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苦等6年換過期貨? 台軍新購美製F-16V出廠即落伍

博客文章

苦等6年換過期貨? 台軍新購美製F-16V出廠即落伍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苦等6年換過期貨? 台軍新購美製F-16V出廠即落伍

2025年03月30日 12:21 最後更新:12:44

當台媒歡呼首架美製F-16V戰鬥機披紅掛彩出廠時,解放軍兩型六代機已悄然完成首飛。台灣用天價換來的「四代半」戰機尚未列裝,能不能逃過被解放軍當作「活靶子」的命運?

多家台灣媒體近日高調宣稱,從美國引進的首架全新F-16V戰鬥機於美國時間28日舉行出廠儀式,並吹噓「該戰鬥機可以配備各種先進導彈,戰力較以往有大幅度提升」。

台媒報道

台媒報道

然而現實卻是,從2019年台灣向美國採購最新F-16V戰鬥機,到如今正式下線出廠,在這短短6年內,兩岸空中戰力的差距急劇拉大。解放軍的第五代殲-20和殲-35隱形戰鬥機不但開始大規模服役,而且兩款六代機也已經開始試飛。

從美國引進的首架全新F-16V戰鬥機交付台當局。

從美國引進的首架全新F-16V戰鬥機交付台當局。

台灣《聯合報》29日稱,台灣於2019年以「鳳翔項目」的名義編列特別預算,採購66架全新的F-16V戰鬥機。該機原計劃於2023年交付,幾經推遲後,首架戰鬥機終於完成組裝及測試,於美國東部時間3月28日舉行出廠典禮。

台灣《自由時報》稱,當天亮相的這架F-16V為雙座戰鬥機,機號6831,「它代表台灣空軍即將擁有配備多型新式導彈的全新戰機,可大幅提升空軍戰力。」

報道介紹稱,未來台灣空軍將擁有兩種不同類型的F-16V,包括台灣空軍原有的F-16A/B戰鬥機經過性能提升後的F-16V(block 20),以及這次全新製造的F-16V(block 70)。其中F-16V(block 20)只是更換了有源相控陣雷達等航電設備,具備掛載新一代美製機載武器的能力,但服役多年造成的機體結構強度下降,以及沒有更換發動機帶來的機動性能縮水、供電能力不足問題沒有解決,其性能略遜色於F-16C/D block 52/62的水平,與全新的F-16V block 70存在較大差異。

F-16V為雙座戰鬥機,機號6831,台媒稱其作戰半徑得到較大提升。

F-16V為雙座戰鬥機,機號6831,台媒稱其作戰半徑得到較大提升。

台媒吹噓稱,這次亮相的全新F-16V戰鬥機機背有明顯的保形油箱,作戰半徑得以較大提升,同時使用GE公司的F-110發動機,最大推力約29000磅,相比台軍現役F-16V發動機的23000磅也有明顯提升,因此空中機動和武器外掛能力更出色。與此同時,全新F-16V可以搭載AN/APG-83有源相控陣雷達,機載任務計算機、航電系統與座艙接口也一並更新,對空探測範圍也有大幅提升。在配備的新型導彈部分,除原有的對空、對地武器外,還可掛載美製AGM-88反輻射導彈、AGM-84H「魚叉」空射導彈、AGM-154遠程對地導彈等美製遠程武器中的最新型號。

不過「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表示,第一架出廠的F-16V的機背有明顯的航電艙,但美軍還沒有完成配套的AN/ALQ-254(V)1電子戰系統的研制與測試,因此美國交付的前幾批F-16V可能還沒有配備內置電子戰自衛系統,必須考慮繼續掛載台灣空軍現有的ALQ-184 (V)11電子戰吊艙。

島內對於全新F-16V一直充滿期待。

島內對於全新F-16V一直充滿期待。

島內對於全新F-16V一直充滿期待。雖然從性能上看,F-16V只能算是四代半戰鬥機,但台灣一直吹噓其能夠對抗解放軍殲—20。

2016年時任台空軍參謀長范大維就在回答「F-16V能否擊敗殲-20」的問題時宣稱「可以」,時任台灣「防長」馮世寬則說「有信心」。2019年時任台灣「防長」嚴德發也吹噓說,「F-16V對應殲-20沒問題」,「台灣飛行員戰技高超,一對一絕對把它(殲-20)打掉」。

考慮到台灣軍方缺乏與隱形戰鬥機正面對抗的實際經驗,沒有機會真正理解五代機帶來的全面技術壓制,吹噓「F-16V能夠擊敗殲-20」並非不可理解。倒是美國空軍在反復高強度對抗中,充分瞭解了非隱形戰鬥機在隱形戰鬥機面前的絕對劣勢。至於說解放軍飛行員的質素,也早就得到美國空軍的「認證」,2022年時任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威爾斯巴赫就對殲-20與美國空軍F-35A隱形戰鬥機「近距離接觸」中表現出的能力表示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台灣全新F-16V戰鬥機出廠前幾個月,解放軍的兩款六代機已經相繼首飛。這也代表在不久的未來,兩岸空軍的頂尖戰鬥機將出現至少一代半的絕對技術差距。更糟的是,這次台灣就算是找到美國也沒有辦法了,畢竟美國空軍自己的六代機F-47目前還躺在PowerPoint呢。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解放軍自去年「聯合利劍」系列演習後,上月初東部戰區亦在台灣周邊「海峽雷霆」的大規模軍演,而4月23日山東艦在1個月內再次穿越日菲之間海域進入太平洋。與此同時,台媒早前報道大批台軍因工作壓力辭職;而26日有25萬名台灣民眾參加反賴清德集會,國民黨揚言會於賴就職滿一年、即5月20日開始全民罷免賴清德。台海局勢是否會進一步升級,引起各界關注。

4月23日山東艦在1個月內再次穿越日菲之間海域進入太平洋。

4月23日山東艦在1個月內再次穿越日菲之間海域進入太平洋。

山東艦本月內兩度透過日菲之間的海域進入太平洋,有分析指,山東艦的行動不僅是一次普通的軍演,更是中國在亞太地區展現海軍力量的重要訊號,意在回應美日菲等國家在台海問題上的干涉。

另一方面,台軍近年來因大陸空海活動頻繁,在「台當局」的壓力下高強度備戰,導致軍官和士兵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據台媒報道,近期台軍出現大批辭職潮,其中甚至包括高級軍官,軍官們不願繼續充當「台獨」政策的砲灰。

據《菱傳媒》上月16日報道稱,因頂不住解放軍的圍島壓力,台軍內部包括基層的尉官、中層的校官,甚至少將在內的高級指揮官,在加速退役。但台灣「國防部」當時回應指,報導並非事實,指近3年服役滿20年及滿10年退伍人數如常,今年至今更大幅下降,主動退伍人數較112年減少325人。

惟台軍辭職潮的報道,某程反映了賴清德「以武謀獨」政策的失敗,也讓島上民眾對賴清德的執政能力產生質疑,造成其政治困境。

上月26日台灣舉行大規模抗議賴清德集會,吸引至少25萬人參加。

上月26日台灣舉行大規模抗議賴清德集會,吸引至少25萬人參加。

國民黨上月26日號召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行大規模抗議集會,吸引了至少25萬人參加,以島內總人口約2,300萬,即逾1%人口參與,規模之大令人矚目。

未來台海局勢的走向將取決於多個因素,包括解放軍的軍事戰略調整、島內政治鬥爭的結果以及國際社會的干預力度。賴清德是否會因此黯然下台?台海局勢是否會進一步升級?仍有待觀察。但可確定的是,台海問題已成為亞太地區乃至全球關注的焦點,其影響將持續發酵。

國防部發言人張曉剛上月24日主持國防部例行記者會時表示,這說明「台獨」不得人心,必將眾叛親離,土崩瓦解。

國防部發言人張曉剛上月24日表示,「台獨」不得人心,必將眾叛親離,土崩瓦解。

國防部發言人張曉剛上月24日表示,「台獨」不得人心,必將眾叛親離,土崩瓦解。

據悉,台軍幾乎每天都能看到解放軍機軍艦在台島附近出沒,令其壓力與日俱增,有的能夠晉升中將的少將寧可提前退役也不願留下,足以見得其軍心已經渙散。

有民調顯示,70%的台灣青年明確表示「不願參戰」,認為「台獨」是政客騙取選票的工具。就連台軍退役中將都透過第三方表示,若統一進程啟動,願意率領舊部維持島內秩序。

東部戰區發言人上月24日表示,美「勞倫斯號」飛彈驅逐艦過航台灣海峽並公開炒作,東部戰區組織海空兵力對美艦過航行動全程跟監警戒,依法有效處置,指美有關言論顛倒是非、曲解法理、混淆視聽,誤導國際認知,正告美方停止歪曲炒作,共同維護台海和平穩定。

有分析指,隨著賴清德的言論越來越肆無忌憚,兩岸局勢兵兇戰危之際,美國需要用一些手段來安慰島上的「台獨」份子,方便美國繼續打「台灣牌」,派出軍艦過航台海無疑就成為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美軍艦在穿越台海時是開著定位,就是避免引起中方戰略誤判。畢竟在中國周邊,美軍不具備同解放軍一較高下的實力和膽量。

事實上,近年台海軍事對比已發生根本逆轉。2024年10月14日,東部戰區進行「聯合利劍-2024B」演習,出動多型戰機和艦艇,形成對台島的「全方位威懾」。台「國防部」曾承認,台軍對解放軍的「監控」僅限於「跟拍」,毫無實質威懾力。相較之下,美軍在台海的行動空間被極大壓縮,美國未高調聲明支持台灣,僅表示「關注台海局勢」,也未對解放軍的反制行動做出強硬回應。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