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特首選舉 一個奪權遊戲

博客文章

特首選舉 一個奪權遊戲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特首選舉 一個奪權遊戲

2022年05月10日 20:32 最後更新:21:05

外交部發佈1萬3000字長文,揭露有「第二中情局」之稱的美國國家民主基金(NED),在全球進行策動顛覆、干預、滲透他國政府的活動,並且培植世界各地的反對派,左右各國的政局,內容動魄驚心。美國國家民主基金伸入香港的手亦相當長,不但資助香港大量的團體和政治人物,推動2003年的大遊行、2014年的佔中事件、以至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

這些風起雲湧的反政府運動,背後就是一個奪權的遊戲。

第一任特首,風雲初現。1997年香港回歸,第一屆政府成立之時,按著美英兩國這個盎格魯撒克遜集團的設想,最理想是在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下台歸國之後,香港最高權力的特首之位,就讓最後一任的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接手。陳太本來只是一個殖民地技術官僚,其後英國政府銳意要將她培養成西方接受的標誌性人物,還請出了當時的新聞處副處長麥奇連,為陳太重新打造形象。麥奇連出了兩招,第一招是建議陳太穿旗袍,因為西方人對穿著旗袍的中國女人特別有感覺,第二招是建議陳太保持笑容,因為陳太原來的形象比較「冷面」,不苟言笑。麥奇連建議陳太經常對著鏡子學微笑,因為滿臉堆歡的高官,會更能夠得到香港人的認同。順帶一提,這個故事是麥奇連告訴我的。

英國人的如意算盤最後沒有打響,由於肥彭單方面啟動政改,惹惱了阿爺。阿爺沒有接納英美首選的陳太做第一屆特首,找來了「船王之子」董建華做特首,由於他有一定的英美關係,算是西方勉強可以接受的人物。

講到這裡,要介紹中美關係的中軸線。1979年中美建交,美國當時奉行的是「聯中制蘇」的策略。到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大獲全勝,這個策略本該慢慢畫上句號。蘇聯解體後美國經歷歡樂十年,小布殊於2001年上台,本是美國政策轉向反華的契機。不過小布殊上台8個月,美國本土受到911恐怖襲擊,小布殊馬上轉軚,改為拉攏中國對抗恐怖主義,放生中國「入世」。中美關係又再迎來友好的8年。

在這個大背景下,美國插手香港政治,還比較克制。但董伯伯運滯,在2002年連任之後,翌年就遇上「沙士風暴」,樓價暴跌,23條立法就成了反政府藉口,搞出一個大遊行,為他的特首生涯敲響喪鐘。在2005年,當時的政務司司長曾蔭權上台。

第二任特首,水乳交融。現在回看,曾蔭權這一任特首,由於其回歸前財政司司長的背景,已是英美最能接受的一任特首,加上中美是在合作反恐的密月期中,「煲呔曾」任內的政治風波也特別少。

第三任特首,短兵相接。2012年曾蔭權任滿落台,當時的特首之爭,可以說是和曾蔭權友好的唐英年一派,對梁振英的一派。在選舉期間,唐英年因被爆出僭建地宮醜聞而下馬,《壹週刊》老闆肥佬黎當時聲稱,他支持「共產黨員」梁振英上台(肥佬黎自己認定梁振英是共產黨員),目的其實是想激發香港的民憤,引發更大的民主浪潮。

2009年奧巴馬出任美國總統,2012年提出「重返亞洲」策略,把外交重心從中東、歐洲移往亞洲,其實開始把焦點對準中國。中美關係,發生質變,美國已認定中國作為對手。

在梁振英任內,2014年就發生佔中事件,最後雖然和平結束,但整個年青一代開始動員起來,為未來的動亂埋下伏筆。中美在港的政治交鋒,短兵相接。

第四任特首,全面攤牌。2017年的特首選舉,梁振英棄選,林鄭月娥算是相對中性人物,在空隙之間上台。

要注意也同一年1月,特朗普上台,行「親俄反中」策略,在2018年對中國打起貿易戰。香港2019年就爆發風起雲湧的反修例風波,在外部勢力策動下,這場奪權遊戲,已等不到特首選舉了,直接發起街頭運動,想將香港變烏克蘭,最終目標是借香港亂局和貿易戰,推翻中央政府。阿爺最後和外部勢力攤牌,為香港訂立《港區國安法》和完善香港的政制,徹底扭轉亂局,李家超在新選舉制度中勝選。

政治就是權力遊戲,美西方不關心香港的民主,只想借機奪權。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既反映了台海衝突,更投影了中美血拼。國家已經歷了百年變局,很大機會在2028至2030年,名義GDP將超越美國。中美關係只會變壞,很難變好,在這種政治環境之下,香港的政治風險會比預計的更高,未來五年,香港面對的艱難處境,絕對不可以掉以輕心。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有什麼比記者的生命更重要?

 

西方對香港的雙重標準,真的到了令人齒冷的地步。

「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RSF)發表最新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的排名跌至歷史新低點,在18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140。「無國界記者」指,香港的情況跌入「非常嚴重」範圍,歷史上首次在新聞自由地圖上顯示為最差的紅色,外媒被拒入境,本地傳媒又被查稅等等。

我專門去「無國界記者」網站看一看它的排名,看看比香港排名高的地區,有什麼新聞自由操作,值得香港學習觀摩。

看到台灣排24。台灣綠營政府對不喜歡的媒體直接關停,在2020年就決定不續牌給藍營電視台中天新聞台,理由是中天新聞台內控機制失靈,以及持有人蔡衍明嚴重介入新聞製作等。用「無國界記者」的標準,這些理由全是莫須有的理由,可能「無國界記者」喜愛獨派政府,就把台灣捧到天上去。

看到美國排57。美國的新聞有那麼自由嗎?據記錄美國違反新聞自由的智庫「新聞自由追蹤者」數據顯示,2022年全美發生128起違反新聞自由的事件,其中攻擊新聞記者40宗,逮捕或起訴15宗。2023年,美國至少12名記者被捕及面臨指控,多名記者因正常新聞報道遭刑事定罪。所以說香港起訴記者,美國對記者也絕不客氣。

到特朗普政府上任就更厲害了,他把《美國之音》封掉,因為那裏有很多他不喜歡的記者。美國政府亦以「媒體年度輪換計劃」為由,更換傳媒在官方大樓內的採訪資格名單。被撤銷的4間媒體,都曾報道特朗普負面新聞。特朗普對《美聯社》最不客氣,因為《美聯社》不肯把墨西哥灣改名美國灣,特朗普一度直接禁止《美聯社》進入白宮採訪。

當然更嚴重的是殺害記者了,這些情況屢見不鮮。當中最典型的是「維基解密」公開的美國駐伊拉克軍隊一段秘密片段,顯示美軍阿帕奇直升機2007年7月12日在伊拉克巴格達向手無寸鐵者開火,路透社伊拉克籍攝影記者納米爾努爾-艾爾丁和司機賽義德查馬赫,遭美軍殺害。其實美軍涉嫌殺害記者的事件有很多,這件事的震憾性在於有影片記錄完整事發經過。事後並無美軍要負上殺人的責任,亦無跡象顯示美國有任何措施可以阻止類似事件再發生。「無國界記者」把美國排上57的高位,在他們的眼中,記者的命不是命。

也看到以色列排112位,這就更精彩了。2023年以軍攻入加沙,當年11月2日,巴勒斯坦電視台記者穆罕默德(Mohammed Abu Hatab)及其11名親屬,在加沙南部汗尤尼斯的家中遭以色列軍隊空襲,全部喪生。噩耗令穆罕默德正在做直播的同僚崩潰,對着鏡頭失聲痛哭。

記者在鏡頭前被殺也所在多有。2022年5月11日清早,《半島電視台》最知名巴勒斯坦記者──夏琳.阿布阿克利赫(Shireen Abu Akleh)──在報導以色列軍隊掃蕩巴勒斯坦難民營時,遭以軍打來的子彈貫穿頭部,當場死亡,終年51歲。

敢問「無國界記者」,香港有殺過一個記者嗎?有什麼比記者的生命更重要?為什麼這些公然射殺記者的國家的新聞自由排名,比香港高那麼多?死了的記者還有自由嗎?面對強權不敢吭一聲的「無國界記者」,憑什麼對香港指指點點?你們那麼厲害,先去為死去的巴勒斯坦記者討回公道吧。

香港《基本法》和《香港國安法》保障新聞自由。但新聞自由是有邊界的,沒有濫發假新聞的自由,沒有煽動香港暴亂的自由,也沒有接受外國政府資助顛覆香港政府的自由。香港新聞界是專業的,但也有被政治凌駕的慘痛歷史,對2019年的慘痛教訓,我們沒法忘記。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