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繼續搞,一、二十年轉眼就過了

博客文章

繼續搞,一、二十年轉眼就過了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繼續搞,一、二十年轉眼就過了

2020年09月30日 18:16

明天是中秋節兼中國國慶。。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在過去的42年發展速度驚人。反觀台灣,自2000年民進黨上台之後,全島的精力投入了政治鬥爭之中; 而香港在1997年回歸之後,在外國的鼓動下,逐漸成為中美鬥爭、陸台惡鬥的前哨戰場,人們把發展經濟的精力,轉到政治鬥爭之上。

你的心態如何,你的處境必將如何。當你把心思放在發展經濟之上,經濟就會發展得快;當你把心思放在政治上,政治就會越搞越烈。在現實生活中,在大多數的時候裏,政治只產生消耗,不產生效益。專注政治,更會令經濟發展急速放慢。

在9月28日的台灣節目《觀點》,主持人陳揮文接到一個去了大陸13年、現定居江蘇昆山的台商的電話。台商說:「上海進步1年的時間,台灣5年都追不上。」主持追問他為什麼兩岸在過去十多年時間,會有這樣大的差距。

台商說他在13年前剛到中國的時候,已經有這種感嘆。上海當時正好在興建世博會園區,台商抵達上海浦東機場,在去市中心的高速路上,看到那一整片的建築吊塔。他說:「我一輩子也沒見過這麼多吊塔,有上百枝在我眼前。」主持人也無奈地說,在台灣只會看到一枝。隨後主持人再向台商確認台灣真的是5年也追不上上海的1年嗎?台商直言:「100年可能都很難。」他說不是在唱衰台灣,他每次回台灣,看到台灣有一點發展,但是很緩慢。台商說目前已經在大陸買了房子,工作穩定,並且娶了一位湖北妻子,已經沒有太大意願想回台灣了。

在上世紀70年代,台灣、香港、新加坡和韓國合稱亞洲四小龍。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其後台美斷交,台灣深受打擊,大量台灣有錢人移居美國。當時的總統蔣經國痛定思痛,在台灣大搞十大建設,希望推動台灣發展,穩定民心。台灣經濟在台美斷交之後起飛,這就是一條心發展經濟的結果。

回顧香港的狀況,亦在差不多的時候起飛。香港在1967年爆發暴動,之後港英政府檢討暴動成因,總結出除了是政治問題之外,民生凋敝也是其中一個關鍵。其後港英政府一方面搞十年建屋計劃,大量興建公屋,滿足市民住屋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力鼓勵製造業的發展,提供就業機會,令到香港的新生代能夠擺脫貧窮。

中國在1966年至1976年,經歷了10年的文革浩劫,亦痛定思痛,改弦更張,在1978年開始,全面轉向經濟發展的道路上去。

無論是大陸、台灣以及香港的經驗,都是一個系統的學習過程。系統遇到重大政治挫折,集體作出檢討之後,選擇放下了政治爭拗,集中精力謀求發展,最後便走出了困局。

最近有朋友很擔心子女的前途,問我如何看香港的長遠發展。我認為疫情的衝擊,只是小事,香港人心變壞,才是大事。如果香港人心不改變,還有過半數的人死咬著政治不放,上了美國的賊船,天天發夢希望明天可以推翻中共政權的話,香港不會有運行。10年的文革,中國共產黨沒有被推翻;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中國政權也沒有倒台。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度超過95%,你期望她倒台?真的「發夢都無咁早」了。香港人如果不從夢中醒來,不會有發展的機遇。

明天國慶,還有人在網上搞什麼「月夕行動」,鼓動人上街縱火及襲警等。年青人如果繼續上街堵路縱火,結果只會是白送人頭,香港和大陸都不會因而有任何改變。

有人說香港已死,我覺得香港不會死,死的只是那些拼命對抗大陸的香港人,把自己的前途葬送。阿爺也不會放棄香港這塊寶地,為的是要證明「一國兩制」可以成功,但也絕對不會介意,放棄那些天天和他對抗的香港人。試想一個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天天都為一個不可能成功的幻想搞來搞去,匆匆20年過去,他已經步入中年。回頭一看,發現上街、堵路、縱火,與國家對抗,原來根本就是死路一條,這又何苦來哉。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連美國人都注意到 習主席看的一本書

2025年01月03日 19:40 最後更新:21:05

新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了2025年新年賀詞。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指出:「夢雖遙,追則能達;願雖艱,持則可圓。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彌足珍貴,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輝。」

人民日報總結為:「力量源於團結,奮鬥創造奇跡。」

在中美鬥爭步向新階段的前夕,習主席的講話,好像在吹起動員號角。

有時從國家領導人讀的書中,可以看到他們眼中世界的未來。最近美國《紐約時報》注意到習主席讀的一本書。

今年10月底, 在俄羅斯喀山舉行的金磚國家峰會上,習主席在發言時對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伊朗、埃及和其他幾個國家的領導人說,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以動盪和變革為特徵」的關鍵新時代。

習主席問:「是任由世界繼續動盪,還是推動世界回到和平發展的正確軌道?」習主席這兩句話,是引用了1863年的一部俄羅斯著名小說《怎麼辦?關於新人類的故事》,這部小說啟發了列寧,發動俄國十月革命。

《紐約時報》在12月16日發表一篇文章,題為「一本成為習近平精神指南的俄羅斯小說」,講起這段故事。《紐約時報》指習近平經常引用俄羅斯的歷史和文學傳統來表達的意圖。習近平通過在金磚國家內部倡導革命犧牲精神,表明他有意團結發展中世界,加強與美國的鬥爭。

《怎麼辦?》這本小說,是俄國名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於1862年在沙皇的牢房中寫成的。書中一個叫拉赫梅托夫的主要人物,吸引了習主席的注意。拉赫梅托夫是貴族後裔,16歲時反抗專制的父親,通過艱苦的體力勞動強健體魄,並移居聖彼得堡,在那裡他被招募到一個地下組織,重生為一個「非凡的人」,成為一個終極的革命者。

拉赫梅托夫捨棄了美食、美酒和美色。他閱讀哲學、文學和科學經典。他不用床墊,甚至為了考驗自己,在釘床上過了一夜,弄得渾身是血。他「完全漠視個人情感,沒有私心」,只專注於不惜一切代價實現自己的目標。

習主席也有上山下鄉的艱苦經歷。1969年新年剛過,不到16歲的習近平,輾轉坐火車、卡車、徒步,從北京來到陝西省延川縣梁家河大隊插隊。

2013年3月,習主席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時講到,「我愛好挺多,最大的愛好是讀書,讀書已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

習主席提到,他讀到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麼辦?》,他效仿主人公拉赫梅托夫那樣磨練意志,把褥子撤了,睡在光板炕上,一到雨雪天就出去摸爬滾打進行戶外鍛煉。

習近平去年在金磚國家峰會上提到《怎麼辦?》一書中的名句:「是任由世界繼續動盪,還是推動世界回到和平發展的正確軌道?」他呼籲的正是那種犧牲和堅韌的精神,他對其他金磚國家領導人說,「拉赫梅托夫堅定不移的決心和艱苦奮鬥的精神,正是我們今天所需要的精神力量。我們時代的風暴越大,我們就越要以堅定不移的決心,開拓進取的勇氣,站在最前列」。

《紐約時報》話,近平正在繼承拉赫梅托夫的衣缽——做「非凡的人」、歷史的推動者。信他的鋼鐵意志和高瞻遠矚的領導力,將把世界從美國的動盪中解救出來。

雖然《紐約時報》不忘把中國和美國放入威權主義對抗民主美國的框架中分析,但他們作為美國東岸精英,也確實對特朗普的自利孤立主義不敢恭維。所以《紐約時報》甚至不敢過份否定習主席要將把世界從美國的動盪中解救出來這種努力。或許《紐約時報》的精英們,也很想有人把他們從特朗普的動盪中解救出來。

習主席在新年講話中提到,「夢雖遙,追則能達;願雖艱,持則可圓」。他希望所有中國人咬一咬牙,堅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難苦奮鬥,捱過2025年世界的驚風惡浪。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