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一項不起眼的追加撥款討論,惹起議會效率的關注。
特區政府周二(9月7日)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追加7000萬撥款注資賑災基金,預計會使用8800萬元援助內地水災,以及撥出約900萬元援助菲律賓風災及印度水災災民。賑災基金餘額不足,所以要向立法會申請撥款。
有立法會議員爆料,話這項7000萬的賑災撥款,沒有什麼爭議,過去只需討論10幾分鐘,就可以投票通過,但昨日變成開會開了3個多小時,人人都要發言。過去一個政黨派兩個代表發言,如今一個大黨10幾個議員每人都要發言,否則就被人說不參加會議、不開口發言,結果變成人人都「無奈發言」。
這是另一種形式主義。大量議員和官員的時間就這樣浪費掉,例如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就要全程參與,原本15分鐘變成3個多小時,司長就少了3小時處理公務的時間。如果說官員出席各種慶典浪費時間,這樣被逼加長的立法會會議,又是否浪費了官員的決策時間?
有議員話,這是立法會的「自設拉布」。
1. 整件源起。整件事源於有傳媒報道,今屆立法會議員出席會議及投票率低。導致外界關注立法會議員的「勤政指標」,包括出席率、投票率、甚至發言率等等。
當所有事情都變成「率」後,就變成要硬出席,硬發言了。
90個立法會議員,自然良莠不齊,水平不一。但就我認識的議員而言,大多數都是非常勤力,甚至「忙到七彩」。正正是由於工作太忙,事情太多,有一些本來不太重要的法案投票就不一定去,有一些不太重要的會議不會全數出席,有一些無爭議性的議題也不會發言。
有議員話,過去門面工夫不一定做,但其實是非常努力工作,例如會就重要議題和官員討論,參與前廳交流,又會再找負責官員再俾意見,這些工作根本不會在公開會議反映出來。
2. 影響。如今好像時移世易,大家都做多點門面工夫,但好易矯枉過正,完全按批評的節奏,完全滿足門面的要求,這個遊戲會無休無止地玩下去,後果也可以很災難性。
例如按對方的邏輯,慢慢對方又可以衍生出新的批評,例如說議員的發言重複,如壞了的錄音機那樣,沒有新意。又例如說很多議員的發言都沒有針對官員,不夠批判性,要質疑為何用8800萬元援助內地水災,而不同時用8800萬元去援助菲律賓及印度災民等等。
3. 議題設定。這叫做「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你一掉入對方的議題中,左答又答也是錯,無論怎做都會輸。
例如質疑12月的區議會選舉投票率不高,政府怎樣解釋都會輸,只有2019年11月香港最亂時,才有71%這種狂熱投票率。
至於立法會議員是否勤政,也不是出席多、發言多、夠兇狠,就是好議員,還要看他們做到多少實事。
盧永雄
西方對香港的雙重標準,真的到了令人齒冷的地步。
「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RSF)發表最新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的排名跌至歷史新低點,在18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140。「無國界記者」指,香港的情況跌入「非常嚴重」範圍,歷史上首次在新聞自由地圖上顯示為最差的紅色,外媒被拒入境,本地傳媒又被查稅等等。
我專門去「無國界記者」網站看一看它的排名,看看比香港排名高的地區,有什麼新聞自由操作,值得香港學習觀摩。
看到台灣排24。台灣綠營政府對不喜歡的媒體直接關停,在2020年就決定不續牌給藍營電視台中天新聞台,理由是中天新聞台內控機制失靈,以及持有人蔡衍明嚴重介入新聞製作等。用「無國界記者」的標準,這些理由全是莫須有的理由,可能「無國界記者」喜愛獨派政府,就把台灣捧到天上去。
看到美國排57。美國的新聞有那麼自由嗎?據記錄美國違反新聞自由的智庫「新聞自由追蹤者」數據顯示,2022年全美發生128起違反新聞自由的事件,其中攻擊新聞記者40宗,逮捕或起訴15宗。2023年,美國至少12名記者被捕及面臨指控,多名記者因正常新聞報道遭刑事定罪。所以說香港起訴記者,美國對記者也絕不客氣。
到特朗普政府上任就更厲害了,他把《美國之音》封掉,因為那裏有很多他不喜歡的記者。美國政府亦以「媒體年度輪換計劃」為由,更換傳媒在官方大樓內的採訪資格名單。被撤銷的4間媒體,都曾報道特朗普負面新聞。特朗普對《美聯社》最不客氣,因為《美聯社》不肯把墨西哥灣改名美國灣,特朗普一度直接禁止《美聯社》進入白宮採訪。
當然更嚴重的是殺害記者了,這些情況屢見不鮮。當中最典型的是「維基解密」公開的美國駐伊拉克軍隊一段秘密片段,顯示美軍阿帕奇直升機2007年7月12日在伊拉克巴格達向手無寸鐵者開火,路透社伊拉克籍攝影記者納米爾努爾-艾爾丁和司機賽義德查馬赫,遭美軍殺害。其實美軍涉嫌殺害記者的事件有很多,這件事的震憾性在於有影片記錄完整事發經過。事後並無美軍要負上殺人的責任,亦無跡象顯示美國有任何措施可以阻止類似事件再發生。「無國界記者」把美國排上57的高位,在他們的眼中,記者的命不是命。
也看到以色列排112位,這就更精彩了。2023年以軍攻入加沙,當年11月2日,巴勒斯坦電視台記者穆罕默德(Mohammed Abu Hatab)及其11名親屬,在加沙南部汗尤尼斯的家中遭以色列軍隊空襲,全部喪生。噩耗令穆罕默德正在做直播的同僚崩潰,對着鏡頭失聲痛哭。
記者在鏡頭前被殺也所在多有。2022年5月11日清早,《半島電視台》最知名巴勒斯坦記者──夏琳.阿布阿克利赫(Shireen Abu Akleh)──在報導以色列軍隊掃蕩巴勒斯坦難民營時,遭以軍打來的子彈貫穿頭部,當場死亡,終年51歲。
敢問「無國界記者」,香港有殺過一個記者嗎?有什麼比記者的生命更重要?為什麼這些公然射殺記者的國家的新聞自由排名,比香港高那麼多?死了的記者還有自由嗎?面對強權不敢吭一聲的「無國界記者」,憑什麼對香港指指點點?你們那麼厲害,先去為死去的巴勒斯坦記者討回公道吧。
香港《基本法》和《香港國安法》保障新聞自由。但新聞自由是有邊界的,沒有濫發假新聞的自由,沒有煽動香港暴亂的自由,也沒有接受外國政府資助顛覆香港政府的自由。香港新聞界是專業的,但也有被政治凌駕的慘痛歷史,對2019年的慘痛教訓,我們沒法忘記。
盧永雄