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以基建振興經濟 北都發展有蹺妙

博客文章

以基建振興經濟 北都發展有蹺妙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以基建振興經濟 北都發展有蹺妙

2025年02月10日 15:50 最後更新:16:14

本月底,一年一度的財政預算案即將發表。面對千億元財赤的壓力,坊間有聲音質疑政府, 是否應該暫緩尚待推展的多項新發展區、運輸系統等基建工程,以降低公共開支,尤其是佔香港土地三分之一的北部都會區,其中涉及科創、物流、住房、教育、商貿等多個產業的用地開發,無疑需要大量財政投入。

誠然,繼續投資大型基礎建設在短期內會增加財政負擔;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基建投資能創造就業、改善民生、帶動消費,刺激經濟,從而增加財政收入,緩解財政壓力。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也強調在社會經濟衰退時期,政府應透過基建投資推動經濟復甦;完善的基礎設施不僅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還能為長遠的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放眼歷史,無論是內地還是西方社會,都曾有以基建振興經濟的成功先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期,中國經濟快速下滑,出口呈負增長,大批工人面臨失業。鑑於此,當年國務院推出了4萬億人民幣的經濟刺激計劃,將資金投放到鐵路、公路、機場和城鄉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如此大額的基建投資促進了原材料行業的需求,同時為建築等行業提供了數千萬個工作崗位,更帶動了社會資本的參與。短短九個月時間,社會投資增長了33.4%,這些鐵路項目和水利電網工程也大大改善了中國的交通和物流網絡,時至今日仍在發揮作用,可謂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網絡圖片)四萬億計劃的投資結構

也看西方的例子:在上世紀30年代初,由於泡沫經濟破裂和戰後賠款等因素,美國和德國都分別陷入了經濟大蕭條。當時的美國羅斯福總統推出「新政」,以公共工程計劃為核心,發行國債投資田納西水利工程等基礎建設,公共工程局亦支出33億美元給私人公司來建設34,599項工程計劃。許多失業民眾進入由政府資助的公共計劃崗位,因而刺激了國民的產出和消費,解決了美國的經濟危機。同樣地,德國的政府也大力推動高速公路建設,使德國的公共投資增長了13倍多。至1936年,德國的工業產量幾乎增加了1/3,失業人數也減少60%以上。

(網絡圖片)羅斯福簽署新政

回望香港,過去我們也曾經歷多次社會經濟危機,值得我們吸取經驗。80年代尾90年代頭,市民對回歸出現了信心危機。當時政府隨即制訂了《港口及機場發展策略》,宣佈興建新機場及相關配套設施等香港機場核心計劃。香港機場計劃的大幅投資,大大增加了市場信心,也為香港吸引了多個領域的企業的投資,帶動樓市、股市繁榮,反過來大幅增加港府的財政收入。所謂「有危就有機」,正是面臨最困難的關頭,政府才能更有破釜沉舟的魄力,大刀闊斧地推進重大工程和改革;我們才得見新機場和東涌新市鎮的落成,使香港成為地區空運樞紐,大嶼山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景點。

(網絡圖片)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十大建設示意圖

要克服財政困難,還需要政府各部門胼手胝足,共渡時艱。歷史上面對財政緊張,政府曾經歷過不只一次削減15%經常開支的情況。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政府有些工序已經過時,例如打字員等工序可由電腦科技替代;亦有些崗位長期空缺,但不影響政府日常運作。因此,當局可從精簡架構和運用新科技入手,適當凍結、合併和替代一些不必要的公職人員崗位。但是,一般來說,公務員沒有清晰指令,是不會無風起浪的。正如特首所言,施政要「以結果為目標」,所以,特首或財政司司長必須定出節省經常開支的目標,讓各部門首長按各自的情況,發揮高級公務員的聰明才智,相信能夠各顯神通,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效率。此舉在歷史上曾經成功做過,就一定可以做得到!

所謂「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在未來一段時期面臨的財政壓力的情況之下,北部都會區的不但不應被擱置,反而有望成為扭轉財政逆境的轉機。不過,由於發展北都所需投資額度巨大,加上國際地緣政治環境不甚穩定,北都的基建投資亦需有取捨、有技巧地進行。在財政預算有限的情況下,當局的取捨應該不離兩個原則。 第一,應發展經濟和社會效益回報效率較高的產業。北部都會區的最終落成,起碼還需十年時間。但振興經濟急不容缓。因此,正如運輸及物流局長陳美寶女士在報導中指出,政府需細化建設規劃,就工程項目排優次,並壓縮工程開支。政府應以創新思維,合理地折牆鬆綁,篩選出適宜在短期內啟動之項目,例如交通網絡、低空經濟、碳捕集等產業,以求儘快產生效益。

第二,就是不忘發展北都的初心,必須著力於科技創新的基礎建設。科創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引擎,打造北都成為國際化的科創中心,關係到香港能否突破產業不夠多元,及部份施工方法因循守舊的瓶頸。加上科創成果落成後,又可以反過來將這些智慧化技術應用到後續的基建進程中,以更少成本達成更高效率。綠色科技在基建上的運用,更可以從源頭上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在日後有足夠人力物力進行大規模生態保育之餘,環保基建反而可成為開發中循序漸進的措施。

(網絡圖片)新田科技城規劃圖

另外,鑑於北部都會區的發展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可幫輕政府的財政壓力。當局可以資金和政策扶持作為引導,鼓勵業界和社會資本共同參與;亦可通過發行債券等融資方式,吸引海內外投資者為北部都會區的建設注入活力。不過,由於當前國際地緣政治格局持續波動,在此過程中,也須加強風險管理的意識,尋找安全、可靠的投資者合作,以保障項目的穩健推進。同時,必須在保持國際專業水平的前題下,強化所有工程的效率及領先施工方法,包括工程技術、造價、財務安排及進程之監察,以保障基建之投資物有所值。近年來,國家科技實力矚目,又始終堅定地支持香港發展科創產業。因此,在北部都會區的建設過程中,積極探索與內地的合作模式,不僅能為基建規劃帶來豐富的經驗與資源,還能進一步促進大灣區的產業鏈融合,孵化更多科創成果,成就「科技強港」的未來發展前景。

參考資料:

管濤:從兩年「四萬億計畫」說起

https://finance.sina.cn/zl/2024-10-15/zl-incsqtkc1435599.d.html?from=wap 

羅斯福新政

https://zh.wikipedia.org/zh-hk/罗斯福新政 

希特勒讓600萬失業工人重返崗位,首創高速公路,研發大眾汽車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BI5J2NB0550A704.html 

衛奕信「玫瑰園計劃」對香港歷史影響深遠

https://www.ourchinastory.com/zh/1380 

千億財赤│公務員減薪?共度時艱早有先例!曾3年減6%節省百億元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81781?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財赤下優先 北都公路2028動工 縮隧道段省成本 採新技術勘查費7億慳四成

https://news.mingpao.com/pns/%E8%A6%81%E8%81%9E/article/20250124/s00001/1737654853060 




持續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女士自北京公幹回來,轉達港澳辦夏寶龍主任對香港的關注,特別提到香港應該重視獨特的海洋資源,必須要推陳出新,發展海岸和海島旅遊。這幾句話,可以說是仙人指路,也可以說是對特區政府的當頭棒喝。近期政府大力鼓勵市場研究並發展低空經濟,卻未見推出政策或想法,如何結合香港地形上的特殊優勢,配合低空經濟的發展,來將香港「無處不旅遊」 的概念好好發揮。

日前,政府公佈首批「低空經濟監管沙盒」的38個試點項目結果,涵蓋物流配送、公共服務和科研應用等領域,卻未見與旅遊相關的項目。其實,維多利亞港是全球三大天然深水良港之一(另外兩個是美國的三藩市灣和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港),具備航運和觀光價值,有極大的潛質發展成為旅遊熱點。業界曾有人向政府建議將維港上空打造成低空賽道,承接低空飛行賽事,但當年政府反應冷淡。日前,國泰航空客機低飛越過維港,吸引不少市民留影,視頻更在社媒上瘋轉;若在海港上舉辦刺激的低空飛行賽事,例如Air Race X 或Air Race E等,必定能吸引世界各地觀眾前來觀賽。

Air Race X 系列賽事(網絡圖片)

Air Race X 系列賽事(網絡圖片)

「紅牛空中競速賽」(2003-2019)和日益壯大的 Air Race X「X空中競速賽」系列賽是享譽全球的低空賽事,都是在海港上的低空進行的運動,均為主辦城市創造巨大的經濟收益。在紅牛飛行比賽的鼎盛時期,賽事可為主辦城市創造超過一億美元的經濟收益,吸引各大知名品牌以百萬元為單位的賽事贊助,更帶動當地高端旅遊業發展,5天的賽程為當地旅遊業帶來18,000個過夜房間生意。

本來,啟德機場搬遷之後,舊跑道是維港低空飛行賽起飛場地的良好選擇。過去啟德機場因其跑道建在人口密集的城區內,成為聞名的全球航空地標,極具歷史與觀光價值,也符合低空飛行賽至少1000公尺的跑道和2.5 公里 ×1.5 公里區域內無障礙物和建築的要求。其坐落維港畔,跑道及兩岸可以容納大量觀眾;在此舉辦飛行賽亦不會阻礙赤鱲角機場的運作。啟德隣近香港的酒店,旅遊,消費區,在這裹舉辦飛行賽事,定能吸引不少高消費旅客及賽事團隊,带動整體旅遊經濟。

啟德機場舊照片(網絡圖片)

啟德機場舊照片(網絡圖片)

獅子山下的啟德機埸,離九龍城區僅一路之隔,是世界上飛機升降最具挑戰性的跑道之一。可惜,過去二十多年,啟德機場的重建規劃,並沒有創意地利用這跑道獨有的歴史和特性,製造更好經濟機會。在近年政府的政策文件中,多次強調要落實「無處不旅遊」的理念。所謂「無處不旅遊」,正是要根據土地的地理位置、周圍環境和歷史背景,作有特色的規劃與建設,打造香港品牌。現時在啟德建成體育園和郵輪碼頭固然是好,但在原跑道上建設的公園、休憩區等,卻不是必然要選址於此。持續智庫研究員現場觀察後發現,原先的3,390公尺跑道,如今大多數被闢作休憩用地,或已經成為建築地盤,而並非保留作特色產業用途。

啟德機場跑道舊址變作工地(持續智庫研究員攝)

啟德機場跑道舊址變作工地(持續智庫研究員攝)

雖然,啟德沒有留下一條1,000公尺的跑道給定翼飛機起飛及降落,但是,有志者事竟成。如果我們要有「創新旅遊項目」作為結果, 就可以將發展「海灣低空飛行比賽」定為目標;有了目標,以我們靈活的腦袋,一定可以辦得到。夏主任曾經給香港一個錦囊,就是「破局創新」。我們儘管投石問路,「因地制宜」,探索一下可行方案。

活用啟德

「紅牛空中競速賽」和「X空中競速賽」等競技賽事固然是最精彩,但用的都是定翼飛機,對跑道的要求也最高。然而,隨著行業賽事發展,低空飛行器的種類日益繁多。例如近年的Airspeeder「空中賽車」聯賽,則是採用四旋翼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該種飛行器對於跑道的要求就較為靈活,大多数設計無需跑道,僅需搭建垂直起降平台;即使需要短距滑跑(如Lilium Jet),也僅需 50-100米短跑道輔助過渡飛行即可。飛行器可通過無人或載人駕駛,以極高的靈活性在空中競速,時速可達 120 公里/小時以上。在2022年的賽事中,除了現場觀眾,Airspeeder通過直播平台吸引了超過 100,000 名線上觀看。據市場估計,每一場 Airspeeder賽事的直接經濟影響可達數百萬美元。

First Airspeeder eVTOL race (網絡圖片)

First Airspeeder eVTOL race (網絡圖片)

啟德機埸跑道舊址鄰近維多利亞港,目前建成了不少休憩公園,十分適合並能夠開展eVTOL飛行器的賽事。當局可考慮作規劃設計,衡量如何活用啟德,承辦Airspeeder等國際性低空飛行比賽,相信我們的美麗海港能夠容納並吸引大量外地旅客前來觀賽。相比於傳統特技賽事的飛行器,eVTOL 飛行器多用電力,因此,此類賽事更加環保和安全,是高密度城市舉辦低空賽事的理想選擇。現時,國家在動力電池和電驅系統等領域已擠身國際前列,更可提供機會,讓香港與內地的『大疆』(無人機)和『商湯科技』(人工智能)等科企合作,將科技生態系統融入賽事和營運中。

 聯動海灣

香港的海灣資源豐富,惟眾多海灣和島嶼並未能充分開發利用。大嶼山迪欣湖和不少離島空域較開闊,正適合作為低空賽事的場地。除了舉辦eVTOL飛行器的賽事之外,要利用如此優越的海灣和空域進行其他需要長跑道的飛行賽事,也是不無可能。香港赤鱲角機場是全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 是否仍可以容納比賽的飛機在機場升降,是值得研究的。俗話說,「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我們也何妨設想一下,在離島上設置臨時跑道,通過壓實和平整草地或泥土區域,和鋪設模組化跑道板或墊子,完善賽事所需的基礎設施;甚至可以考慮修築足夠寬闊的海堤,延伸出海面作為賽道。不少低空賽事如水上飛機競賽(Seaplane)利用水體作為比賽場地,正好可以發揮海灣優勢,海陸空聯動,推動低空娛樂活動的發展。

水上飛機競賽(Seaplane)

水上飛機競賽(Seaplane)

放眼石崗

可能很多人都已經忘記,香港除了舊啟德和赤鱲角,還有一個石崗機場。位於元朗的石崗軍用機場並非不可外借。在上世紀70、80年代,中國香港小型賽車總會(KAOHKC)就曾在此舉辦27次國際小型賽車格蘭披治賽;雖然石崗機場現時由駐港部隊使用,但亦會在某些時段借予香港飛行總會作小型飛機訓練。石崗機場基礎設施完善,其1,400米的跑道已能夠滿足輕型運動飛機(LSA)等特技飛行器200-400米跑道長度的要求。香港面積不大,選手駕飛行器從石崗飛往維多利亞港上空,進行賽事及表演,也實屬方便;還可以讓石崗機場附近的觀眾欣賞起飛,而維港兩岸的觀眾則可全情投入精彩激烈的競技之中,可謂一舉兩得。該類賽事近年在四川等地已有舉辦經驗,在一年舉辦一两次的情況下,相信石崗機場是一個可行的選擇。當然,當局需要與駐港部隊磋商,「拆牆鬆綁」才能為賽事創造空間。

石崗機場(網絡圖片)

石崗機場(網絡圖片)

這些建議需要有魄力的決策人士過關斬將,解決層層疊疊的政府程序,並與業界良好的溝通,才有機會成事。相信羅局長有擔當、有作為,一定能夠把握機遇,利用香港特有的資源和優勢,發展海灣和賽事經濟,讓香港大眾引以為傲。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