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走入疫情困局,多多少少也受Omicron病毒就是大號流感和鼓吹香港要考慮躺平的思想影響。
美國就是一套躺平式電影,讓大家率先看到結局。即使美國還未算是躺得最平的西方國家,只是半躺平狀態,已經造成大量國民的死亡。香港想學習美國躺平,請先想想能否接受美國這樣的後果。
美國東岸因為疫情稍稍平復,多個州份宣布取消在室外和公共場所必須佩戴口罩的規定。而美國南部和西部,疫情仍處於高水平。德國媒體《德國之聲》報道,當大家以為Omicron症狀輕微,不用擔心的時候,美國因新冠病毒而死亡的人數高得令人咋舌,全國每日有2500人死於新冠病毒。兩年以來,美國因新冠病毒而死亡的人累計達到95.5萬人,不用一個月,死亡人數就會超過100萬。
《德國之聲》指出,很多人以為Omicron變種病毒相對溫和,所以死亡病例不會隨著感染數字激增而激增。但事實上,美國死於Omicron的人數已經多過Delta變種病毒所帶來的,還未計美國現在比Delta流行時大規模接種新冠疫苗。
我插入和香港的比較。美國一個月因新冠病毒死亡約75000人,等於總人口的0.023%,若香港學足美國,同樣爆疫,同樣躺平,按人口比例,香港一個月會死1680人。這是一個極其恐怖的數字,相信沒有香港人夠膽出來說可以接受。
順帶一提,有評論說每年的流感也會死人,但我翻查了過去幾年香港的因流感死亡的人數,一年只是100至300多人不等,即每月約10人至20多人。Omicron在美國帶來的死亡率,絕對遠高於一般的流感。
《德國之聲》為美國Omicron流行,造成很多人死亡,提出兩個原因。第一是疫苗接種率偏低。美國只有64%的人完成接種兩劑新冠疫苗,接種了第3劑加強劑的,只有27%。而德國有75%的人已完成兩劑接種、50%的人接種了第3劑加強劑。而美國屬於高危群組的人,即65歲以上的人,還有11%的人未完成兩劑接種,有42%的人未接種第三劑加強劑。《德國之聲》認為疫苗接種率不夠高是美國死亡率高的主因。
我又插入和香港的比較。香港完成兩劑疫苗接種的人佔總人口68.8%,略高於美國的64%,但完成第3劑接種的,只有18.5%,遠低於美國的27%,而香港60歲以上的高危群組的接種率未完成接種兩劑疫苗高達41.5%,比美國65歲以上的人只有11%的人未完成兩劑接種多很多。如果香港出現像美國的大流行,恐怕會比美國死得人多,特別是接種率低的老年人!
第二是低收入人群的基礎病。《德國之聲》指出,美國人有超高的肥胖率和糖尿病,是導致很多人因新冠病毒死亡的另一原因。美國有3700萬人患有糖尿病,佔全國人口十分一以上,在西方發達國家居首。美國越低收入的人群,患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比例越高,新冠病毒對美國草根階層的殺傷力很大。
香港有70多萬糖尿病患者,和美國一樣人口的十分一。加上香港此前有很多反對打疫苗的言論,令到很多有基礎病的病人,都不敢接種新冠疫苗。香港這方面的情況一點也不比美國好。
看完《德國之聲》的報道,知道Omicron病毒不是大號流感,而美國死亡率高和打疫苗人數不夠多及糖尿病等基礎病者較多有關。但比對香港接種疫苗數字,比美國更差。若有同樣的大流行,恐怕會死得人多。
美國的疫情高峰期,單日有超過100萬人染疫,等如每日有約0.3%的人口確診。香港如果也去這種瘋狂爆疫的狀況,每日就會有22400個確診個案,若有9%是6歲以下的幼童,即每日有2017個幼童確診,香港爸媽即使輕症也想送仔女入院,醫院每日預備要收超過2000個病童,香港的醫療體系不崩潰才怪。
香港那些躺平論者,不從數據出發,只憑感覺推論,會誤導很多市民。
中聯辦主任駱惠寧今日主持「萬眾一心 合力抗疫」會議,他在會上強調,抗擊疫情最寶貴的是信心,最重要的是團結,最逼切的是行動。
我有信心香港社會團結在快速清零的目標下,馬上行動,最終必可成功。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