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科普工作,今天來了一個大題目,大家來科普一下。
諾貝爾物理學獎昨頒給三位來自歐美的量子力學科學家,表彰他們「進行了糾纏光子的實驗,確立了對貝爾不等式的不成立,並開創了量子信息科學」。首先拆解一個前提︰量子力學是屬於「微觀世界」的物理現象,與古典物理學的「宏觀世界」有著截然不同的秩序,一旦掌握到量子世界的變化規律,科學技術便會躍升幾億到幾萬億倍。(例如2020年12月中國公布的量子電腦「九章」比最快的日本「超腦」理論快100萬億倍!)
點先可以成功研發量子電腦?量子學專家潘建偉2016年來港演講,深入淺出談到︰「量子有什麼神秘?量子物理現象,100年前被科學界發現及證實存在,量子與宏觀世界的原子最大不同之處,就是量子有『分身術』——學術稱之為『量子糾纏』,在宏觀世界之內,找不到類似現象。」能夠有效控制到「量子糾纏」現象,便可取得無比的能量,創造未來神奇科技。
深入一點談量子糾纏。在微觀世界內,兩個粒子如果有關係,例如由一個粒子衰變成兩個粒子的話,這兩個粒子不論相隔10呎那麼近,乃至遠到10光年,彼此關係都不是獨立的,而是互相纏繞著。如果其中一個粒子被偵測到出現向上旋轉,另一個粒子不論在多遠,必然同時出現相反的向下旋轉。
如果兩粒子是相隔10光年那麼遠,這個糾纏現象豈不是超光速?超過10億10萬億光速都有可能,是不是?愛因斯坦被這現象難倒了,因為根據物理學原理,兩個粒子之間要進行互動及轉變,必然依靠中介物質,但任何的中介物質都無法超過光速,換言之,沒有東西可以超光速影響另一個區域的事物,這就是「區域實在論」,愛因斯坦堅持這一學說。但兩個粒子的糾纏怎如何同時互聯、互通、互變的呢?
愛因斯坦作出一個假設︰如果要違背理論的話,糾纏粒子之間可能存在一種人類還沒有發現的作用機制,姑且名之為「隱形變量」。但量子力學沒有方法證明這個世界是否存在「隱形變量」,所以愛因斯坦認為量子力學有問題。
量子力學是否完備?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現爭議,到了1964年,愛爾蘭物理學家約翰貝爾提出「貝爾不等式」實驗,驗證愛因斯坦等三位科學家對量子力學的懷疑(EPR悖論)——如果愛因斯坦是對的,「貝爾不等式」成立;如果「貝爾不等式」不成立,則量子力學是完備的。
三位新科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成就,在於他們「確立了對貝爾不等式的不成立」,為量子科學技術亮起綠燈,不過,量子技術已經超前發展到中美「量子霸權」之爭(Quantum Supremacy)——量子電腦運算力超越世上所有電腦。
如果美國搶先取得「量子霸權」,今天屬於中國的移動支付、數字交易的領導地位,便會毫無保留的易手(無法保密)。反之,中國早一步達到「量子霸權」,憑藉龐大的計算力,美國的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天文觀測、太空計劃等項目,就會落後於中國(我們的超級計算後來居上)。
科普工作最緊要舉重若輕,不要多也不必太過,先求大眾明白了,就有機會提升其科學的興趣,對中小學生尤其重要。
深藍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