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禁足一個月 五一可清零

博客文章

禁足一個月 五一可清零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禁足一個月 五一可清零

2022年02月28日 20:19 最後更新:20:44

現在說「清零」,好像是天荒夜談,但這個世界總有方法,總有希望。

先看香港疫情現況。疫情海嘯式爆發,單日確診增至34,466宗。個多月前我們還在說美國一日確診100萬宗很恐怖。若按人口比例,我們日確診22,200宗時,已等如美國日確診100萬宗。我們如今的確診數字,按比例等如美國日確診155萬宗,只能以「災難」兩個字來形容。

直接結果是死得人多。醫管局承認,部分公立醫院的急症室因近日死亡人數大增,令遺體未能及時運走。美國爆疫時遺體多到無處放,用冷凍車臨時存放滴死屍水的一幕,很快會在香港上演。最好找那些日日希望香港學外國躺平的專家、行會成員,評論一下香港醫療擠兌和每日急增的死亡人數。

面對這種疫情,剩下唯一的應對方法,是按下暫停鍵,全城禁足。

1. 設定目標,5月1日清零。要快速清零的最關鍵原因:拯救生命。現在一日因疫情死亡近百,這種現狀維持1個月就死多3000人,拖得越長,死得越多。若能在5.1清零,DSE可以如期在4.22開考,特首選舉可以如期在5.8舉行,我們的生活可以快快復常。

2. 禁足為先。現在各種問題的起點是染疫者暴升,而大大減少人口流動,是壓低疫情傳播的不二法門,所以第一步優先要做的是禁足,有助清零的全民檢測只是第二步。

香港如做不到禁到比較盡、食物送到家門的「中國式禁足」,就做「西方式禁足」,西式禁足容許民眾每天有一個小時外出買食物、藥品、做檢測。禁足時市民還可以出街買必須品,所以不用搶購。政府要事先組織好供應商和物流商,維持關鍵物品充足供應。

最核心的行業保持實體運作,特別是超市、藥店、醫療、照顧者行業、快餐業的中央廚房等,保障市民核心所需。其他行業不能實體上班,可以在家工作,股市都可以保持運作。

3. 禁足為期一個月。若3月初開始禁足,禁足第一個星期過後,確診人數開始急跌,才進行一輪又一輪的全民檢測。預備10萬左右的方艙床位,等日確診數字跌到5000宗以下時,就有條件把所有確診者送方艙或其醫院床位,到可以把確診者全部隔離時,才有機會進入爭取清零的階段。留確診者在家,永遠也不會清零。

政府不要只做7天禁足的計劃,然後一次又一次的延期,一次又一次令市民失望。以香港現在潛在帶病毒者數以十萬計,7日、甚至14日的禁足並不足夠。要市民有禁足1個月的心理預備,3月初禁足,4月初完結,若部份地區未清零,可以轉為部份區域維持禁足。整件事做好期望管理,真正全民動員,打好這場疫戰。

4. 並不完美,利大於弊。我和不少官員研究禁足,他們都有一百個理由說做不成,最普遍的講法是「香港不如大陸,我們無…..」,或者「咁搞一定有一百萬樣投訴,我地實俾人鬧爆….」。

這首先是一種追求完全的心態,不完美不做。我心想如果他們家裏火燭,會不會設計一個完美的逃走方案才起行?現在的特區官員是不怕死人,只怕被罵。當然,我和他們對話時,更好的溝通方法是問歐洲國家都封過城、禁過足,為何香港做不到?

5. 推補就業計劃。2020年政府曾推2期保就業計劃,用了911億。如果政府禁足一個月,用當日六分一資金即151億,再推補就業計劃,可以減輕反對聲音,也真正幫到企業頂下去。

快停,快重開,加財政支持:好過而家不停,慢死,不斷放血。

要遏止疫情,禁足一個月的選項,永遠存在,只差政府的決心。想要5.1清零,決策要快。

後記:當日政府話不做全民檢測,結果毫無計劃,要做就倒瀉籮蟹。如今政府話不會禁足,希望政府先行規劃,要做,一按鍵就做得到。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有什麼比記者的生命更重要?

 

西方對香港的雙重標準,真的到了令人齒冷的地步。

「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RSF)發表最新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的排名跌至歷史新低點,在18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140。「無國界記者」指,香港的情況跌入「非常嚴重」範圍,歷史上首次在新聞自由地圖上顯示為最差的紅色,外媒被拒入境,本地傳媒又被查稅等等。

我專門去「無國界記者」網站看一看它的排名,看看比香港排名高的地區,有什麼新聞自由操作,值得香港學習觀摩。

看到台灣排24。台灣綠營政府對不喜歡的媒體直接關停,在2020年就決定不續牌給藍營電視台中天新聞台,理由是中天新聞台內控機制失靈,以及持有人蔡衍明嚴重介入新聞製作等。用「無國界記者」的標準,這些理由全是莫須有的理由,可能「無國界記者」喜愛獨派政府,就把台灣捧到天上去。

看到美國排57。美國的新聞有那麼自由嗎?據記錄美國違反新聞自由的智庫「新聞自由追蹤者」數據顯示,2022年全美發生128起違反新聞自由的事件,其中攻擊新聞記者40宗,逮捕或起訴15宗。2023年,美國至少12名記者被捕及面臨指控,多名記者因正常新聞報道遭刑事定罪。所以說香港起訴記者,美國對記者也絕不客氣。

到特朗普政府上任就更厲害了,他把《美國之音》封掉,因為那裏有很多他不喜歡的記者。美國政府亦以「媒體年度輪換計劃」為由,更換傳媒在官方大樓內的採訪資格名單。被撤銷的4間媒體,都曾報道特朗普負面新聞。特朗普對《美聯社》最不客氣,因為《美聯社》不肯把墨西哥灣改名美國灣,特朗普一度直接禁止《美聯社》進入白宮採訪。

當然更嚴重的是殺害記者了,這些情況屢見不鮮。當中最典型的是「維基解密」公開的美國駐伊拉克軍隊一段秘密片段,顯示美軍阿帕奇直升機2007年7月12日在伊拉克巴格達向手無寸鐵者開火,路透社伊拉克籍攝影記者納米爾努爾-艾爾丁和司機賽義德查馬赫,遭美軍殺害。其實美軍涉嫌殺害記者的事件有很多,這件事的震憾性在於有影片記錄完整事發經過。事後並無美軍要負上殺人的責任,亦無跡象顯示美國有任何措施可以阻止類似事件再發生。「無國界記者」把美國排上57的高位,在他們的眼中,記者的命不是命。

也看到以色列排112位,這就更精彩了。2023年以軍攻入加沙,當年11月2日,巴勒斯坦電視台記者穆罕默德(Mohammed Abu Hatab)及其11名親屬,在加沙南部汗尤尼斯的家中遭以色列軍隊空襲,全部喪生。噩耗令穆罕默德正在做直播的同僚崩潰,對着鏡頭失聲痛哭。

記者在鏡頭前被殺也所在多有。2022年5月11日清早,《半島電視台》最知名巴勒斯坦記者──夏琳.阿布阿克利赫(Shireen Abu Akleh)──在報導以色列軍隊掃蕩巴勒斯坦難民營時,遭以軍打來的子彈貫穿頭部,當場死亡,終年51歲。

敢問「無國界記者」,香港有殺過一個記者嗎?有什麼比記者的生命更重要?為什麼這些公然射殺記者的國家的新聞自由排名,比香港高那麼多?死了的記者還有自由嗎?面對強權不敢吭一聲的「無國界記者」,憑什麼對香港指指點點?你們那麼厲害,先去為死去的巴勒斯坦記者討回公道吧。

香港《基本法》和《香港國安法》保障新聞自由。但新聞自由是有邊界的,沒有濫發假新聞的自由,沒有煽動香港暴亂的自由,也沒有接受外國政府資助顛覆香港政府的自由。香港新聞界是專業的,但也有被政治凌駕的慘痛歷史,對2019年的慘痛教訓,我們沒法忘記。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