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上陽賦》章子怡霸氣笄禮 源於周代女子15歲便可出嫁

歷史長河

《上陽賦》章子怡霸氣笄禮 源於周代女子15歲便可出嫁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上陽賦》章子怡霸氣笄禮 源於周代女子15歲便可出嫁

2021年02月17日 10:00

「冠禮」,亦即是男子的成年禮,大家可能不會陌生。但其實古代女子也一樣有成年禮,叫作「及笄之禮」,或稱「笄禮」,行禮的年齡一般比男子早,多數只有15歲。

上陽賦 (影視圖片)

上陽賦 (影視圖片)

最近,內地古裝電視劇《上陽賦》第一集,便上演了一幕極具排場的笄禮,無論是佈景、場設都極具質感,加上由女主角章子怡演出的上陽郡主王儇,以一襲空靈脫俗的白衣現身,更是令人難忘。

及笄,是古代女孩成人禮,女子年滿15歲,用笄(簪子)把頭髮綰起來的儀式,意味女子完全成人了,可以擇婿嫁人。這種儀式在中國、朝鮮、日本等都會出現。至於笄字的來源,可見《說文解字》:「簪也。從竹,幵聲。」《篇海》說,「婦人之笄,則今之簪也。本作筓。」笄為一種飾件,用來固定髮髻,是根細長釺子,一頭銳,一頭鈍,鈍的一頭有突出的裝飾,稱為首部。笄是髮簪家族的鼻祖。笄的首部簡單樸素。後來的簪、釵等皆是在笄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說回笄禮,《禮記·曲禮》早已有作記載:「子許嫁,笄而字。」《禮記·雜記》:「女子十有五年許嫁,笄而字。」意思是女子是在許嫁之後,便會舉行笄禮,同以取表字。表字的意思是成年後,需要受到社會尊重,晚輩直呼其名代表不恭敬,於是需要取一個字,用以區別長幼尊卑。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至於早期笄禮的儀節,文獻沒有作詳細記載,《通典·女笄》說:「笄女禮猶冠男也,使主婦、女賓執其禮。」 大多人認為笄禮的儀節與冠禮相似。

不過一般都認為,在行笄禮時,女子便會改變幼年時的髮式,將頭髮綰成一個髻,然後用一塊黑布將髮髻包住,隨即以簪插定髮髻。主行笄禮者為女性家長,由約請的女賓為少女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結婚。至於貴族女子受笄後,一般要在公宮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婦德、婦容、婦功、婦言」等,作為媳婦必須具備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禮貌與女紅勞作等技巧本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到了宋代,為了推行儒家文化,講究禮儀規範,更特地制定了士庶女子的笄禮儀式。司馬光的《書儀》以及《朱子家禮》都記載了具體的程序。笄禮行之於中堂,執事者用家內的婦女婢妾充任。席以背設柂櫛總首飾置桌上,冠笄盛於盤中,上面蒙以帕,由執事者執之。主人於中門內迎賓。賓致祝詞後為之加冠、笄,贊者為之施首飾,賓揖笄者,適房,改服背子。既笄,所拜見者僅限於父及諸母、諸姑、兄姊。

往下看更多文章

猴子冥頑不靈 唯「殺雞嚇猴」警告之

2024年09月09日 20:00

「殺雞嚇猴」這個成語常見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姚雪垠所寫的長篇小說《李自成》,在第二卷第二十一章中有提及:「猜到皇上有殺雞嚇猴之意,心中七上八下,半天沒有做聲。」

在很久以前,有個耍猴戲的買了一只猴子,為下次表演在準備。新買的這猴子可機靈,一看就知道是受過訓練的。買牠的時候,明明一聽鼓聲就跳舞,一聽鑼聲就翻斤鬥,可到家後不管新主人如何使勁的敲鑼打鼓,猴子只會眨眨眼睛,紋絲不動地楞在原地,氣得那新主人暴跳如雷。

猴戲,又名猴子戲,泛指猴子或其他靈長類動物參與演出的表演藝術。(網上圖片)

猴戲,又名猴子戲,泛指猴子或其他靈長類動物參與演出的表演藝術。(網上圖片)

耍猴戲的自是不甘心,買牠回來就要用來表演,怎麼可以不聽指揮呢?他歪了歪頭,突然想起猴子是最怕見血的,只要見血就會嚇得全身軟化,想必到時教化牠就容易多了。於是,耍猴戲的連忙趕到市場抓了一只公雞,然後如法泡制的對著公雞敲打鑼鼓。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可是,公雞怎麽會演戲呢?它早就因著這震耳欲聾的鼓鑼聲嚇呆了,只見它蹲在地上動也不敢動,唯有從它一搧一搧的羽毛可窺見它的恐懼。耍猴戲的知道猴子在一旁看著,便直接抄起一把刀,一刀把公雞給宰了。溫熱的鮮血從公雞的脖子噴灑而出,還有幾點血沫子濺到猴子身上去。這一下可把猴子嚇壞了!由此之後,猴子就變得老老實實,一打鼓就跳舞,一敲鑼就翻斤鬥,一點兒也不敢含糊。

猴戲除了指真正由猿猴表演外,還用來比喻人們一些裝模作樣、流於表面的行為,有極大的負面含意。(網上圖片)

猴戲除了指真正由猿猴表演外,還用來比喻人們一些裝模作樣、流於表面的行為,有極大的負面含意。(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典故概括出「殺雞嚇猴」這個成語,其原義是殺雞給猴子看;比喻懲罰一個不相幹的人,來威脅另一個人。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