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吳秋北:時窮節乃見

博客文章

吳秋北:時窮節乃見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吳秋北:時窮節乃見

2025年03月19日 17:24 最後更新:17:31

近日翻報,見某國碼頭易主新聞,跨國巨鱷以資本長臂攫取戰略要津,本地商人拱手相迎,美其名曰「市場規則」,實則將國之命脈輕賤為賬簿數字。筆鋒未落,耳畔忽聞老友茶敘感慨:「若當年何公在世,斷不容此!」

銅臭與氣節之間
何公何人?上世紀烽火歲月,港島有商賈寧散盡家財、閉門謝客,亦不向侵略者遞半片瓦。敵酋以利誘之,他冷笑:「商人無國,豈能稱商?」倉廩空時,反哺游擊志士;刀斧加身日,猶藏孤本典籍於夾牆。戰後瘡痍滿目,此人竟變賣祖宅辦學,校訓大書「明德格物」——這等風骨,今人恐已當神話來聽。

兩代商道,雲泥之判
昔年商人閉戶抗敵,今時商人開門揖資。同是碼頭,一為死守民族血脈之戰場,一作跨國套利籌碼池。前者在鋼筋水泥間埋下救亡圖存的暗線,後者於股權協議中寫滿離岸公司的密碼。更諷刺者,當年何公創校授業,專教「寧為玉碎」;今日某些學府課程,卻灌輸「資本無界」。

忽憶數年前,黑暴禍港時,某李姓巨賈竟縱容犯罪分子「暴朝警察施,惡向良民行」
乃精明的計算。商賈若只識算盤珠,何以撥得動社稷秤!今觀其操弄碼頭交易,方悟非是不懂政治,實乃深諳「趁亂漁利」之道!

昨日活動上遇何公之子,談及社團青年多赴大灣區學技,他撫掌笑道:「家父若見今日青年習國產機械、研新能源,必欣慰『耀山』精神未絕。」語畢忽悵然:「只怕某些人眼裡,山河社稷亦不過併購標的。」

暗夜提燈與殖民荼毒
資本本無善惡,然用者存心可誅。昔日何公以建築公司運藥米,今時某企借港口協議輸利益;彼時私塾傳《論語》拒日文,此刻國際學校競相掛「全球公民」招牌。更堪憂者,當跨國資本以「自由市場」包裝新殖民主義,某些掮客竟將「開放」曲解為「無條件讓渡」,渾然忘了百年前列強艦船正是循此邏輯叩開國門。

某議員曾質問:「若抗戰時商界皆如今日,東江縱隊的糧餉該向華爾街募否?」滿座寂然。

重鑄商魂正當時
幸而,暗流中仍有砥柱。見社團青年組「大國工匠」交流團,以何公舊照為旗,赴內地學高鐵維修、風電技術;有企業家拒簽「對賭協議」,寧慢三年也要等國產芯片。這些身影,恰似當年九龍城寨的施粥棚——未必驚天動地,卻在資本狂潮中築起一道無形堤壩。

文天祥獄中寫「時窮節乃見」,今時未必窮,節操更不可墮。當「全球化」成某些人兜售私利的遮羞布時,何妨重溫何公那杯戰時涼茶——苦澀入喉,回甘的卻是五千年未曾斷絕的根脈。




來論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余曉晨

 繼4月3日以視像致辭方式向新加坡捐贈兩台治癌儀器後,李嘉誠4月29日又現身香港養和醫院,向該院也捐贈有關治癌儀器。雖有聲音稱讚其乃「慈善家」「大善人」,「為患者帶來福音」,但更多聲音質疑其露面別有玄機和用心,所謂慈善不過是長和執意推進向美資出售港口交易的頑劣公關術的又一招而已。

眾所周知,對於長和港口交易,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和外交部已數度發聲,表明國家對事關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的有關交易的嚴重關切。然而,李嘉誠家族和長和集團迄今未有正面回應,對傳媒查詢也是「已讀不回」。同時還不斷通過「知情人士」「消息人士」放風等方式,拋出煙霧彈,試圖淡化有關交易給國家帶來的危害。

近兩個月來,長和頑固推進有關交易,並為謀求蒙混過關而使出種種頑劣公關術:一是反復宣稱交易「純商業性質」,試圖掩蓋背後的政治玄機。二是刻意回避、弱化巴拿馬港口戰略資產敏感性,輕描淡寫,將其掩蓋在「全球港口組合的一部分」。三是不實突出意大利家族在港口交易中的角色,甚至製造「更換買家」假像,以圖沖淡交易的美資主導色彩。四是試圖進行「分拆交易」來規避審查,以此試探國家底線。五是「請槍」編造事實,誤導公眾認知。例如早前稱「中央表示不干涉企業商業行為,顯示大國智慧及風度」「特區政府亦表示從無干預香港公司的商業營運」。在拋出「分拆交易」後,又稱國家對巴拿馬港口以外的41個港口交易「沒有什麼意見」,云云。六是打造人設,博取同情,以爭取支持。比如營造其所謂「弱小」「無奈」角色,又通過打慈善牌來沖抵公眾對其的質疑和失望。

這些花招看似高明,其實都很拙劣。最近兩次捐贈治癌儀器的操作亦是如此。人們都能看到,兩次捐贈的時機巧合得令人震驚。向新加坡捐贈有關儀器時,恰是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第一次發聲後,意圖告訴世人長和問題不大,挽救不斷下跌的長和股價。4月29日的捐贈則出現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第二次發聲警告後,試圖穩定長和軍心和市場預期。這種「慈善緊隨爭議」的節奏、「慈善贖罪券」的把戲,實乃危機公關的「標準範本」,一戳即破。當公眾發現善舉背後盡是算計,長和的信任赤字便成深淵,再難翻身。

公眾對長和港口交易性質已有定論,是罔顧國家利益而向霸權遞上「投名狀」,表面「賣港口」實乃「賣國」「賣港」。再多的慈善、再多的捐贈也洗不白「遞刀者」的汙名。在關鍵時刻出賣國家利益、替敵人搖旗呐喊的,香港同胞不答應,全國人民也不答應,絕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必將背負歷史的駡名。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