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蒙古橫掃歐亞卻兩敗日本因兵家大忌

歷史長河

蒙古橫掃歐亞卻兩敗日本因兵家大忌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蒙古橫掃歐亞卻兩敗日本因兵家大忌

2019年07月09日 10:00 最後更新:07月11日 13:25

跨海作戰大大增加入侵成本,試過兩次後,計劃「壽終正寢」。

蒙古帝國崛起,是世界軍事史上一個奇蹟。鼎盛時期,蒙古帝國橫跨歐亞大陸,佔領亞洲絕大部分以及歐洲東部。西邊最遠打到匈牙利,北邊打到西伯利亞,東邊到了中國東海岸,南邊到了中國的南海。需知道當時,無論是東方的中華文明還是西方的基督教文明,都已發展上千年,並且都自信無論歷史悠久或是文明先進程度都無人能及。

更多相片
西方文獻描述蒙古軍攻陷巴格達的情況 (網上圖片)

西方文獻描述蒙古軍攻陷巴格達的情況 (網上圖片)

元畫家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局部 (網上圖片)

元畫家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局部 (網上圖片)

日本《蒙古襲來繪詞》(局部) 描繪元軍進撃 (網上圖片)

日本《蒙古襲來繪詞》(局部) 描繪元軍進撃 (網上圖片)

日本《蒙古襲來繪詞》(局部) 描繪日本武士備戰 (網上圖片)

日本《蒙古襲來繪詞》(局部) 描繪日本武士備戰 (網上圖片)

西方文獻描述蒙古軍攻陷巴格達的情況 (網上圖片)

西方文獻描述蒙古軍攻陷巴格達的情況 (網上圖片)

蒙古崛起的時候,正好是遊牧文明達到最高峰、農耕文明發展停滯的時代。再加上蒙古軍隊擁有極為優秀的戰術,充分發揮騎兵機動優勢。蒙古軍人又非常善於騎馬作戰,帝國奠基者成吉思汗的輝煌成就,自然離不開戰馬功勞,但是有個致命弱點,日本人也剛好利用這個陸地野獸的生存極限,將兩度攻打日本的蒙古軍掃走。

元畫家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局部 (網上圖片)

元畫家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局部 (網上圖片)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希望與日本「通好」。當時日本執政鎌倉幕府,了解蒙古帝國在中國的種種暴行,認為蒙古人有凶心,派遣「牒使」前來,是蒙古軍襲來的前奏。為了預防元軍,日本早有打算,將自己的武士部隊埋伏到入島要塞,當蒙古軍隊要到達日本,勢必穿越馬關海峽,意味著蒙古人必須建造大量的船隻才能到達。這種跨海作戰的方式,事實上也是兵家大忌,而對長久生活在陸地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來說,極大增加入侵成本。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也限制蒙古可能登陸的部隊數量,能為增援部隊製造樽頸。

成吉思汗生前將遠征重點放到中亞,對日本視而不見,繼承者元世祖忽必烈卻沒打算放過日本,公元1274年,儘管元朝還與南宋糾纏,前景也是樂觀,而忽必烈也不清楚日本武士的實力以及兵力,但連番勝利之下,也沒把這次進攻當甚麼一回事,於是下令聯合漢軍和高麗軍,一共派出三萬多士兵,由300至800餘艘船,跨海前往日本。

日本《蒙古襲來繪詞》(局部) 描繪元軍進撃 (網上圖片)

日本《蒙古襲來繪詞》(局部) 描繪元軍進撃 (網上圖片)

三軍在九州島附近登陸後便與日軍戰鬥,蒙軍雖在戰鬥力和戰術等方面遠超日本軍隊,蒙軍首次交戰十分順利,日軍節節敗退,但是九州島地形崎嶇導致蒙軍無法快速深入腹地,加上天公不造美,蒙軍船隻遇到颱風,大部分補給船隻被掀翻損毀。蒙軍斷了補給已經知道回天無術,在日本兵非常熟悉天氣下,又善於水上作戰,日本軍隊借勢反攻,蒙軍緊急撤退回國,也遭受了不少損失。

經過這次戰鬥,日本汲取戰鬥經驗,學習中原戰術和訓練更多武士,修建更多防禦設施,防備蒙軍再度進犯。期間,忽必烈兩次派使者前往日本但都被殺害,基於「兩軍交戰不斬來使」,日本違反了規矩,令忽必烈十分惱火,籌備再度進犯九州島。

日本《蒙古襲來繪詞》(局部) 描繪日本武士備戰 (網上圖片)

日本《蒙古襲來繪詞》(局部) 描繪日本武士備戰 (網上圖片)

公元1281年,元日第二次戰爭爆發,忽必烈出兵約20萬,戰船近4000艘,兵分兩路誓要攻佔九州島。但是這次結果還是和上次一樣,前期十分順利,後期又遇到劇烈颱風,結果這股持續近2天的日本「神風」摧毀元軍大量船隻,蒙古人被困在敵人的領土上,元軍最終倉皇地撤退回國。

結果很無奈,只怪元軍不識天時,又敗給颱風。歸根結底,元軍本是遊牧民族出身,大多不諳水性,再加上遠洋征戰就已犯了兵家大忌,忽必烈經歷兩次折騰,也放棄侵犯日本。日本在忽必烈征服亞洲的過程中倖免於難,好比英國在拿破崙、西班牙帝國以及希特勒征服歐洲的過程中倖免於難一樣。

往下看更多文章

儒家學說「汗牛充棟」 陸淳融會貫通集大成

2024年09月16日 20:00

「汗牛充棟」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朝柳宗元所寫的《陸文通墓表》,當中有言:「 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陸文通是唐代很有聲望的大儒,其本名為陸淳,後因避皇帝諱,改名為質。他熟讀經學,文才遠播。不但連淮南節度使陳少遊鎮守揚州時曾當面讚揚過他的才學,就連柳宗元也要對他執弟子禮,並奉他為「永貞革新」的導師。這樣的人材朝廷自然看重,文通任職淮南節度使府從事不久,便被擢升為太常寺奉禮郎,後則改任為國子博士。

柳宗元家勢顯赫,且世代為官,故年輕時仕途得意,平步青雲。曾參與王叔文的永貞革新,不幸旋即失敗,獲罪貶謫永州。自此之後,柳宗元就開始了他寂寞痛苦的流放生涯。(網上圖片)

柳宗元家勢顯赫,且世代為官,故年輕時仕途得意,平步青雲。曾參與王叔文的永貞革新,不幸旋即失敗,獲罪貶謫永州。自此之後,柳宗元就開始了他寂寞痛苦的流放生涯。(網上圖片)

然而,在永貞革新失敗的兩天後,陸文通卻不幸去世。陸文通死後,柳宗元則為他寫作墓誌銘《陸文通先生墓表》。 在此,柳宗元感謝了陸文通對儒學研究所做的貢獻。依他所言,孔子寫的《春秋》流傳了一千五百年,在此期間有數不盡的人為其作傳、作論、作注,光是為他作傳的就達五家,人數可謂成百上千。因此,《春秋》的研究説法多而雜亂,要是把所有學者寫的書都保存下來的話,不僅滿屋典籍,還有可能讓拉車的牛馬都累得出汗。然而,孔聖人之言實在太難解讀。書中有的意見相合卻隱晦、相悖但顯淺。面對如此多的資料,後人也是束手無策。哪怕學到老死,也不知道箇中深意。意見的分歧,不但令父子間傷了和氣,更會令君臣相互詆譭。

弟子禮,是指對待比自己學問好、道德高的人,以弟子對待師長的禮節來對待對方。(網上圖片)

弟子禮,是指對待比自己學問好、道德高的人,以弟子對待師長的禮節來對待對方。(網上圖片)

正因如此,陸文通的存在尤顯重要。他博學多才,善於把各種説法融會貫通。即便是市井百姐、婦孺之輩,都能夠聽懂文通的講學説道。他在學習期間,也不忙於著書立説。他所寫的《舂秋集傳纂例》、《春秋微旨》、《舂秋集傳辨疑》一啟後人懷疑經傳的疑古思潮,更是讓他名噪一時。皇帝欣賞他,便命他為皇太子侍讀,而他過世後,更是得到「文通」先生的諡號。

《春秋》本指先秦時代各國的編年體史書,但因後世不傳,故現在通常指唯一留存至今的魯國《春秋》。(網上圖片)

《春秋》本指先秦時代各國的編年體史書,但因後世不傳,故現在通常指唯一留存至今的魯國《春秋》。(網上圖片)

後人從《陸文通先生墓表》中提煉出「汗牛充棟」這個成語,其原意是指書運輸時牛累得出汗;用來形容藏書非常多。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