多處埋伏。同時這種無人潜艇不需要上浮補充空氣和飲水食物等,更適合長時間水下待命。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台灣媒體披露,台軍著手規劃的水下無人平台研發計劃將參考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研發的「蝠鱝」無人潜艇設計,同時不限於自行研製,而是採用「多渠道取得所需技術」。島內媒體稱,台灣民進黨籍「立委」陳冠廷不久前與日本眾議員鈴木英敬討論過强化雙方在水下無人潜艇方面的合作。報道稱,日本政府規劃在2030年年底前達到「水下無人載具」産業化的目標,日本防衛省防衛裝備廳在今年也首度公開展示超大型無人水下載具(XLUUV)雛形,它由三菱重工製造,其實就是無人潜艇。鈴木英敬是日本國會「無人機航空普及、利用促進議員聯盟」的一員,他與陳冠廷會談時表示「期待雙方未來能合作水下無人載具項目」。

進行海上測試的「慧龍」號無人潜艇

進行海上測試的「慧龍」號無人潜艇

除了「慧龍」號無人潜艇外,台灣「中科院」還在研製代號「快奇項目」的無人攻擊艇項目,預訂2024年到2025年建造4艘原型艇。「中科院」此前研製的「勇武項目遙控靶船」就有發展為無人自殺攻擊艇的潜力,它可配合相關無人水上載具項目,擴充雷達、武器、聲呐等模塊,以執行近岸防衛、攻擊、獵雷、偵潜等任務。同時台軍也在大力推進與民間廠商的合作,利用這些企業研製的水下滑翔機和無人潜航器,發展半潜式自殺攻擊武器,「以快速取得成果並累積經驗」。

美國「動力」網站也注意到台灣頻繁展示「慧龍」號無人潜艇的舉動,但對於該潜艇的實際效果並不看好。報道稱,台軍水下艦隊的理論將以先進常規潜艇為基礎進行「不對稱」作戰,在「慧龍」號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無人作戰潜艇也可能會執行發射魚雷或布設水雷等任務。「台灣官員曾大膽表示,潜艇將是台軍的『戰略威懾』,可以維持通往太平洋的『海上生命綫』。但考慮到解放軍海軍擁有至少60艘各型潜艇,並在快速推進新型潜艇的研發和建造工作,台灣方面的雄心壯志似乎就不那麽現實了。」同時報道還提到,解放軍海軍也在不斷探索無人潜艇和無人水面艦艇的作戰,「在潜在的衝突中,無人潜艇和載人潜艇都將成為解放軍海軍的主要目標,解放軍日益增强的反潜戰能力將優先針對這些目標。」

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中國專家表示,台軍近年來在美國的鼓動下,試圖大力發展無人潜艇、無人潜航器和自殺式無人艇等各種無人裝備作為對抗解放軍的「不對稱」戰力。但受限於台軍的技術能力,這些設備的整體技術水平相當有限。

專家表示,無人潜艇的最大技術難點並不在於平台本身,實現基本的水下航行或發射魚雷都不是難事,如何實現無人化作戰才是關鍵。在此方面,台軍還處於初級階段。島內媒體披露,即便是相對簡單的自殺式無人艇,台灣「中科院」也遭遇一系列技術困難。例如「中科院」研製的無人攻擊艇僅艇體單價就超過2.5億元新台幣,相當於烏克蘭同類設備的8倍。更重要的是,「遙控自殺式無人艇除了要具備跳頻式抗干擾系統與衛星導航系統之外,本身也要配備通過傳感器實現自主避障的航行系統,還要具備鎖定目標後的終端導引並自動化執行精確攻擊目標的能力,其複雜程度不小;台軍還設想控制200艘無人艇同時攻擊,不可能是一對一操控,而是借助人工智能管理系統展開大規模協同攻擊,這些都不是其强項。」

專家表示,由於無綫電波在海水中傳播時會急劇衰减,而無人潜艇受噸位限制,所能搭載的接收設備和傳感器較為簡陋,因此水下通信和遠程遙控指揮問題更為突出,這就要求它必須具備更高的智能化能力。美國海軍在無人艦艇領域發展多年却遲遲未能投入實戰,就正是遭遇到這個問題。由於台軍在相關領域的技術積累明顯薄弱,因此「慧龍」號無人潜艇還缺乏最核心的智能化作戰能力。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遼寧艦、山東艦「同框」,首次開展雙航母編隊演練,引來大量海內外關注。根據中國官方於10月31日發布演練照片中,美國著名軍事新聞網站《戰區》(The War Zone,TWZ)當天指,除兩艘航母及至少11艘其他船艦外,解放軍也展示了快速發展的艦載機部隊,並推測升級後的殲-15B和殲-15D這兩款戰鬥機很可能已經服役。

報道指出,從演練照片來看,有12架殲-15戰鬥機組成空中編隊在船艦上空飛行,同時,山東艦的甲板上出現了另外18架殲-15戰鬥機,而遼寧艦上則出現了至少2架殲-15戰鬥機。在這些戰鬥機中,至少有15架是殲-15的改良版即殲-15B和殲-15D。

有12架殲-15戰鬥機組成空中編隊上空飛行,山東艦甲板有另外18架殲-15戰鬥機,而遼寧艦上則出現了至少2架殲-15戰鬥機。

有12架殲-15戰鬥機組成空中編隊上空飛行,山東艦甲板有另外18架殲-15戰鬥機,而遼寧艦上則出現了至少2架殲-15戰鬥機。

《戰區》也引述網友所發推文圖片,形象化地指出了這些戰鬥機的分佈:在空中編隊中,除3架殲-15常規機型,還有9架殲-15B;在遼寧艦上,有2架殲-15常規機型;而在山東艦上,除12架殲-15常規機型,還有至少4架殲-15B和2架殲-15D。

「戰區」介紹指出,殲-15常規機型使用的是短距起飛攔阻著艦(STOBAR)的艦載機起降方式,而比其更為先進的殲-15B,採用的則是彈射起飛攔阻著艦(CATOBAR)。

在航母甲板上的殲-15戰鬥機。

在航母甲板上的殲-15戰鬥機。

殲-15B的性能遠超早期的殲-15和殲-15A,其彈射起飛攔阻著艦功能首先在殲-15T原型機上進行了測試,該原型機增設了加強型前起落架和配套的彈射發射桿。殲-15B還配備了新型主動相控陣(AESA)雷達(位於顏色較深的雷達罩下,沒有空速管)和更現代化的座艙。雖然大多數殲-15B仍沿用經過驗證的AL-31F發動機,但該機型也已採用國產WS-10渦輪扇發動機進行測試。

相較於數量較多的殲-15B,出現在山東艦艦島附近的2架殲-15D可能沒那麼容易被發現。報道稱,殲-15D大致上和美國的EA-18G「咆哮者」電子戰飛機相似,但可能還具備二次打擊能力。

有報道稱,殲-15D原型機於2016年末首飛。與陸上版本的殲-16D類似,此型號的特點是在翼尖安裝了大型電子戰吊艙,並移除了標準紅外線搜尋與追蹤(IRST)感測器以及機砲。機身周圍還配備了額外的拱形天線和刀型天線,機翼下方和機身下部還可掛載更多電子戰吊艙。

《戰區》報道認為,殲-15B採用的彈射起飛攔阻著艦,為解放軍在未來航母發展建設中提供了經驗,從福建艦開始,這艘中國航母配備了電磁飛機發射系統(EMALS),這仍是一項相對較新且複雜的技術。

遼寧艦、山東艦首次同框,開展雙航母編隊演練。(央視軍事)

遼寧艦、山東艦首次同框,開展雙航母編隊演練。(央視軍事)

同時,殲-15B和殲-15D顯然也可以採用短距起飛攔阻著艦,這也為遼寧艦和山東艦提供了比原先艦載機機型更先進的戰鬥機。

報道還提到,雙座型殲-15S戰鬥機,以及未來可能會被命名為殲-17的戰鬥機。報道認為,從長遠看,具備彈射起飛攔阻著艦能力的殲-15以及其他新型艦載側衛系列戰機,可能是解放軍向更先進能力邁進的過渡機型,而這些更為先進的能力將由隱形戰鬥機殲-35提供。

除了航母和艦載機,《戰區》還從演練照片中觀察到了一個擴大的水面艦艇編隊,其中包括多種水面作戰艦艇和支援艦艇,可確認的有3艘055型驅逐艦、4艘052D型驅逐艦、1艘054A型護衛艦以及2艘901型補給艦。報道最後總結道:「最新照片展示的中國海軍雙航母編隊以及不斷增強的艦載機空中實力,再次表明中國海軍力量不斷擴大,特別是其穩步增長的航母力量」。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