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推出抗疫「新十條」,統一了全國放寬抗疫措施的安排。 西方媒體早前一直針對中國嚴謹的抗疫安排, 認為限制了人民的自由。到中國放開放限制的時候, 他們又轉口說中國未來會有出現疫情洪峰,中國將抵受不了。
我的看法剛好相反,認為中國應對疫情洪峰,會比外國有序。
第一,的確會有大多數民眾感染。內地放寬疫情管控,難再清零, 難免會迎來疫情洪峰,很多人會受到感染。 中國疾病預防中心前副主任馮子健亦認為, 無論防疫政策以什麼形式去調整,中國多數人都難免遭遇一次感染。 從數學模型推算,第一波衝擊達到高峰的時候, 內地人民的感染率可能高達60%,然後逐步回落到一個平穩期, 最終可以會有80%至90%個的人經歷感染。
馮子健的分析比較接近現實,亦與香港自今年初以來的第5波疫情的 狀況相似,剛開始初段嚴重爆發的時候,已感染了5、6成的人。 到下半年再廣泛流行,就令超過80%的人被感染。 由於第一段和第二段感染的間距比較長, 現在一般人重複感染的比率約4.4%, 而老人院人群重複感染的比率,更超過30%。
這解釋了為什麼第5波初段已有很多人受到感染, 到現在還有另一段的爆發。
第二,入院只佔少數。 據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的團隊指出,感染Omi cron變種病毒的確診者,有99.5%的人都沒有需要去醫院。 只有極少數人出現重症需要入院。所以, 學會怎樣判斷是否需要要去醫院就診,尤為重要。
第三,要防止不必要的醫療擠兌。由於感染Omicron病毒的人 ,大多數無症狀或者輕症,所以,很少人需要入院。 但現實上民眾會比較恐慌,即使只有0.5%的患者真正需要入院, 但因害怕而想入院的人可能有5%,甚至是10%。
一個1000萬人口級大型城市,在感染高峰期的時候,每日可能1 0萬人確診。如果當中1萬人想入院的話,一星期就是7萬人, 醫院無法在短期內應付這樣大量的入院人數。這也是香港今年2、3 月出現的問題,當時病人逼爆醫院, 結果是有很多人要在寒冷的戶外輪候,市民怨聲載道。
現實上,是否真的有這麼多人需要入院?是一個疑問。
而解決的辦法不外乎兩個方向,一個是大量增建方艙醫院, 讓高危人群、或者是非高危但想入院的人群,可以入住。 方艙醫院有一條綠色通道,在病人情況轉差時可以快速入院。另外, 國家衞健委公布把方艙醫院升級改造成「亞定點醫院」, 使其具備一定的治療功能,有10%監護床位。 這是一個快速增加監護床位的方法, 以應付真正有需要重症監護的病人。
另外一個方向是設立完善的社區診症設施, 讓有需要求診的人不用湧去醫院。香港今年年初, 這方面的配套較差,衛生署的熱線打極都打不通, 即使有社區診所可以讓病人求診,但預約電話也打不通, 就令到更多人想去醫院急症室求醫,造成醫療擠兌。
到了今年下半年,香港的情況已經大幅改善。 醫管局透過其醫護人員和外判的私家醫院團隊, 提供較好的網上和實體就診服務。據確診者反映,等半日至一日, 就可以在網上求診,再過半日就可以收到藥物。一般而言,60歲或 以上的確診者都會處方特效藥,令年長確診者安心。 遙距應診的服務做得越好, 無需要入院但仍想去醫院的確診者就會越少。
另外做好教育群眾如何應對新冠確診亦很重要。在這方面, 內地做得比較快速,《新華社》等官方媒體, 已經發佈如何應對確診的手冊,這有助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擠兌。 聞說內地的街道辦也動員起來,協助居家隔離的確診者。
總的而言,內地的人均醫療設施即使比香港和外地差, 但既有外國的經驗在前,加上內地的組織能力強勁, 相信在疫情洪峰出現時,醫療擠兌,不會如外界想像那麽嚴重。 內地只要挨過這一、兩個月內出現的疫情高峰,盡量減少死亡人數, 最後就可以為復常鋪平道路。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