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鍾賢
日前,有醫生朋友傳來一張攝於英國的國民保健署醫療廣告,標題紅底白字問及「你需要急症室服務嗎?」指市民若病情不涉緊急情況,則無須向急症室求診,更斬釘截鐵建議市民在家使用超市買到的藥物作治療,否則將會在急症室輪候多時。誠然,香港醫療系統並非完美,但肯定的是,香港不會把病人拒諸門外,諻論叫病人自行購買藥物作自我診症。
英國的國民保健署有醫療廣告,標題紅底白字問:「你需要急症室服務嗎?」
美法急症室診金嚇人 香港診金小巫見大巫
香港百物騰貴,惟獨公營醫療系統收費一直保持低水平。數據亦顯示,政府一直「賣大包」。2024至2025年的公立醫院急症室每宗診症成本為逾2000元,即使政府把收費加至400元,也只佔成本不足20%,可謂杯水車薪。而對比其他國家的收費,更是不值一提。
美國普遍以私人保險支撐公營醫療系統收費,美國急症室收費亦是「天價」,單單是召換救護車已收取約450美元,而急症室診金約為逾2700美元。全美有8%(即約2600萬人)未有受私人保險保障,故他們只要使用一次急症服務便要面臨3000美元的救護車及急診收費,對有錢者是活生生的「破財擋災」,對無錢者是求救無門。值得一提,美國於每人醫療成本方面位居全球第一,其次為瑞士以及德國,故人在美國若無醫保,真的要保重身體,保持身體健康以保財政健康!
美國睇急症要付天價。
同樣地,我們鄰近的新加坡雖然科技發達,但急症室門診收費亦比香港高,普遍醫院急症室門診收費120至160坡元(折約700至900港元),同時個人所得稅最高稅階收24%,亦比香港最高稅階17%高得多。
除了美國,法國亦以強制私人保險支援國民急症室收費,當中急症室診金約為100歐元,經保險補足後為10歐元(折約88港元),但國民平均每月花費10歐元於公營醫療保險,另每月花費40歐元於私人醫療保險。值得一提,法國針對個人所得稅最高收取45%,加上每月的醫療保險,收入隨時蒸發一半。
外國免費急症 羊毛出自羊身上
加拿大、英國及澳洲居民均可享有免費公立醫院急症室門診服務,看似如意算盤,但若計及當地稅收,便發現羊羊毛出自羊身上。香港奉行簡單稅制,個人所得稅最高稅階徵收17%,但其他國家的稅收則高得很,加拿大個人所得稅最高稅階徵收33%;英國個人所得稅最高徵收45%;澳洲的個人所得稅同樣最高為45%,另設2%醫療保險稅。
外國稅收高,羊毛出在羊身上。
香港醫療系統單靠政府稅收支撐,每筆急症室門診成本逾2000元,但卻從未要求市民買強制醫療保險補貼;對比同樣依靠國民稅收支撐公營醫療成本的英國,雖然現時英國稅收比香港高,但每種藥物收費約9.9英磅,折合約100港元,相比香港2026年醫改後每項藥物5港元,香港收費可謂小巫見大巫!
香港2026年改革醫療系統減少濫用
香港醫療系統一向以價廉物美取勝,奈何不少市民濫用應急醫療服務,導致急症室超負。如今政府推出公營醫療收費改革,針對性提高部份收費,同時亦有取消入院費,甚至將家庭處方藥物劃一轉為象徵式每項5元。
香港的住院費本身定價極低,就算提高了收費,亦是政府的一門蝕本生意。香港公營醫療加價,不是為了轉嫁成本,而是防止有心濫用公立醫院資源,好讓醫療系統精準協助真正有需要的人士,立心舒緩本港急症室資源浪費的弊端。
香港面對公私營醫療負擔失衡、病人濫用急症室門診以及囤積公營醫院藥物等,急症室加價有鐵一般的需要。試問,過去多年出現病人濫用公營醫院急症室情況,有否因為所謂「加強宣傳」或「市民教育」而有所改善?
人是貪心的,總會鑽空子搵著數,唯一的根治辦法,就是從源頭出發,以多付一點成本,嘗試改變部份市民求診習慣,並以增加付費阻截市民濫用藥物。
維觀者言:鍾賢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作者:鍾賢
平生比較討厭香煙,一來自己小時候經常患支氣管炎,從小對香煙特別敏感 。二來家人深受一手和二手香煙所害,肺病總是跟著我的家門。
鍾賢吸煙的叔叔肺癌去世,無吸煙的姑姑無故患上第三期肺癌,老煙槍爺爺在我小時候因吸煙相關的肺病身故。現時,《2025年控煙法例(修訂)條例草案》終於出台,總算為自己和家人有多一點保障。
針對加味煙及電子煙引誘青少年吸第一支煙,政府新政策除禁止藏有電子煙或售賣薄荷味以外的加熱煙,亦禁止部份於公共交通等候處的吸煙行為,更擴大法定禁煙區至不少接觸到幼童和青少年的位置(如幼兒中心、醫院、健康中心出入口3米範圍內),禁止於排隊進入醫院、體育場、公眾遊樂場等地方的吸煙行為。
各地禁煙大不同
最近在電視看到前全國政協常委何國柱與盧寵茂教授的深情對話,何國柱曾是煙草公司老闆,也承認非常後悔以前煙不離口,而導致患上肺癌。何國柱在化療期間非常辛苦,慶幸現在已經痊愈,更會勸朋友減少吸煙。
禁煙之勢如火如荼,有人指新例內容混淆,質疑何不劃一全面禁煙,但亦有人覺物極必反。香港,究竟走得太前,還是走得太慢?
綜觀外國的例子,東南亞國家普遍採取更嚴厲的控煙措施,新加坡和泰國均禁止加熱煙、電子煙及水煙,而澳門亦禁止加熱煙及電子煙;西方國家方面,法國、西班牙及德國等27個國家均禁止加味煙,而英國和美國亦禁止薄荷味以外的加味煙。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電子煙銷售對象直接針對兒童及年青人,電子煙製品亦故意加入不同水果及糖果味道,引誘年輕人吸食,令更容易大量吸入有害化學物質。
禁煙範圍方面,新加坡和泰國同樣將多個公共空間列作禁煙區,當中泰國將政府大樓、醫院、公共交通工具、沙灘及公共出入口的5米範圍列作禁煙區;而新加坡亦將所有室內空間、公交車、醫院附近範圍、巴士站5米範圍內、公園、休戲地點、海灘、洗手間、有蓋行人過路處,甚至是所有禁煙範圍的5米範圍納入禁熱區,另將整個市中心路段Orchard Road(烏節路)全面禁煙。
新加坡政策落實初期,惹來煙民擠湧於窄小的吸煙區,自嘲新加坡政府有100種不准你吸煙的原因,但鐵一般的數字說明,獅城禁煙有方,當地吸煙率由2010年的13.9%跌至2023年9.5%。
嚴控電子煙與加味煙:東南亞國家明智之舉
近年來,新加坡、泰國、印度等東南亞國家強力禁止電子煙及加味煙,這些政策不僅是對公共健康的負責,更證明「健康優先」的治理模式並不會損害經濟,尤其是旅遊業。
全球多地實施嚴厲的禁煙措施,亦無損旅遊業。
新加坡早在2018年便全面禁止電子煙,泰國更對違法銷售者處以重罰,而印度則在2019年直接禁止電子煙生產與進口。這些措施看似嚴格卻是必要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吸煙每年導致800萬人死亡(當中包括130萬無辜的非吸煙者),當中70%來自中低收入國家,包括東南亞。若放任電子煙或加味煙流行,未來的醫療負擔將更加沉重。
新加坡於2018年實施嚴厲禁煙法例之後,連續2年平均每年上升一百多萬人次旅客,由2017年的1,700萬旅客上升至2019年的1,900百萬,旅遊收入更突破270億新加坡元,顯示吸煙不會影響旅遊業。
同樣,泰國在2015年禁止電子煙後,緊隨之後的5年國際旅客數字由2015年的2,900萬人次穩定地攀升至接近4,000萬人次,而印度的旅遊收入也在禁令後穩步回升,2023年外國遊客消費達280億美元,與疫情前持平。顯然,旅客選擇目的地時,更看重文化、安全與服務品質,而非能否吸煙或是否買到電子煙。
日前酒吧業接受媒體訪問時,紛紛吸着水煙,聲稱特區政府禁止有味煙是趕絕煙民及生計。不過,既然明知加味煙有害,何以縱容吞雲吐霧的商人販賣嚴重有害健康的產品以牟利?面對陋習,我們更不能一成不變。嚴控電子煙和加味煙不會阻礙旅遊業,亦能減少未來的醫療災難。當一個政府敢於對煙草業說「不」,它展現的不只是政策魄力,更展現對市民生命真正的重視。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禁煙不是一種權利,而是一種責任,我亦深信旅客並非僅為一口煙而決定是否來港旅遊。明知一手煙和二手煙禍害極深,何以繼續宣揚禁煙剝削煙民權利的無稽之談。與其固步自封,倒不如早點讓我們和下一代遠離煙害,長長久久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