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史上並無「楊門女將」 角色原型可能源自契丹女子

歷史長河

史上並無「楊門女將」 角色原型可能源自契丹女子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史上並無「楊門女將」 角色原型可能源自契丹女子

2022年01月12日 10:00 最後更新:16:04

佘太君、穆桂英等英雌,都是我們熟悉的傳奇人物。這些「楊門女將」在小說中活靈活現,事跡家傳戶曉,但在歷史上,她們其實並不存在,那麼究竟這些角色源自哪裡?有人認為可能來自與宋朝對應的契丹女人。據契丹王朝歷史記載,一眾契丹女性,確實對遼國的政治生態產生不小影響。

遼代胡瓌《出獵圖》中描繪的契丹人。 (網上圖片)

遼代胡瓌《出獵圖》中描繪的契丹人。 (網上圖片)

契丹「蕭太后」蕭綽攝政,是為人所知的史實。而據《遼史》記載,遼代20位皇妃中,蕭氏后妃多達18位,和蕭綽一樣攝政的「蕭太后」就有4位。還未計西遼開國皇帝耶律大石的妻子蕭塔不煙,以及遼仁宗耶律夷列的妹妹、最終做了皇帝的耶律普速完。公元1143年,耶律大石駕崩,他的兒子西遼仁宗耶律夷列年紀較輕,沒有治國的經驗。遵照耶律大石遺詔,蕭塔不煙依遼制權國,號「感天皇太后」,在位七年,和蕭綽一樣也是一位真正的「攝政太后」。耶律普速完則與武則天一樣是當過皇帝的女性。

更多相片
遼代胡瓌《出獵圖》中描繪的契丹人。 (網上圖片)

遼代胡瓌《出獵圖》中描繪的契丹人。 (網上圖片)

《卓歇圖》中的契丹人。 (網上圖片)

《卓歇圖》中的契丹人。 (網上圖片)

《卓歇圖》上另一批契丹人。 (網上圖片)

《卓歇圖》上另一批契丹人。 (網上圖片)

歐洲人畫筆下的中亞契丹人。(網上圖片)

歐洲人畫筆下的中亞契丹人。(網上圖片)

《楊門女將》故事有著契丹史實的影子,並與宋代對應。 (網上圖片)

《楊門女將》故事有著契丹史實的影子,並與宋代對應。 (網上圖片)

先說一說「蕭太后」蕭綽,統治契丹王朝長達27年,帶領遼朝進入鼎盛時期。公元969年,遼穆宗耶律璟,帶著蕭綽的父親蕭思溫等親信前往黑山打獵,耶律璟這名暴君,虐待近侍,被近侍刺殺。蕭思溫封鎖消息,協助與自己闗係密切的遼世宗耶律阮次子耶律賢登上皇位,是為遼景宗。遼景宗為「報答」蕭思溫,升官加爵,還將他16歲的女兒蕭綽徵召入宮。不到半年時間,蕭綽就被正式冊封為皇后。

《卓歇圖》中的契丹人。 (網上圖片)

《卓歇圖》中的契丹人。 (網上圖片)

不到一年,蕭思溫隨遼景宗行獵時也被人刺殺。父親的死,讓年僅17歲的蕭綽迅速成熟。遼景宗因為身體不好,就將日常政務交給蕭綽處理。蕭綽的政治地位也由此一天天上升,10多年之後,甚至到了與遼景帝等同地步。

公元982年,35歲的遼景宗病卒,遺詔將遼國交到了29歲的蕭綽手中。此時,其長子耶律隆緒年僅12歲。孤兒寡母,面對宗室親王勢力雄厚,對皇位虎視眈眈。據《遼史》記載,蕭綽首先想到自己的舊相好、漢人韓德讓。給他權力,協助鞏固地位,令政局以及南方宋朝的政事穩定下來。

公元986年,北宋對遼國發動戰爭,歷史上稱為「雍熙北伐」,宋軍三路來襲,蕭綽親披戎裝上陣,大獲全勝;公元1004年,蕭綽又帶領遼聖宗耶律隆緒和韓德讓,率20萬精銳部隊南征宋朝,兩個月的時間就攻到了澶州,後與北宋達成「澶淵之盟」。

《卓歇圖》上另一批契丹人。 (網上圖片)

《卓歇圖》上另一批契丹人。 (網上圖片)

有歷史愛好者因此推斷,楊門女將可能來源於契丹女人出征。而楊家將抗遼的故事,早就在民間流傳,南宋有「楊令公」,後世將之添枝加葉,發揚光大,這也許是對那個能文能武的時代一種幻想或者懷念。

蕭綽經過兩敗宋軍,遼朝進入最鼎盛時期,晚年她歸政於遼聖宗,不再攝政,安心休養。公元1009年12月,蕭綽病逝於行宮,終年57歲。她生前的形象影響了後世。百多年後,在耶律大石建立的中亞國度西遼,蕭綽依然成了耶律普速完的效仿對象。

歐洲人畫筆下的中亞契丹人。(網上圖片)

歐洲人畫筆下的中亞契丹人。(網上圖片)

公元1163年,西遼仁宗耶律夷列去世,由於太子耶律直魯古年幼,故耶律夷列遺詔讓妹妹耶律普速完臨朝稱制。公元1177年,耶律普速完自稱皇帝。不過,她與自己的丈夫過不去,與丈夫弟弟蕭朴古只沙里私通,還羅織罪名將丈夫殺死。對此,蕭朴古只沙里的父親蕭斡里剌看不下去,認為耶律普速完不再適合做皇帝,於1178年發動宮廷政變,率兵包圍皇宮,射殺了耶律普速完和蕭朴古只沙里。 

《楊門女將》故事有著契丹史實的影子,並與宋代對應。 (網上圖片)

《楊門女將》故事有著契丹史實的影子,並與宋代對應。 (網上圖片)

耶律普速完就這樣「完成」了她14年的帝位生涯。我們由此可見,契丹一眾女子,不論是耶律普速完還是蕭綽,都影響著契丹的政治環境。她們雖然沒有如小說中楊門女將們般的事跡,但在楊門女將們的身上,卻很大可能有她們的影子。

往下看更多文章

王獻之被嘲笑「管中窺豹」 嘲笑者又何嘗不是?

2024年09月06日 20:00

管中窺豹意思是從竹管的小孔裡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該成語最早出自《世說新語·方正》:「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後由此總結出成語「管中窺豹」。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他的幾個兒子從小就跟隨他學習書法。其中,王獻之天資極高。曾有一次,他和兩個哥哥一同前往拜訪謝安,在拜訪期間,兩個哥哥滔滔不絕,唯獨他只說了寥寥幾句。他們走後,謝安評價王獻之最為出色,因為「優秀的人往往言簡意賅」。

王羲之。網上圖片

王羲之。網上圖片

王羲之的書法名動天下,又任右軍將軍,家中門生眾多。王獻之自小性情豪放不羈,常和門生們在一起玩耍。有一次,門生們在玩樗蒲(古代的一種游戲),而王獻之站在一旁,指著其中一位門客說:「這局要輸了。 」門客不以為然,嘲諷地說:「這個小孩管中看豹子, 只看到一個斑點。」(管中窺豹,時見一斑。)意思是:這個小孩子根本就不懂游戲的玩法,我們不需要理會他。王獻之非常生氣,便回應道:「我和古人相比,遠的,我自認為只比不上荀奉倩;近的,我只愧於劉真長。」於是拂衣而去。

王獻之造像。網上圖片

王獻之造像。網上圖片

荀奉倩是三國時魏國人,才學出眾。劉真長則是晉國的名士。王獻之的言外之意是說,我在才華上僅次於這兩位,其他人根本不能與我相提並論。事實上,後來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盡管他的成就不僅僅局限於荀奉倩和劉真長,但王獻之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敏於創新,為魏晉以來書法大家,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王獻之廿九日帖。網上圖片

王獻之廿九日帖。網上圖片

該成語提醒人們在觀察事物時不應局限於片面和狹隘的視角,而應注重事物的整體和全局。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總結出一些成功的要素,如戒除浮躁、樹立自信心等。在生活中,也存在許多類似於「管中窺豹」的情況,只要我們仔細觀察,找到事物中的關鍵因素,就能像王獻之一樣「未卜先知」。

有時候,通過觀察事物的一部分,我們能夠大致推測出整體的情況,就像從管中看到豹子的花紋,能夠猜測豹子的全貌一樣。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在學術研究或調查事物時,只需要了解事物的某個方面就足夠了,而可以忽略整體或全局。這是不正確的觀念。在學術研究和調查事物時,我們仍然應盡量做到全面,因為只有全面的了解才是客觀和科學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