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修訂草案觸發回歸以來最大型社會運動,大規模遊行與激烈衝突場面不斷上演,牽動着每一個人的情緒,尤其是被視為這場運動主力的年輕人。翻看社工《工作守則》,社工首要使命就是協助有需要人士及致力處理社會問題。不過在前所未見的社會危機下,怎樣回應年輕人的精神困擾,社工也會感到迷茫。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馬麗莊直言,社工不是超人,在這場社會事件中,莫說是年輕人不開心,其實每個人也很容易出現情緒問題,出現傷痛、抑鬱和憤怒,這都是正常反應。
她憶述去年十一月中大衝突期間,回校看到執教三十多年的地方一片破壞凌亂時,不禁一邊走一邊流淚。「我第一次經驗到在大社會問題下,一個人原來可以如此無力,我相信,這絕不止是我個人的感覺……我看不到有哪些人可以保持正常的心理健康。在這大環境下,很難有人是不憂鬱的。」
馬麗莊教授說,如果社工身心健康都不在狀態,甚至處於抑鬱,看不到工作意義的話,無疑難以盛載服務使用者的困擾、挫敗與難題等。要幫助別人先幫助自己,她指出,社工首先要固本培元,做好自身情緒管理,例如不要無止境地接收資訊,應從中抽離,調整自己身心。
馬麗莊教授提醒,重回初心,社工的角色和專長其實就是分析和回應服務對象情緒背後的需要,識別及回應年輕人方方面面的服務需要,過往做法皆透過生涯規劃、人才培訓、活動或輔導等,協助年輕人探索熱愛的事物、建立生命意義,從而提升他們的成就感。她形容這些工作很有價值、有意思,同工多年來都一直努力在做。
然而,套用在目前社會危機下,這些基本工作似乎都讓人感覺不奏效。馬麗莊教授認為,目前要先理解困擾年輕人的情緒是甚麼,例如出現焦慮,是代表對將來沒有十足把握;抑鬱,背後則意味着自己失去心愛及重視的人、物、價值等。
研究家庭治療多年的她稱,處理年輕人情緒問題時,很多時都跟他們與父母的關係息息相關,故在當下的社會狀況,她認為社工可做的事,乃促進兩代真誠溝通。她建議社工從家庭入手,不止輔導年輕人,還要關顧家長自身的精神健康。她指出,根據過往臨牀經驗,家長的精神狀況好壞對子女帶來莫大影響,故有必要了解家長的精神健康和困擾,繼而協助家長與年輕人建立良好關係,達至雙方能坦誠溝通。
要做到促進兩代人對話,社工必須首先相信對話的作用,明白對話用意並非「做大龍鳳」,而是旨在真誠溝通,並開放聆聽年輕人的心聲和經歷,了解年輕人憤怒/抗議的因由,不強加己見,同時有足夠成熟程度去應付衝突。
很多時面臨精神困擾的人,或許因為壓力、感到問題羞於啟齒、或怕被人標籤,而不願意主動求助。馬麗莊教授表示,這要多靠年輕人的家人、朋友或師長,鼓勵有需要的年輕人正視困難和挑戰,或代為轉介給社工。她又稱隨着時代轉變,社工接觸年輕人的方法愈來愈多,然而,不變的核心是社工必須打開心扉,與服務對象交流,建立信任尊重的關係,讓對方感受到真誠的關心照顧,才會願意接受協助。
「其實年輕人與所有人都一樣,覺得你疼愛我、關心我,我便聽你說話;若年輕人覺得你不關心我、不疼愛我,又怎會聽你說呢?所以關係是十分重要。」
馬麗莊教授寄語,與年輕人相處時,不要說教,反而要向他們學習,譬如對新事物的觸覺和掌握 (資訊科技發展和技術),坦言很欣賞他們敢言、憤怒,勇於破舊立新。然而,她希望年輕人善用他們的憤怒去改革建設社會,而不是摧毀自己和社會,鼓勵他們擴闊視野,深入認識世界、國家和香港歷史發展,了解抱持不同立場和世界觀的人士,互相包容,互相尊重。除此以外,她期望年輕人重視自己和家人的精神健康,積極有效地調節生活起居節奏,修補和加強與家人關係。她期望同工也不忘持續進修增強專業知識,認識和掌握中外社會脈絡,因為滋潤自己,才能滋潤他人。
馬麗莊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現任國際家庭治療協會會長、美國婚姻與家庭治療協會的臨牀院士及認可專業督導、亞洲家庭治療協會臨牀院士,專長研究家庭治療、家庭小組治療、精神健康、家庭研究及臨牀社會工作實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