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吳秋北:「喪權」還是「棄權」,香港教育何去何從?

博客文章

吳秋北:「喪權」還是「棄權」,香港教育何去何從?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吳秋北:「喪權」還是「棄權」,香港教育何去何從?

2023年07月12日 11:35 最後更新:11:41

港澳辦夏寶龍主任論述「愛國者治港」時,便指出香港的司法、教育、媒體以及公務員隊伍,都需要刮骨療傷,徹底改革。本人在在7月4日教育事務委員會上提及教育主權時,有人或者認為,以「喪權辱國」形容教育資助委員會體系,相當刺耳;顯然,這個從港英時期沿用至今的殖民體系,已經與一國兩制嚴重背離;顯然,《憲法》和《基本法》賦予香港在教育方面的「主權空間」,並不允許被用來延續英殖利益,如果主事者對此視而不見,左右閃躲,便再沒有立場談落實愛國者治港!

承認知識存在目的性,教育必須自主

教育從來不存在純粹自主自為的狀態,教育也從來沒有失去過其目的性。教育本質就是知識控制,知識控制就要符合目的,就要控制學甚麼和不學甚麼。這是自有教育發生以來就存在的事實,所謂「上所施下所效也」。而人類所發現、創造的知識也從來不是自然發展發生的,狩獵耕作的知識是為了解決肚子餓的問題,數學是為了計算的需要;地理學、航海術、人類學是為了殖民擴張、統治和掠奪;互聯網是為了開打世界大戰;航天科技是為了星球大戰……一切知識或許都能造福全人類全宇宙,都可能很偉大,但也不能掩蓋有些存在原初或建構過程中的動機不純或立心不良。正因為這個世上從來不存在無緣無故自動發生發展的知識,也不存在完全自由自主為教育而教育的教育,然則,那些脫離國家主權立場的所謂學術自由和教育自主的說法,就像要自拔頭髮離開地球般可笑!「學術無禁區」,「知識無國界」可以是良好願望、勵志奮發的追求,但當這世上還有國別,當人類還未實現真正知識自由,當西醫西藥還要排擠、規範中醫中藥時,我們便更要強調國家的教育主權,知識自主。

教育被滲透,遺害深遠

回歸以來,教育主權問題始終沒有得以糾正,沿襲了港英體系,同樣延續了港英定義的「精英」標準,以及那種崇拜西方價值的風氣。結果就是,社會最「精英」的分子,成為了2019年黑暴期間的先鋒、爛頭卒!大家當還記得,黑暴教師的言行令人驚歎,香港的教育體系怎容得這樣的害群之馬荼毒學子?!然而這些走入歧途的黃師,不正是回歸後的教育系統培養出來的嗎?黃師是因也是果,問題出在根本,那便是有人鑽了教育主權的空子,不斷搞滲透,不斷進行逆向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對喪權辱國甘之如飴,洋洋自得的「亂港精英」!教育資助委員會研資局在2002/03學年到2019/20學年這18年間,竟與駐港美領館合作推「研資局–富布萊特(香港)學人計劃」(RGC-Fulbright (Hong Kong) Scholar Programme),據報道,「美領館由港美中心搭橋,輸入25名「傅爾布萊特學者」來港,滲透香港八所大學設計通識教育課程、執教及培訓,變相操控香港高等教育重要課程」。對於這種喪權辱國的資敵行為,政府怎可一句「無權監管」便全身而退,更有甚者,到目前還搞不清誰該受問責!教育官員有責任糾正問題,拿起棄而不用教育主權,大刀闊斧改革高等學府的體制、資助制度,強化監管和治理,重新建立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教育體系!

殖民教育價值扭曲,為「港獨」埋伏筆

事實上,港英政府將教育主權發揮的淋漓盡致,一心一意為港英管治服務,既要塑造合乎港英管治需要的社會風氣,也要生產他們想要的「精英」。所謂的「精英」,其實就是為英國服務的高級買辦。所以在教育語言上,以英文為尊。英文流利,願意服侍英國「老闆」,就是港英所定義的「精英」,就可以獲得高薪厚職。所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便催生個別名校標榜不教中文和中國歷史,改為教授英國文學或法文等,以培養「高級華人」,甚至有一些學生以不會寫中文為榮,這是何等扭曲的價值觀,因為被殖民,而放棄學習自己民族的語言,這不是喪權辱國是什麼?!

以往港英教育,著重守規矩,經濟發展為先,嚴格禁止討論政治,也刻意讓1949年後的中國歷史在教育體系內處於空白,避免在港華人建立起民族觀。回歸前夕,為配合代議政制的推展,大搞公民教育,宣揚所謂的民主自由、公民身份,引入所謂法治、人權觀念。這個所謂的公民身份,是只有西方價值、沒有國家觀念的公民身份,正正就是為港英對港的意識形態操控服務,也為「港獨」問題埋下伏線。

「科教興國」國之大計,教育自主擺脫美英操控

現在所謂的主流教育,很多都是源自西方知識體系,以西方價值觀看事物。西方也從來沒有停止過以控制知識、控制教育來控制世界的企圖。比如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學很多工具性的「理論」,看似科學,其本質就是對西方資本主義和重商主義的鼓吹。既然主張學術多元,為何不能同時教授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以及改革以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諸如此類問題長期存在,西方主流單一的學術知識,成為了唯一認定標準。試問在這樣的教育下,如何建立身為中國人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十大」重申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甚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香港同樣需要明確教育定位,否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只會貌合神離,甚至造成國家戰略的薄弱環節。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一國兩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有責任為國家培養人才,幫助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所以,當局必須搞清楚香港教育培養甚麼人、為誰培養人,學術研究向來受政治、資本操控,面對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壓制,難道還能天真的認為知識可以無國界嗎?

科教興國,人才興邦,香港要與國家共進退,教育必須去殖、防滲透,改革教資會體系,是香港教育制度去殖化的關鍵,當局也應有所擔當,拿起多年來棄之不用教育主權,不要再以學術自由蒙蔽社會,自我開脫。知識從不是自然產生和存在,都有特定的目的性,在愛國者治港新時代,仍然沿用為港英統治服務那一套,講得通嗎?!再次強調,香港的教育體系必須與一國兩制相適應,要為國家和香港培養人才,為一國兩制實踐,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接班人!

作者:吳秋北(立法會議員 工聯會會長)




來論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吳秋北:那些危害國安、損盡別人,而主張和解寬容的,一個不寬恕!

2024年11月23日 14:43 最後更新:14:52

香港黑暴顏色革命已過去5年了,5年前的凶險、破壞和社會動盪歷歷在目,反中亂港分子給香港帶來的傷痛仍然揮之不去。《香港國安法》實施,進而完善選舉制度及維護國家安全立法,香港得以撥亂反正。可是黑暴遺禍還未徹底清算,其教訓更有待深刻認識。在35+、黎智英案判決之際,以日月報及數字網媒為首的媒體刮起陣陣陰風,彌漫歪邪之氣,有計劃地炮製「大和解」論、「寬容」論,美其名是在呼籲社會大和解,實際是在投石問路試水溫,為黑暴哭喪招魂,恨不能黑暴卷土重來。

明辨「大和解」真相 「一國」前提四海皆準

違法行為必究必懲,是司法精神重要體現,更是維護國家安全應有之義。當初鼓吹「違法達義」的頭目都已認罪,鐵欄外還要培養新的代理人。香港長期以來就有一群「開明人士」、「開明紳士」,往往在反對派、反中亂港分子勢弱時,就及時出來做「和事老」。這和反中亂港分子每遇不利形勢就制出「大和解」(典形例子就是白鴿黨主張「大和解」,要求特首特赦佔中九男女)如出一轍。

西方的政治鬥爭,喜歡用「大和解」來演繹政治關係的變化。「大和解」的考慮,就是基於一個地區/國家的利益,目的是就政治分歧作出一定的妥協,以換取團結一致去處理一些地區/國家重大事務。西方的政黨鬥爭之間,前提必也愛國,否則「和解」是無稽之談。正如英國政府不容許蘇格蘭搞獨立,美國政府不會與加州獨立妥協,「一國」是底線和共識。如果有政黨與外國勢力勾結搞顛覆,政府還與之「大和解」,那是與自己的人民決裂,離倒台亡國便不遠了。

法治問題政治化違背司法精神

反中亂港分子勾結外國勢力,意圖充當外國代理人,策動打砸搶燒殺黑暴以至顛覆政權謀獨。這不是能夠「和解」的,更不是可以妥協、包庇和縱容的!說要「大和解」,說要輕判「黑暴」和肥佬黎,實在是荒謬之論。這不是「大和解」,而是放「虎」歸山,必然後患無窮。

香港是法治社會,犯罪與否,法庭自有裁決。為何那些一直推崇法治的人,反而認為要輕判肥佬黎或黑暴份子來「大和解」呢?原來在他們心目中,政治可以這樣插手法庭裁決。這真是匪夷所思!法治問題政治化是西方的慣用伎倆,或許港英時代可以,但今天不是港督殖民統治,那些「開明紳士」的荒謬「大和解」,還是退回給西方國家「寬容」自己吧!

我們團结一切可以團结的力量,但對於冥頑不靈要損害國家安全和香港安全的反中亂港份子和港獨份子,是堅決不可以的,堅決繩之於法。那些涉及干犯危害國家安全罪行的,必須由法庭作出裁決和懲處。至於所謂的「大和解」,既是偽命題,也是別有用心,實無討論的必要,但要提防有人試圖「歪理」變「真理」,顛倒是非,暗中為反中亂港份子說項,顛倒是非,故意把懲處犯罪分子扭曲為政府的「不包容」和「不和解」。

示威遊行自由 非作秀工具 不是越多越光榮

至於為了就「寛容」說事,日月報竟和所謂學者炮製出要政府鼓勵遊行示威的謬論。示威遊行的數字,從來不是一個地方好壞的指標。若是數字越高越證明政府開明,這邏輯是把政府從示威遊行的針對對象,變成了一起唱戲的共謀。這樣的遊行有何意義?或許提議以鼓勵遊行彰顯政府包容的人,只重視過程,不在乎結果,民意也只是他作秀的道具,這樣的西方民主實在是人民的悲劇。「遊行之都」並非美譽,就像「黑暴」是別人口中的「最美風景線」。

香港市民有示威遊行的權利,但不代表要積極遊行示威,並以此為榮。示威遊行不是沒有成本的,花費大量物資和時間,或許引起媒體關注,卻是反中亂港分子肆虐時,形成的相當成熟的「產業」。任何一個正常的社會,不會期望有經常、慣性、常態化的示威,除非是一些專門收錢的職業示威遊行者。他們收錢搞示威遊行,自然樂得常有工開。工業行動是無可奈何時才會選擇,比如勞資問題,當資方不願對話,工會迫於無奈下可能需要發動罷工。然而工會的職能正正在在於讓勞資雙方「有得傾」,而非以罷工、遊行、示威為目的。

「全過程人民民主」更顯先進性

社會安寧,是政府的包容落到了實處,讓民意有結果,讓決策有執行。政府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市民滿意政府表現,示威遊行反而是可能「清零」。這樣的「清零」,才是真正理想的社會。難道我們要讓外資先示威方引入?有這樣的國際慣例嗎?

包容的政府體現在有不同形式、不同渠道、時時聆聽民意,不可累積不滿、更不能規定個日子,要求市民必須上街示威遊行。除了西方的投票式民主、遊行式民主,還有一種更實在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有十四億人在實踐,創造了經濟高速發展、國家長期穩定的巨大成就。香港是「一國兩制」偉大方針的實踐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別行政區,國家的一部分,應有能力走好符合香港實際情況的民主發展道路,決不能照搬美西方那一套,更不能犧牲自己的冷暖遂別人的意。

包容必有前提,否則便是「縱容」

任何一個國度的包容也有愛國和守法為前提。西方社會動輒以「國家安全」為藉口打壓異己,試問以「普世價值」逼人就範,「從實力地位出發」的對話又體現了哪門子包容? 反觀香港,回歸以來已「縱容」了偽民主派多年,最終讓「民主派」成為了民主建設的破壞者,勾結西方,充當西方代理人,發動港版顏色革命……忘了這些歷史教訓就是背叛!

無論是「大和解」或是「寬容」的謬論,都是在害盡別人,又要求包容自己。套用魯迅先生警言:那些損著別人牙眼,卻不準別人還擊,甚至不準防範,主張「大和解」、「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這種人還是魯迅先生的話:一個不寬恕!

 作者:吳秋北(港區人大代表、工聯會會長、立法會議員)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