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一個老貓捉碩鼠的故事

博客文章

一個老貓捉碩鼠的故事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一個老貓捉碩鼠的故事

2022年02月24日 20:07 最後更新:02月25日 12:15

香港的疫情全面失控,已從各方面充分地表現出來。

第一,檢測嚴重滯後。就我親身接觸,大部分人去了政府的檢測中心檢測,都是在四天至一星期之後,才收到檢測結果。即使是快測呈陽性的人去覆檢,也是遲遲都未有結果。長達一星期的滯後檢測結果,公佈的新增確診數字反映不到現實,令確診者進一步播疫。今日政府公布新增確診8798宗,但昨日自測呈報的新增個案是17269宗,實際上已到了日確診近2萬宗的地步,比當日湖北爆疫更嚴重。

第二,連抗疫物資包也送不到。政府承諾會向等待入院的確診者送上電子手環和抗疫物資包,但據我了解,有市民確診之後,足足等候了四天,才收到衛生署的電話,表示發給他電子手環和抗疫物資包,但等了六天仍未收到物資包。自生自滅式的居家隔離,疫情自然失控。

港大醫學院團隊於週二(22日)推算,3月初單日確診高峰將會達到18.3萬宗,但由於只有部份的人做檢測,政府的數字只會有2萬人確診。我認為這完全有可能。

那麼,問題就來了。按內地的抗疫套餐,全民檢測會將確診者找出來,然後送去隔離,斬斷傳播鏈。問題要多少方艙醫院式的輕症隔離設施?以目前真實日確診1.7萬宗推算,日日增加,隔離14日要23.8萬個床位,再加全民檢測再可能找出確診3倍的潛在染疫者,再要多5.1萬個床位,即是要28.9萬個方艙床位。更不要說去計港大的推算每日確診18萬那條數了。這麼多牀位,從何而來呢?若然是「有檢測、無隔離」,同樣不能夠達致清零的目標。

不過,我認為可以從內地的做法找到一些啟發。內地是因應著疫情狀況,定出科學的應對方法。粗略分類,可以分成ABCD等不同級別的應對方式。D級是較輕微的,只發現零星確診個案,只會封閉一、兩條街區,作小區圍封強制檢測;C級是發現了聚集性感染個案,便會圍封大區域和進行區域強檢;B級是病毒已經擴散到不同的社區,除了圍封個別區域之外,另實施整個城市的強檢,但不會封城和禁足;A級是病毒出現更大範圍擴散,傳播鏈未能摸清,就會實施封城、禁足和全城強檢。

香港如今已經進入了超A級的狀況,然而特區政府反應滯後,決不禁足,現在加強限聚只將限制堂食人數減至兩人等,並無實行禁足,完美演譯什麼叫「杯水車薪」,抗疫措施永遠落後病毒散播的速度。

據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的數字顯示,目前香港市面上的人流仍有正常的50%,實在太多,要大幅減到10%以下,才有機會壓止病毒的散播。

香港計劃進行全民檢測而不禁足,完全應對不了疫情。以目前的惡劣狀況,不單要禁足,還要「先禁足、後進行全民檢測」。香港應先實行禁足7天,才做全民強檢。因為Omicron 3天傳一代,只要全城禁足7天,切斷兩個傳播週期,令新增確診數字大幅降下來之後,到每日只有1000、2000宗時,才進行全民檢測,每日新增確診數字下降到幾千個,10萬以下的方艙病牀數量,還有機會應付需求。

不先禁足,就進行全民強檢,絕對會事倍功半,情況在家中出現一隻四處走動的碩鼠,打極都打不死,麻煩揮之不去。

講起家有碩鼠,我有真人真事,絕無杜撰。我小時候非常害怕老鼠,家中養著一隻老貓,某天,老貓在家中追著一隻碩鼠,把碩鼠咬得遍體鱗傷,喉嚨都咬破,但由於老貓年紀老邁,力量不夠,咬不死碩鼠,受傷的碩鼠在家中亂竄,搞到一地都是血。不怕老鼠的媽媽剛好不在家,我獨對這個殘局,只能瑟縮在沙發上。老貓和碩鼠對峙時還咪咪叫,好像對我吹噓牠捕鼠的功績。

我掙扎了十幾分鐘,終於硬著頭皮,到廚房拿出火鉗,一把將老貓抱開,對牠說:「你老了,先抖抖,還是讓我來吧!」接著用火鉗向躲在梯級下的碩鼠一輪亂搗,終於把老鼠插死了。這個核突而慘痛的經歷,成為我生命中的—個印記。

後來中國開始改革開放,我聽鄧小平說:「不理白貓、黑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即時想起我殺鼠的壯舉,覺得他講得太有道理了。貓咪叫得天花亂墜也沒有用,只要能夠把老鼠殺死就好了。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有什麼比記者的生命更重要?

 

西方對香港的雙重標準,真的到了令人齒冷的地步。

「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RSF)發表最新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的排名跌至歷史新低點,在18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140。「無國界記者」指,香港的情況跌入「非常嚴重」範圍,歷史上首次在新聞自由地圖上顯示為最差的紅色,外媒被拒入境,本地傳媒又被查稅等等。

我專門去「無國界記者」網站看一看它的排名,看看比香港排名高的地區,有什麼新聞自由操作,值得香港學習觀摩。

看到台灣排24。台灣綠營政府對不喜歡的媒體直接關停,在2020年就決定不續牌給藍營電視台中天新聞台,理由是中天新聞台內控機制失靈,以及持有人蔡衍明嚴重介入新聞製作等。用「無國界記者」的標準,這些理由全是莫須有的理由,可能「無國界記者」喜愛獨派政府,就把台灣捧到天上去。

看到美國排57。美國的新聞有那麼自由嗎?據記錄美國違反新聞自由的智庫「新聞自由追蹤者」數據顯示,2022年全美發生128起違反新聞自由的事件,其中攻擊新聞記者40宗,逮捕或起訴15宗。2023年,美國至少12名記者被捕及面臨指控,多名記者因正常新聞報道遭刑事定罪。所以說香港起訴記者,美國對記者也絕不客氣。

到特朗普政府上任就更厲害了,他把《美國之音》封掉,因為那裏有很多他不喜歡的記者。美國政府亦以「媒體年度輪換計劃」為由,更換傳媒在官方大樓內的採訪資格名單。被撤銷的4間媒體,都曾報道特朗普負面新聞。特朗普對《美聯社》最不客氣,因為《美聯社》不肯把墨西哥灣改名美國灣,特朗普一度直接禁止《美聯社》進入白宮採訪。

當然更嚴重的是殺害記者了,這些情況屢見不鮮。當中最典型的是「維基解密」公開的美國駐伊拉克軍隊一段秘密片段,顯示美軍阿帕奇直升機2007年7月12日在伊拉克巴格達向手無寸鐵者開火,路透社伊拉克籍攝影記者納米爾努爾-艾爾丁和司機賽義德查馬赫,遭美軍殺害。其實美軍涉嫌殺害記者的事件有很多,這件事的震憾性在於有影片記錄完整事發經過。事後並無美軍要負上殺人的責任,亦無跡象顯示美國有任何措施可以阻止類似事件再發生。「無國界記者」把美國排上57的高位,在他們的眼中,記者的命不是命。

也看到以色列排112位,這就更精彩了。2023年以軍攻入加沙,當年11月2日,巴勒斯坦電視台記者穆罕默德(Mohammed Abu Hatab)及其11名親屬,在加沙南部汗尤尼斯的家中遭以色列軍隊空襲,全部喪生。噩耗令穆罕默德正在做直播的同僚崩潰,對着鏡頭失聲痛哭。

記者在鏡頭前被殺也所在多有。2022年5月11日清早,《半島電視台》最知名巴勒斯坦記者──夏琳.阿布阿克利赫(Shireen Abu Akleh)──在報導以色列軍隊掃蕩巴勒斯坦難民營時,遭以軍打來的子彈貫穿頭部,當場死亡,終年51歲。

敢問「無國界記者」,香港有殺過一個記者嗎?有什麼比記者的生命更重要?為什麼這些公然射殺記者的國家的新聞自由排名,比香港高那麼多?死了的記者還有自由嗎?面對強權不敢吭一聲的「無國界記者」,憑什麼對香港指指點點?你們那麼厲害,先去為死去的巴勒斯坦記者討回公道吧。

香港《基本法》和《香港國安法》保障新聞自由。但新聞自由是有邊界的,沒有濫發假新聞的自由,沒有煽動香港暴亂的自由,也沒有接受外國政府資助顛覆香港政府的自由。香港新聞界是專業的,但也有被政治凌駕的慘痛歷史,對2019年的慘痛教訓,我們沒法忘記。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