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北部發展須提速 科技落實莫遲疑

博客文章

北部發展須提速 科技落實莫遲疑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北部發展須提速 科技落實莫遲疑

2025年03月03日 17:12 最後更新:17:21

在新鮮出爐的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政府預留了37億元加快完成河套科創合作區香港園區的基建和公用設施,新田科技城當中二十公頃用地將於2026/27年起陸續交由科技園公司發展和營運。喜見政府正全速推動北部都會區和河套園區的建設,為香港的科技創新打好基礎。不過,從建設到最終落成,按政府公佈的規劃大綱,需要的時間仍然太長。

(網絡圖片)2025年財政預算案

(網絡圖片)2025年財政預算案

財政司司長一語中的,北部都會區是未來香港科創發展和經濟擴容的載體,亦是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把手」。在此進程中,高效高速的基建工程無疑是達成目標的關鍵。一直以來,香港的基建發展受制於規劃時間冗長、造價高、工期延誤的三大障礙。

更多相片
(網絡圖片)2025年財政預算案

(網絡圖片)2025年財政預算案

(網絡圖片)香港建造成本居亞洲之冠

(網絡圖片)香港建造成本居亞洲之冠

(網絡圖片)上海中心

(網絡圖片)上海中心

(網絡圖片)BIM圖則示意圖

(網絡圖片)BIM圖則示意圖

(網絡圖片)採用建築信息模擬 (bim) 擬備和呈交建築圖則的路線圖

(網絡圖片)採用建築信息模擬 (bim) 擬備和呈交建築圖則的路線圖

(網絡圖片)BIM人員的資歷架構

(網絡圖片)BIM人員的資歷架構

現時香港的平均建造成本居全亞洲之冠,每一平方米的造價甚至達到深圳的十倍!特區政府也不是無視這個問題;在2024年9月提交立法會的文件中,發展局曾列出香港建造成本高昂的主要成因,包括工人成本高、不良的分判制、建築材料及設備的合約風險溢價、追不上時代的設計標準及要求、冗長的審批流程和工程複雜性。

(網絡圖片)香港建造成本居亞洲之冠

(網絡圖片)香港建造成本居亞洲之冠

通過創新科技的應用,可以將建造成本大大減低。今次我們僅以BIM為例,探討北部都會區可以如何應用智慧科技,降低建造成本、提高建築效率。

BIM(建築資訊模型)是指在建築設計和施工階段,以及在資產生命周期中,透過BIM的創新數據整合、可視化、協作和分析能力,幫助縮短規劃時間,減少早期設計和檢測錯誤,加快決策和審批流程,提高資源分配。其實,BIM並不是新鮮事物,該技術由喬治亞理工學院的Chuck Eastman教授在1975年提出,業界在本世紀初開始採用。例如,有「中國第一高樓」之稱的上海中心將BIM技術引入到設計、施工、建設的全生命週期,並以合同條款約束承包商必須在應用BIM技術。在2008年設計動工初期,團隊利用BIM模型的設計能力和可視化的特點,根據工程設計圖紙進行3D建模,處理了超過15萬張施工圖紙,提前發現及解決了超過10萬個建築中可能存在的碰撞點,節約超過至少1億元的建設費用。並通過模擬施工進度,分析設備、材料和勞動力需求,幫助優化施工順序和資源配置,縮短了約15%的工期。

(網絡圖片)上海中心

(網絡圖片)上海中心

特區政府在2013年開始指定在公務工程必須採用 BIM,但到目前只用於建築設計和施工階段,進行工程項目的管理與優化。要充分利用BIM,要從兩方面著手:第一,是將BIM的應用擴展至城鎮前期的規劃和設計階段;第二,應將BIM技術擴展至私營工程。

北部都會區尚在前期的規劃和設計階段,若能從速應用BIM等智慧科技,可大大節省時間和成本。一個偌大的基建發展,牽涉的包括地政、城市規劃、環境保育、建築設計、交通網絡、來水、去水、通電、通媒、還有風水考慮。長期以來,香港建造業存在多層外判的傳統模式,往往導致各方溝通不足,在施工過程中容易產生設計上的矛盾。而BIM 提供了一個信息集中化的平台,允許參與城鎮規劃的每個人實時合作。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政府機構、發展商等人員可以透過分享最新資訊來減少延誤。不同持份者在同一個資訊模型上工作,在規劃和設計階段就進行協作、達成共識。

其次,由於BIM可呈現數位化模型,規劃者可以模擬交通流量和環境影響,提前預見和測試建設效果,有助估算所需建築材料,和減少出現設計衝突的可能性,從而減少施工期間因修改設計而付出的時間和成本。例如,在北部都會區設計公路時,可利用BIM技術預先模擬交通流量的道路測試,優化設計,一定程度上避免堵塞的問題。現階段,建造項目的審批流程冗長,審批時間幾乎佔據30%的工期。若工程採用電子化審批,提交BIM 模型和由 BIM 生成的圖則,減少手動資料整合所花費的工夫,並自動檢查設計是否符合分區法規和建築規範,將大大縮短審批時間。

(網絡圖片)BIM圖則示意圖

(網絡圖片)BIM圖則示意圖

再者,在3D數位化模型的基礎上,BIM還可以加入時間和成本的考量因素,建立4D或5D模型。因此,在規劃階段,規劃者可以有效地監控施工順序,發現問題並優化時間表,整合可用的成本和資源,根據土地和建築的性能,選擇適合的物料。例如在建設北部都會區的碳中和社區時,可提前以BIM模型對建築的能耗、採光、通風等性能進行模擬分析,並比較採購、運輸和養護的成本,選擇最合適的保溫材料和節能設備,按照時間計劃,合理安排施工次序。此舉有利於早期評估財務可行性,並減少因預算問題而耽擱的時間。

政府部門也不能落後於形勢,所有政府工程應該盡早落實全面在每一個發展工序採用BIM;相關的政府部門應該提效提速,儘快完善電子資料呈交及處理系統,和自動核查工具。

由2013 年開始,政府在工務工程項目採用 BIM,足足過了十二年。到今年年初,雖然將BIM納入投標的條件,並擴大了糸统的使用範圍,但仍然只針對公務工程。對於私營領域,則將強制採用BIM的要求定在2029 年之後。

以漸進的策略推動BIM的應用是可以理解的,政府其實已出了九牛二虎之力,解决了不少困難。改变一個行業的文化實在不容易,但面對發展北部都會,振興香港經濟的重要使命,政府不能太保守,要「勇於破局」。未來幾年,正是北部都會區和河套園區的規劃建設期,將會有大量私人工程參與。如果私人工程中沒有運用BIM技術,在新發展區的建設中,仍不可避免地出現缺乏溝通協調的情況,導致設計衝突、工序混亂,令拖工期、高成本的問題如舊。

(網絡圖片)採用建築信息模擬 (bim) 擬備和呈交建築圖則的路線圖

(網絡圖片)採用建築信息模擬 (bim) 擬備和呈交建築圖則的路線圖

因此,在北部都會區和河套園區的建設過程中,應要求公、私營項目都採用BIM技術和呈交相關電子圖則,將整個北部都會區所有公、私營項目的規劃、工程、測量等方面的資料,整合到同一個 BIM數據庫中,讓各持份者和公眾實時了解到北部都會區的建設進程。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對參與建設的業界有所要求。例如,在批地和招標的過程中,當局應要求參與投標的發展商、承辦商必須將BIM納入投標資料,並在設計和施工中應用,使其具有合同約束力。

所謂有罰有獎,政府更須提供足夠誘因,將自身擺在推動者的角色,與業界積極互動和溝通,推動業界改革和轉型發展。例如,針對勞工短缺的狀況,當局要改變傳統思維,不是引入傳統低端工種的勞工,而是引入新建造科技,如电動釘板扎鐵工具,泥水,油漆機器人。人手就要引入熟練運用BIM技術的專業人才,讓更多中小企業儘快獲得專業技術與人才。

在相關技術人才培訓方面,今次的《財政預算案》中,政府預留一千五百萬元支持「主要項目精英學院」的工作; 撥款約九千五百萬元,為建造業兼讀制學員提供津貼;建造業議會出資約一億五千萬元資助建造業界為畢業生提供在職培訓等。既然政府和業界攜手投入如此大量的資源在建造業專業人才培訓,不妨培養專業的建造業科技人才,例如培訓大量獲BIM認證機制的「建造業議會認可BIM經理」和「建造業議會認可BIM協調員」,加快私營工程對BIM掌握和普及。

(網絡圖片)BIM人員的資歷架構

(網絡圖片)BIM人員的資歷架構

在香港積極探索建造業轉型與發展之際,北部都會區和河套園區作為香港社會和經濟發展最重要一環,更應先行先試,跳出固有框架,作為大規模、多階段運用BIM等創新科技的先鋒試點。作為公共資產管理人和投資未來的參與者,政府和業界應把握合作良機,讓基建成為振興香港經濟之契機,而非負擔。

參考資料:

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

https://www.budget.gov.hk/2025/chi/index.html 

檢視香港建造成本高昂的原因。立法會。

https://www.legco.gov.hk/yr2023/chinese/hc/sub_com/hs02/papers/hs0220240924cb1-1283-1-c.pdf 

上海中心將於年中竣工 BIM技術助理超級工程。

https://webim.com.tw/sharing-ch/2015-shanghai-center_bim/ 

採用建築信息模擬 (bim) 擬備和呈交建築圖則的路線圖。發展局。

https://www.devb.gov.hk/filemanager/sc/content_2373/BIM-Book-content-cn.pdf 

有關BIM的香港政策。建造業議會。

https://www.bim.cic.hk/zh-hant/bim_in_hk/bim_policy_in_hk 




持續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上週有兩個交流會,在政府、業界和政界的積極參與下,為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和規劃開創了新局面。無論是週三的立法會前廳交流會,還是週五大公報舉辦的「以國家戰略高度謀進北部都會區發展」研討會,提出的建設性意見都與持續智庫過去數月的政策倡議不謀而合。

創新管理架構、簡化審批流程、中央採購、按實補價和改革短期租約是這兩個會議提出的五項重要舉措,旨在為北部都會區等大型發展項目提速提效。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女士更鄭重提出,在推動發展的事情上,政府將由「監管者」的角色向「促進者」的思維轉變,為香港的土地發展拆牆鬆綁。

立法會前廳交流會(資料來源:立法會秘書處)

立法會前廳交流會(資料來源:立法會秘書處)

創新管理架構

北部都會區將建設大規模的基建、住宅和商業項目,涉及多個部門的協調和運作,具有複雜性。繼《2022年施政報告》宣布後,當局成立了「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統籌北都發展。不過,據代表新界北的立法會議員張欣宇和持續智庫的觀察,都認為「北都辦」現在只做統籌工作,缺乏能作統一決策的話事人和足夠的專業團隊,因此每一個程序仍然要遊走十多個政府部門,並未能有效提速推動發展,也未必能有效、迅速地處理北都發展的種種挑戰。因此,張議員建議當局應該大刀闊斧進行機制上的革新,例如,由司長級的官員坐鎮「北都辦」擔任行政上的實質領導,而非只在「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中遙控。他也建議賦予北都辦相關發展項目的審批權等,既節省政府人手,又減少工程延誤的可能性。

(網絡圖片)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

(網絡圖片)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

與北部都會區一河之隔的深圳前海也是產業先行的新開發區。當時,為加快區域發展,國家發改委賦予其副省級的行政定位和權力,使其在規劃和管理上享有極大的自主權,土地開發可以直接由地區的負責官員作及時的決策和審批,而無需再經各部門層層申報,大大加強了行政效率。這樣的管理改革,值得北都借鑑。

深圳前海(資料圖片)

深圳前海(資料圖片)

簡化審批流程

在過往的基建工程中,審批流程是最繁複的,幾乎佔據工程的三成時間,歷時經年。這種費時、高成本的程序或會令有興趣來香港發展的企業打退堂鼓。在立法會前廳交流會上,喜見發展局局長表示,當局正研究和推出多項精簡審批流程的措施,期望能鼓勵私人市場參與土地的開發和建設。做法是在今年內賦權業界自行認證,容許「認可專業人士」直接對相關項目進行審批,而無需經過政府部門的逐步審批流程。相關部門以抽查作為把關,亦能負起政府監督的責任。其實,香港一向在某些專業領域和行業協會中已經採取自行認證的做法,對提高效率和規範市場水準都有好處。

 中央採購

發展局局長表示,在北都建設階段中,當局將就部分建造環節進行中央採購,為多個項目或部門提供所需的物資和設備,冀能提高採購效率、降低基建成本。不過當局也需進一步完善操作機制的規範,避免阻礙了市場的良性競爭。

按實補價

針對土地行政程序如何拆牆鬆綁,甯漢豪局長則表示當局會研究「按實補價」的概念,即指根據發展商不同發展周期的實際地價或土地用途的價值來補地價,而不是跟從過往做法,發展前期就要按照「最高發展價值」估算來補地價。也是代表新界北的立法會議員劉國勳認為,這種模式更靈活有彈性,令發展商在不同發展周期投資和發展,毋須一次過投放大筆資金,減輕初期的資金壓力,加速項目的啟動,有助北都的多元化產業發展。

劉國勳議員支持按實補價(網絡圖片)

劉國勳議員支持按實補價(網絡圖片)

改革短期租約

另一方面,劉國勳議員建議當局可以延長短期租約的年期。目前短期租約的期限為3-5年左右,無法支持發展商對產業作出長期規劃和發展。當局可參考現有的「特殊用途租契」形式,批出特長租約,例如10年至15年,令產業可確保發展年期的穩定性,計算投資及回報。通過「按實補價」和長期租約的配合,批地具備靈活性和穩定性的雙重保障,同時降低了門檻,相信可以吸引更多中小型發展商和企業參與北都建設,而不僅僅是大型地產商。

放寬土地用途

政府在土地政策和管理方面一向非常保守,以上的五個建議是十分難得的舉措。但是在土地用途的思維上,仍然將「住宅」、「工業」、「商業」、「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等用途分得一清二楚,甚至互相排斥。其實,在科技的助力下,環境條件不再是一成不變,土地用途可以變得更加靈活。因此,當局應藉此管理創新的契機,引進創新的規劃思維,將北部都會區作為多元化土地用途的新示範區,最大化地利用各分區內的土地資源。正如局長提到,研究讓發展地帶的鄉村屋宇進行商業活動或經營飲食、民宿;北都的其他區域也可以在科技的帶動下,釋放發展潛能。例如,利用「魚菜共生」的綠色科技,在工廈中發展都市休閒農業;或在建築物外種植「綠牆」,兼顧發展和環保,代替「圈地保育」的傳統模式。

北部都會區(網絡圖片)

北部都會區(網絡圖片)

相信在當局創新「破局」,和業界積極建言獻策之下,北部都會區定能拆牆鬆綁,為發展商提供更靈活的運作環境,吸引更多投資者和專業人士帶來資金和技術支持,把握時機快速發展。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