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暑假暢泳小心耳道受感染 耳內積水增患中耳炎風險

生活事

暑假暢泳小心耳道受感染 耳內積水增患中耳炎風險
生活事

生活事

暑假暢泳小心耳道受感染 耳內積水增患中耳炎風險

2021年08月26日 17:23

暑假當然少不了游泳,期間耳朵進水屬平常之事,不過耳內積水卻有機會令病毒或細菌入侵,增加感染中耳炎的風險!

明德國際醫院耳鼻喉專科醫生賴廣麟表示,一般而言,中耳炎是指「急性中耳炎」,通常都是源於上呼吸道受感染,而鼻腔及喉嚨又與中耳相通,因此病毒及細菌可經過鼻咽管進入中耳,令中耳病毒或細菌入侵,從而引致所謂的「急性中耳炎」。他指,由於兒童耳咽管較成年人短小,加上其耳咽管構造亦令病毒更容易進入中耳,因此2至6歲的孩童患中耳炎的機會特別高,尤其在他們患感冒後,耳咽管發炎會令病毒及細菌相對容易地流入中耳,引致發炎。至於小朋友6歲後,耳咽管及頭部結構的發育相對較為健全,患中耳炎的機率亦因而逐步下跌。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可引起嚴重併發症

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一旦患上中耳炎會出現甚麼病徵?賴廣麟表示,通常孩子患中耳炎,初期耳朵都會經常感到不適,不時會掏耳孔甚至拍打耳朵,其後更會出現耳朵疼痛、流膿、發燒及嘔吐等徵狀。他強調,由於患中耳炎的孩子年紀一般都很小,不懂向父母解釋自己生病,而中耳炎的徵狀與一般外耳(耳膜外)發炎類近(外耳發炎通常發病初期已經會流膿,而且不會發燒,中耳炎主要是有耳朵疼痛、發燒等徵狀),因此孩子一旦出現耳痛、流膿、發燒等,幼兒又不時哭鬧不安,宜盡快求醫,以免因中耳炎引起嚴重併發症。

對於孩子而言,中耳炎最大的傷害是可引起多種併發症。由於細菌可四處遊走,如進入中耳後,可引起「乳突骨」發炎、走上腦部則可引發腦膜炎。耳內積膿亦有機會令耳膜穿孔,耳膜一旦未能完全復原,日後耳膜發炎機率會明顯上升,孩子聽覺亦會受影響。

游泳期間耳朵進水屬平常之事,不過耳內積水卻有機會令病毒或細菌入侵,增加感染中耳炎的風險。資料圖片(示意圖)

游泳期間耳朵進水屬平常之事,不過耳內積水卻有機會令病毒或細菌入侵,增加感染中耳炎的風險。資料圖片(示意圖)

併發症嚴重或要開刀

治療中耳炎主要仍需依靠藥物,賴廣麟指,一般會用止痛藥及退燒藥減輕患者的痛楚,同時會處方一周藥量的抗生素,以抑制細菌滋長。如有耳內流膿,亦會用含抗生素的耳藥水,供患者滴入耳內。」他強調,用藥最重要是防止出現併發症,若發現已出現併發症,有機會需要入院治療,甚至開刀做手術。

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現時泳池只是有限度開放,但不少家長仍會選擇游泳作為孩子的消暑活動。坊間流傳游泳會引致中耳炎,賴廣麟澄清,游泳並不會增加患上中耳炎的機會,因泳池水只會在外耳積聚,即使是游泳時嗆了幾口水而引致細菌入侵,受影響亦只是外耳,因此游泳與中耳炎實際上沒太大關係。

賴廣麟補充指,外耳炎不代表不用預防,最重要是保持耳內乾爽,切忌用棉花棒挖耳孔,因為會弄傷耳內的皮膚;若真的要去除耳內水分,可用將溫度調較至微暖的風筒吹乾,很多人亦會使用耳塞,然而耳塞對防止感染耳炎沒有太大功效。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須防上呼吸道感染

賴廣麟續指,引起中耳炎的主因來自上呼吸道感染,尤其肺炎鏈球菌是其中一種常見導致中耳炎的病菌,故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是有效的預防方法。他又表示,鼻敏感會不斷流鼻水及鼻塞,影響耳咽管功能,增加患上中耳炎的機率,因此多做運動,強化呼吸系統的功能,對預防中耳炎很有效。至於市面上各種用於清潔耳鼻的噴霧,他就坦言,這類產品的作用不大,只要做好日常清潔、保持耳內乾爽衞生已足夠。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不少人因為生活忙碌而無暇做運動,對此專家推介1養生動作,不僅簡單過行路,還能強身預防疾病。

專家指「踮腳」簡單又能強身預防疾病

據《健康時報》報導,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人因工作忙碌難以抽出時間進行運動。為此,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醫生楊雲柯介紹了一個既簡單又能有效增強體質和預防多種疾病的「養生動作」,且幾乎不需要場地和時間限制,隨時隨地都能進行,這個動作就是「踮腳」。

示意圖

示意圖

踮腳有助調節氣血循環

楊雲柯醫生指出,踮腳動作源自古代養生術「八段錦」,其最後一式「背後七顛百病消」的動作中,就是通過踮腳的方式調節身體的氣血循環,幫助激發任督二脈的功能,促進全身氣血通暢。

踮腳可增強人體免疫力

廣西南寧市第二婦幼保健院中醫科主治醫生何劍豪強調,中醫理論中常將腳稱作「人體的第二心臟」,通過踮腳的動作刺激腳部經絡,可以有效促進全身氣血循環,從而增強人體的整體免疫力。

示意圖

示意圖

踮腳10大健康益處

踮腳的好處不容小覷,長期堅持踮腳動作可以帶來以下10大健康益處:

1. 預防骨質疏鬆

踮腳動作有助鍛鍊腳部和小腿肌肉,進而有助增強骨骼密度,防止骨質疏鬆的發生。

2. 預防跌倒扭親腳

踮腳能增強小腿後群肌力,增強足弓以及踝關節周圍韌帶的力量,提高平衡能力,預防跌倒或腳踝扭傷等情況。

3. 預防血栓形成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骨科主任醫生王逢賢表示,對於久坐或久立的人群來說,踮腳能夠改善下肢血液回流,進而防止靜脈血栓形成。但要注意地是,用力踮腳跟後再用力勾腳尖,且小腿有明顯感覺肌肉一緊一鬆,這和平時走路一樣有擠壓輔助的作用。

示意图

示意图

4. 改善拇指外翻

王逢賢醫生續指,踮腳有助於舒緩腳部壓力,改善因穿鞋不當引起的拇外翻問題。

5. 緩解靜脈曲張

河南省鄭州中心醫院創傷骨科與足踝外科病區主任楊建義表示,對於長期站立的職場人士而言,踮腳能有效調動腿部多達8塊主要肌肉群,尤其是小腿肌肉,這種活動有助推動血液向心臟回流,進而減少靜脈曲張的風險。

6. 預防改善痔瘡

楊建義醫生解釋說,站立時踮腳能讓腳趾受力,自然引發提肛,使肛門肌肉收縮。這一動作幫助直腸靜脈血液向腔靜脈回流,有效改善痔核淤血。

7. 緩解腰背酸痛

許多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因不正確的坐姿易產生腰背疼痛。楊建義醫生對此指出,堅持踮腳可改善由坐姿不良引起的彎腰駝背,同時刺激膀胱經,促進經氣流通,有效緩解腰背部的疼痛。

示意圖

示意圖

8. 有助固腎強腰

踮腳尖可以刺激足少陰腎經,增強腎臟功能,對男性而言,有助於改善排尿問題,且固腎強腰。

9. 改善睡眠質量

踮腳尖能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緩解緊張情緒。何劍豪醫生指出,這對於經常失眠或睡眠質量不佳的人來說尤其有益,能顯著改善睡眠狀況。

10. 心情更舒暢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郝萬山教授指出,日常踮腳不僅鍛鍊小腿肌肉,還可通過按摩太衝穴來促進氣血流通,改善肝氣郁結,進而讓心情變得更加舒暢。

注意事項與練習方法

踮腳動作雖然簡單,但進行時仍需注意以下5點:

1. 注意動作標準

踮腳時要保持身體直立,雙腳併攏,雙手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然後慢慢踮起腳尖,注意腳尖與地面緊密接觸,身體提升到最高時,逐漸將重心從腳尖落到腳掌,放鬆身體。最後,腳跟慢慢落下輕觸地面,引發輕微震動沿著兩腿傳遞至上半身。

示意圖

示意圖

2. 每日做10分鐘

踮腳運動主要依靠腳尖支撐全身重量,因此增加了腳關節的負擔。建議每日練習時間控制在大約10分鐘,如感覺到任何不適或疼痛,應立即停止練習,待狀況改善後再繼續。

3. 避免用力過猛

踮腳時需特別注意力度,避免因用力過猛而導致受傷。此外,踮腳雖然是一項簡單的養生運動,但不適合所有人。特別是患有高血壓或骨質疏鬆等疾病人群。

4. 完成後進行按摩

進行踮腳運動後,應適當按摩小腿肌肉,以防肌肉因長時間緊繃而變得粗壯。這有助於放鬆肌肉,避免因緊張造成的不適。

5. 安全預防措施

對於年長者或行動不便的人士,進行站立運動時應確保旁邊有穩固的支撐物,如椅子或牆面,以防止摔倒,確保安全。

示意圖

示意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