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管理創新拆牆鬆綁 提速推動北都發展

博客文章

管理創新拆牆鬆綁 提速推動北都發展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管理創新拆牆鬆綁 提速推動北都發展

2025年03月31日 16:53 最後更新:17:15

上週有兩個交流會,在政府、業界和政界的積極參與下,為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和規劃開創了新局面。無論是週三的立法會前廳交流會,還是週五大公報舉辦的「以國家戰略高度謀進北部都會區發展」研討會,提出的建設性意見都與持續智庫過去數月的政策倡議不謀而合。

創新管理架構、簡化審批流程、中央採購、按實補價和改革短期租約是這兩個會議提出的五項重要舉措,旨在為北部都會區等大型發展項目提速提效。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女士更鄭重提出,在推動發展的事情上,政府將由「監管者」的角色向「促進者」的思維轉變,為香港的土地發展拆牆鬆綁。

更多相片
立法會前廳交流會(資料來源:立法會秘書處)

立法會前廳交流會(資料來源:立法會秘書處)

(網絡圖片)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

(網絡圖片)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

深圳前海(資料圖片)

深圳前海(資料圖片)

劉國勳議員支持按實補價(網絡圖片)

劉國勳議員支持按實補價(網絡圖片)

北部都會區(網絡圖片)

北部都會區(網絡圖片)

立法會前廳交流會(資料來源:立法會秘書處)

立法會前廳交流會(資料來源:立法會秘書處)

創新管理架構

北部都會區將建設大規模的基建、住宅和商業項目,涉及多個部門的協調和運作,具有複雜性。繼《2022年施政報告》宣布後,當局成立了「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統籌北都發展。不過,據代表新界北的立法會議員張欣宇和持續智庫的觀察,都認為「北都辦」現在只做統籌工作,缺乏能作統一決策的話事人和足夠的專業團隊,因此每一個程序仍然要遊走十多個政府部門,並未能有效提速推動發展,也未必能有效、迅速地處理北都發展的種種挑戰。因此,張議員建議當局應該大刀闊斧進行機制上的革新,例如,由司長級的官員坐鎮「北都辦」擔任行政上的實質領導,而非只在「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中遙控。他也建議賦予北都辦相關發展項目的審批權等,既節省政府人手,又減少工程延誤的可能性。

(網絡圖片)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

(網絡圖片)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

與北部都會區一河之隔的深圳前海也是產業先行的新開發區。當時,為加快區域發展,國家發改委賦予其副省級的行政定位和權力,使其在規劃和管理上享有極大的自主權,土地開發可以直接由地區的負責官員作及時的決策和審批,而無需再經各部門層層申報,大大加強了行政效率。這樣的管理改革,值得北都借鑑。

深圳前海(資料圖片)

深圳前海(資料圖片)

簡化審批流程

在過往的基建工程中,審批流程是最繁複的,幾乎佔據工程的三成時間,歷時經年。這種費時、高成本的程序或會令有興趣來香港發展的企業打退堂鼓。在立法會前廳交流會上,喜見發展局局長表示,當局正研究和推出多項精簡審批流程的措施,期望能鼓勵私人市場參與土地的開發和建設。做法是在今年內賦權業界自行認證,容許「認可專業人士」直接對相關項目進行審批,而無需經過政府部門的逐步審批流程。相關部門以抽查作為把關,亦能負起政府監督的責任。其實,香港一向在某些專業領域和行業協會中已經採取自行認證的做法,對提高效率和規範市場水準都有好處。

 中央採購

發展局局長表示,在北都建設階段中,當局將就部分建造環節進行中央採購,為多個項目或部門提供所需的物資和設備,冀能提高採購效率、降低基建成本。不過當局也需進一步完善操作機制的規範,避免阻礙了市場的良性競爭。

按實補價

針對土地行政程序如何拆牆鬆綁,甯漢豪局長則表示當局會研究「按實補價」的概念,即指根據發展商不同發展周期的實際地價或土地用途的價值來補地價,而不是跟從過往做法,發展前期就要按照「最高發展價值」估算來補地價。也是代表新界北的立法會議員劉國勳認為,這種模式更靈活有彈性,令發展商在不同發展周期投資和發展,毋須一次過投放大筆資金,減輕初期的資金壓力,加速項目的啟動,有助北都的多元化產業發展。

劉國勳議員支持按實補價(網絡圖片)

劉國勳議員支持按實補價(網絡圖片)

改革短期租約

另一方面,劉國勳議員建議當局可以延長短期租約的年期。目前短期租約的期限為3-5年左右,無法支持發展商對產業作出長期規劃和發展。當局可參考現有的「特殊用途租契」形式,批出特長租約,例如10年至15年,令產業可確保發展年期的穩定性,計算投資及回報。通過「按實補價」和長期租約的配合,批地具備靈活性和穩定性的雙重保障,同時降低了門檻,相信可以吸引更多中小型發展商和企業參與北都建設,而不僅僅是大型地產商。

放寬土地用途

政府在土地政策和管理方面一向非常保守,以上的五個建議是十分難得的舉措。但是在土地用途的思維上,仍然將「住宅」、「工業」、「商業」、「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等用途分得一清二楚,甚至互相排斥。其實,在科技的助力下,環境條件不再是一成不變,土地用途可以變得更加靈活。因此,當局應藉此管理創新的契機,引進創新的規劃思維,將北部都會區作為多元化土地用途的新示範區,最大化地利用各分區內的土地資源。正如局長提到,研究讓發展地帶的鄉村屋宇進行商業活動或經營飲食、民宿;北都的其他區域也可以在科技的帶動下,釋放發展潛能。例如,利用「魚菜共生」的綠色科技,在工廈中發展都市休閒農業;或在建築物外種植「綠牆」,兼顧發展和環保,代替「圈地保育」的傳統模式。

北部都會區(網絡圖片)

北部都會區(網絡圖片)

相信在當局創新「破局」,和業界積極建言獻策之下,北部都會區定能拆牆鬆綁,為發展商提供更靈活的運作環境,吸引更多投資者和專業人士帶來資金和技術支持,把握時機快速發展。




持續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女士自北京公幹回來,轉達港澳辦夏寶龍主任對香港的關注,特別提到香港應該重視獨特的海洋資源,必須要推陳出新,發展海岸和海島旅遊。這幾句話,可以說是仙人指路,也可以說是對特區政府的當頭棒喝。近期政府大力鼓勵市場研究並發展低空經濟,卻未見推出政策或想法,如何結合香港地形上的特殊優勢,配合低空經濟的發展,來將香港「無處不旅遊」 的概念好好發揮。

日前,政府公佈首批「低空經濟監管沙盒」的38個試點項目結果,涵蓋物流配送、公共服務和科研應用等領域,卻未見與旅遊相關的項目。其實,維多利亞港是全球三大天然深水良港之一(另外兩個是美國的三藩市灣和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港),具備航運和觀光價值,有極大的潛質發展成為旅遊熱點。業界曾有人向政府建議將維港上空打造成低空賽道,承接低空飛行賽事,但當年政府反應冷淡。日前,國泰航空客機低飛越過維港,吸引不少市民留影,視頻更在社媒上瘋轉;若在海港上舉辦刺激的低空飛行賽事,例如Air Race X 或Air Race E等,必定能吸引世界各地觀眾前來觀賽。

Air Race X 系列賽事(網絡圖片)

Air Race X 系列賽事(網絡圖片)

「紅牛空中競速賽」(2003-2019)和日益壯大的 Air Race X「X空中競速賽」系列賽是享譽全球的低空賽事,都是在海港上的低空進行的運動,均為主辦城市創造巨大的經濟收益。在紅牛飛行比賽的鼎盛時期,賽事可為主辦城市創造超過一億美元的經濟收益,吸引各大知名品牌以百萬元為單位的賽事贊助,更帶動當地高端旅遊業發展,5天的賽程為當地旅遊業帶來18,000個過夜房間生意。

本來,啟德機場搬遷之後,舊跑道是維港低空飛行賽起飛場地的良好選擇。過去啟德機場因其跑道建在人口密集的城區內,成為聞名的全球航空地標,極具歷史與觀光價值,也符合低空飛行賽至少1000公尺的跑道和2.5 公里 ×1.5 公里區域內無障礙物和建築的要求。其坐落維港畔,跑道及兩岸可以容納大量觀眾;在此舉辦飛行賽亦不會阻礙赤鱲角機場的運作。啟德隣近香港的酒店,旅遊,消費區,在這裹舉辦飛行賽事,定能吸引不少高消費旅客及賽事團隊,带動整體旅遊經濟。

啟德機場舊照片(網絡圖片)

啟德機場舊照片(網絡圖片)

獅子山下的啟德機埸,離九龍城區僅一路之隔,是世界上飛機升降最具挑戰性的跑道之一。可惜,過去二十多年,啟德機場的重建規劃,並沒有創意地利用這跑道獨有的歴史和特性,製造更好經濟機會。在近年政府的政策文件中,多次強調要落實「無處不旅遊」的理念。所謂「無處不旅遊」,正是要根據土地的地理位置、周圍環境和歷史背景,作有特色的規劃與建設,打造香港品牌。現時在啟德建成體育園和郵輪碼頭固然是好,但在原跑道上建設的公園、休憩區等,卻不是必然要選址於此。持續智庫研究員現場觀察後發現,原先的3,390公尺跑道,如今大多數被闢作休憩用地,或已經成為建築地盤,而並非保留作特色產業用途。

啟德機場跑道舊址變作工地(持續智庫研究員攝)

啟德機場跑道舊址變作工地(持續智庫研究員攝)

雖然,啟德沒有留下一條1,000公尺的跑道給定翼飛機起飛及降落,但是,有志者事竟成。如果我們要有「創新旅遊項目」作為結果, 就可以將發展「海灣低空飛行比賽」定為目標;有了目標,以我們靈活的腦袋,一定可以辦得到。夏主任曾經給香港一個錦囊,就是「破局創新」。我們儘管投石問路,「因地制宜」,探索一下可行方案。

活用啟德

「紅牛空中競速賽」和「X空中競速賽」等競技賽事固然是最精彩,但用的都是定翼飛機,對跑道的要求也最高。然而,隨著行業賽事發展,低空飛行器的種類日益繁多。例如近年的Airspeeder「空中賽車」聯賽,則是採用四旋翼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該種飛行器對於跑道的要求就較為靈活,大多数設計無需跑道,僅需搭建垂直起降平台;即使需要短距滑跑(如Lilium Jet),也僅需 50-100米短跑道輔助過渡飛行即可。飛行器可通過無人或載人駕駛,以極高的靈活性在空中競速,時速可達 120 公里/小時以上。在2022年的賽事中,除了現場觀眾,Airspeeder通過直播平台吸引了超過 100,000 名線上觀看。據市場估計,每一場 Airspeeder賽事的直接經濟影響可達數百萬美元。

First Airspeeder eVTOL race (網絡圖片)

First Airspeeder eVTOL race (網絡圖片)

啟德機埸跑道舊址鄰近維多利亞港,目前建成了不少休憩公園,十分適合並能夠開展eVTOL飛行器的賽事。當局可考慮作規劃設計,衡量如何活用啟德,承辦Airspeeder等國際性低空飛行比賽,相信我們的美麗海港能夠容納並吸引大量外地旅客前來觀賽。相比於傳統特技賽事的飛行器,eVTOL 飛行器多用電力,因此,此類賽事更加環保和安全,是高密度城市舉辦低空賽事的理想選擇。現時,國家在動力電池和電驅系統等領域已擠身國際前列,更可提供機會,讓香港與內地的『大疆』(無人機)和『商湯科技』(人工智能)等科企合作,將科技生態系統融入賽事和營運中。

 聯動海灣

香港的海灣資源豐富,惟眾多海灣和島嶼並未能充分開發利用。大嶼山迪欣湖和不少離島空域較開闊,正適合作為低空賽事的場地。除了舉辦eVTOL飛行器的賽事之外,要利用如此優越的海灣和空域進行其他需要長跑道的飛行賽事,也是不無可能。香港赤鱲角機場是全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 是否仍可以容納比賽的飛機在機場升降,是值得研究的。俗話說,「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我們也何妨設想一下,在離島上設置臨時跑道,通過壓實和平整草地或泥土區域,和鋪設模組化跑道板或墊子,完善賽事所需的基礎設施;甚至可以考慮修築足夠寬闊的海堤,延伸出海面作為賽道。不少低空賽事如水上飛機競賽(Seaplane)利用水體作為比賽場地,正好可以發揮海灣優勢,海陸空聯動,推動低空娛樂活動的發展。

水上飛機競賽(Seaplane)

水上飛機競賽(Seaplane)

放眼石崗

可能很多人都已經忘記,香港除了舊啟德和赤鱲角,還有一個石崗機場。位於元朗的石崗軍用機場並非不可外借。在上世紀70、80年代,中國香港小型賽車總會(KAOHKC)就曾在此舉辦27次國際小型賽車格蘭披治賽;雖然石崗機場現時由駐港部隊使用,但亦會在某些時段借予香港飛行總會作小型飛機訓練。石崗機場基礎設施完善,其1,400米的跑道已能夠滿足輕型運動飛機(LSA)等特技飛行器200-400米跑道長度的要求。香港面積不大,選手駕飛行器從石崗飛往維多利亞港上空,進行賽事及表演,也實屬方便;還可以讓石崗機場附近的觀眾欣賞起飛,而維港兩岸的觀眾則可全情投入精彩激烈的競技之中,可謂一舉兩得。該類賽事近年在四川等地已有舉辦經驗,在一年舉辦一两次的情況下,相信石崗機場是一個可行的選擇。當然,當局需要與駐港部隊磋商,「拆牆鬆綁」才能為賽事創造空間。

石崗機場(網絡圖片)

石崗機場(網絡圖片)

這些建議需要有魄力的決策人士過關斬將,解決層層疊疊的政府程序,並與業界良好的溝通,才有機會成事。相信羅局長有擔當、有作為,一定能夠把握機遇,利用香港特有的資源和優勢,發展海灣和賽事經濟,讓香港大眾引以為傲。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