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八國聯軍中國僱傭兵「華勇營」 戰績列強好評

歷史長河

八國聯軍中國僱傭兵「華勇營」 戰績列強好評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八國聯軍中國僱傭兵「華勇營」 戰績列強好評

2023年12月04日 10:00

八國聯軍之役,義和團被消滅,京津一帶清軍潰敗,迫使慈禧挾光緒逃往陝西;最終,清廷與列強簽訂《辛丑和約》。

上次提及「八國聯軍」在北京合照,俄國代表沒有參與拍攝,結果加插澳洲及印度軍人,所以相中才有九名代表。另外參與「八國聯軍」之役的,還有來自美屬菲律賓及法屬印度支那(越南為主)的部隊。有讀者早前提過在聯軍中出現了華人兵,主要部分為英軍「華勇營」。

更多相片
在威海衛的華勇營 (網上圖片)

在威海衛的華勇營 (網上圖片)

華勇營士兵 (網上圖片)

華勇營士兵 (網上圖片)

1904年,「華勇營」士兵訓練使用馬克沁重機槍 (網上圖片)

1904年,「華勇營」士兵訓練使用馬克沁重機槍 (網上圖片)

華勇營士兵 (右) 是八國聯軍之役時,安裝7.4英寸海軍炮 (網上圖片)

華勇營士兵 (右) 是八國聯軍之役時,安裝7.4英寸海軍炮 (網上圖片)

八國聯軍在紫禁城舉行大閱兵 (網上圖片)

八國聯軍在紫禁城舉行大閱兵 (網上圖片)

華勇營士兵 (網上圖片)

華勇營士兵 (網上圖片)

華勇營士兵 (網上圖片)

華勇營士兵 (網上圖片)

在威海衛的華勇營 (網上圖片)

在威海衛的華勇營 (網上圖片)

「華勇營」是英軍的中國僱傭兵,在戰事中「表現優異」,贏得西方輿論高度評價。「華勇營」訓練有素,多次承擔正面進攻清軍和義和團的任務,故被外界部分人士指責「助紂為虐」。但他們的出現,促使中國有識之士了解到,如何有效管理軍隊,提升戰鬥力。

「華勇營」的前身,源於1898年7月,英軍進駐威海後以兵源不足為由在華招募僱傭軍。為了吸引中國人,英軍拋出高薪誘惑:月薪8兩白銀,供應充足大米、白麵及肉,免費製服;入伍兩年後若無違規,還獎勵30兩白銀。這些條件對於當時缺乏溫飽的草根來說,明顯極具吸引力。

華勇營士兵 (網上圖片)

華勇營士兵 (網上圖片)

1899年,英國正式組成「華勇營」,初含534人,年齡介乎19至24歲,簽約3年,可被派往世界任何地方執行任務。這批用高餉精選出來的士兵,體格強健,平均身高五尺七寸、胸圍三十五寸,在當時華人中定屬矯健。

英軍對華勇營的軍費每年達三萬英鎊。部隊編制齊全,設置長槍連、機槍連、炮隊和騎兵隊等;尉級以上軍官和高級士官均由英國人擔任。全體士兵裝備精良,清一色的馬提尼-亨利 (Martini-Henry) 步槍,甚至還有當時最先進的馬克沁機槍 (Maxim gun),訓練與英軍士兵一樣嚴格。英國軍官巴恩斯 (Arthur Barnes),在回憶錄《服役華勇營》中這樣評價士兵:「他們非常遵守紀律,十分自律;他們非常強壯,十分堅忍,具有良好的抗疲勞和承當艱苦工作的能力;而且他們各個都是射擊高手,幾乎環環擊中……」

1904年,「華勇營」士兵訓練使用馬克沁重機槍 (網上圖片)

1904年,「華勇營」士兵訓練使用馬克沁重機槍 (網上圖片)

在華勇營成立不久,他們即鎮壓威海地方抗英武裝。1900年3月26日,華勇營第一次執行任務,420名士兵在姜南莊村武裝驅散抗英群眾,逮捕3人,收繳各種土製武器。5月5日、6日,英國勘測劃界小組在報信村受民眾圍攻,最高指揮官為鮑爾上校 (Colonel Bower) 率華勇營兩個連出擊,據載他們「毫不猶豫地向自己的同胞開槍」,打死村民29人,就是著名的「威海慘案」。

1900年6月,鮑爾再率「華勇營」200名士兵北上天津參與八國聯軍的攻城戰。按英軍說法,他們作戰「沉着」、「勇敢」,「排槍射擊非常有效」。巴恩斯在回憶錄中指,他們「負責包圍和壓制義和團以及清廷官兵,並且也參與老龍頭火車站的進攻。最後,他們從南門第一個衝進了天津的圍城,成為英國軍隊的唯一代表。」

華勇營士兵 (右) 是八國聯軍之役時,安裝7.4英寸海軍炮 (網上圖片)

華勇營士兵 (右) 是八國聯軍之役時,安裝7.4英寸海軍炮 (網上圖片)

天津被攻破後,北京也淪陷。八國聯軍在紫禁城舉行大閱兵,巴恩斯帶領華勇營走在英軍隊列中最後出場受閱。據巴恩斯說士兵當時並不開心:「他們靜默的臉上寫滿了悲傷」、「臉上充滿鄙夷與不屑和一種非常糟糕的表情」。

八國聯軍在紫禁城舉行大閱兵 (網上圖片)

八國聯軍在紫禁城舉行大閱兵 (網上圖片)

華勇營之後進駐京畿的幾處軍事要地,當中駐守地河西務以華勇營為主,他們利用特殊身份管理民眾,恢復了農貿集市,允許民眾擺攤。如遇上外國士兵搗亂,華勇營還會保護群眾,予以處罰。1900年10月,華勇營回到威海。到了1906年6月英軍裁撤華勇營,部分士兵轉往南非、香港當警察,也有留在中國充任巡捕或加入軍隊。據了解,加入香港警隊的華勇營士兵,警員號碼均以英文字母D開頭,他們又稱「香港魯警」,俗稱「山東差」。

華勇營士兵 (網上圖片)

華勇營士兵 (網上圖片)

華勇營士兵 (網上圖片)

華勇營士兵 (網上圖片)

「華勇營」的出現,對於當時普遍低餉、剋扣貪污成風的中國部隊來說,突顯了英國人高軍餉及帶兵「廉潔」能夠提高軍人社會地位。令中國有識者看到,新式軍隊首在制度之新,厚餉可起「養廉」作用,袁世凱說:「餉薄則眾各懷私,叢生弊竇;餉厚則人無紛念,悉力從公」。所以,後來袁世凱編練新軍亦效仿洋軍,不僅高薪,且設法杜絕軍官剋扣,這成為北洋軍擁有強大戰鬥力的關鍵因素。

往下看更多文章

王獻之被嘲笑「管中窺豹」 嘲笑者又何嘗不是?

2024年09月06日 20:00

管中窺豹意思是從竹管的小孔裡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該成語最早出自《世說新語·方正》:「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後由此總結出成語「管中窺豹」。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他的幾個兒子從小就跟隨他學習書法。其中,王獻之天資極高。曾有一次,他和兩個哥哥一同前往拜訪謝安,在拜訪期間,兩個哥哥滔滔不絕,唯獨他只說了寥寥幾句。他們走後,謝安評價王獻之最為出色,因為「優秀的人往往言簡意賅」。

王羲之。網上圖片

王羲之。網上圖片

王羲之的書法名動天下,又任右軍將軍,家中門生眾多。王獻之自小性情豪放不羈,常和門生們在一起玩耍。有一次,門生們在玩樗蒲(古代的一種游戲),而王獻之站在一旁,指著其中一位門客說:「這局要輸了。 」門客不以為然,嘲諷地說:「這個小孩管中看豹子, 只看到一個斑點。」(管中窺豹,時見一斑。)意思是:這個小孩子根本就不懂游戲的玩法,我們不需要理會他。王獻之非常生氣,便回應道:「我和古人相比,遠的,我自認為只比不上荀奉倩;近的,我只愧於劉真長。」於是拂衣而去。

王獻之造像。網上圖片

王獻之造像。網上圖片

荀奉倩是三國時魏國人,才學出眾。劉真長則是晉國的名士。王獻之的言外之意是說,我在才華上僅次於這兩位,其他人根本不能與我相提並論。事實上,後來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盡管他的成就不僅僅局限於荀奉倩和劉真長,但王獻之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敏於創新,為魏晉以來書法大家,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王獻之廿九日帖。網上圖片

王獻之廿九日帖。網上圖片

該成語提醒人們在觀察事物時不應局限於片面和狹隘的視角,而應注重事物的整體和全局。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總結出一些成功的要素,如戒除浮躁、樹立自信心等。在生活中,也存在許多類似於「管中窺豹」的情況,只要我們仔細觀察,找到事物中的關鍵因素,就能像王獻之一樣「未卜先知」。

有時候,通過觀察事物的一部分,我們能夠大致推測出整體的情況,就像從管中看到豹子的花紋,能夠猜測豹子的全貌一樣。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在學術研究或調查事物時,只需要了解事物的某個方面就足夠了,而可以忽略整體或全局。這是不正確的觀念。在學術研究和調查事物時,我們仍然應盡量做到全面,因為只有全面的了解才是客觀和科學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